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白起,秦国兼并战争的一把利剑,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
论战功,白起称得上是秦国所有将领中功劳最大的一个。长平之战,是白起贡献最大的一次战役,赵国大部分的有生力量被歼灭,无力抵抗秦国的一统。
白起并非贵族,而是从最低的军官做起,然后一步一步通过军功,升迁至秦国武将最高的职位国尉,相当于如今的国防部长。几十年来,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被秦昭襄王贬为普通的士兵,并在不久后赐死。
白起为何被赐死,他犯了什么错?
未尝败绩,多次打败六国军队白起,他出生时秦国已经有傲视群雄的能力。后来,白起成为秦国一名普通的士兵,并在不久后升迁至低级军官。
在这段时间里,白起认识了一个叫做魏冉的人。魏冉的姐姐是当时的宣太后。
白起和魏冉是生死之交,所以后来魏冉和姐姐宣太后相认,并且平步青云的时候,他没有忘记曾经和他一起浴血奋战的白起。
白起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有了魏冉的推荐,他很快就被求贤若渴的秦昭襄王注意到。
不久后,白起升任左庶长,一年后,率领军队攻打韩魏联军。韩魏联军虽然占据崤函之地,有地理上的优势,可是他们面对的是白起,是当之无愧的战神。
白起善于运用计谋,韩魏联军根本猜不透秦军的意图。一段时间之后,韩魏联军被驱赶至伊阙,并被秦军歼灭二十四万人,魏国将领公孙喜也被俘虏。
此一战,是白起的成名之战。
之后,白起攻破楚国都城,楚国自此一蹶不振,史称鄢郢之战。
长平之战开始,白起暗中成为秦国主将,不久后击败赵国,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
长平之战后,白起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神,六国之人闻其名无不胆寒。
然而就是从此刻开始,白起和秦昭王不断起冲突,后来秦昭王怒不可遏,下令将白起贬为普通士兵,后来更是派使者赐死白起。
临死前,白起十分不理解自己为何落得这样的结局。他想了想,认为是坑杀四十万的降卒太过残忍,所以遭到了报应。
事实真的如此吗?白起的推测不无道理,但并不是全部的真相。
多重因素,臣子与君王的冲突不断白起之死的第一个原因,是白起居功自傲,不听从秦昭王的命令。
长平之战后,白起要求继续攻打赵国。可是长平之战后,秦国的国力损耗很大,贸然用兵有很大的风险,所以范雎劝说秦昭王放弃灭赵。
秦昭王认为范雎言之有理,所以就没有让白起继续攻打赵国。
第二年,秦昭王觉得还是应该攻打赵国,所以派兵攻打邯郸。当时白起染病卧床,因而秦国的主将是王陵,结果王陵数战不胜,甚至被联军击败。
秦昭王听闻后震惊不已,于是他下令让大病初愈的白起取代王陵,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白起竟然拒绝了。
白起认为,此时赵国已经和恢复了一定实力,并且和各国组成了联军。
秦国是远离本土作战,想要取胜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他亲自担任主帅,也难免会无功而返,甚至有可能会失败,所以白起拒绝出战。
白起抗命不从,秦昭王十分生气,但他还是克制住了,他以为是自己怠慢了白起,所以白起才不肯出战。于是他多次去请,然而得到的回复仍然是拒绝出战。
秦昭王觉得面子上有些挂不住,所以就没再去请白起,而是换其他的将领攻打赵国。
结果和白起预料的那样,秦国大败。听闻秦军失败,白起说这就是不听他的话的结果。
这句话很快就传到了秦昭王那里,作为一个臣子,竟然如此议论君王,秦昭王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
不过秦昭王还是忍住了,他已经不在意邯郸之战的结果了,他更在意日后能不能控制白起。不久后,秦昭王派丞相范雎去请白起。然而令他失望的是,白起称病不愿意出征。
秦昭王此时怒不可遏,他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容忍白起了,所以他罢免了白起所有的官职。
三月后,春申君和信陵君一同率军攻打秦军,秦军因此大败。
此时白起依然在和秦昭王闹矛盾,既然不能为己所用,那就只好让白起离开权力的中心。数日后,白起被驱赶出咸阳。
当白起走到杜邮的时候,秦昭王派来的信使追上了白起,然后给他一把剑,命白起自裁。白起错愕不已,后来认为是坑杀降卒的报应。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从他拒绝出征的那一刻起,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白起之死的第二个原因,是白起个人理想和秦国大战略之间的冲突。作为一个将领,白起的战绩是十分耀眼的,一生未尝败绩。所以在白起的眼里,失败远比死亡更加可怕。
所以当秦昭王命令他去攻打邯郸的时候,白起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攻打邯郸,一定会失败。可是如果不去攻打邯郸,无非是一死而已,不会打破他百战百胜的战绩。
对于白起这样从最小的军官做起,而后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的最高统帅,名誉,是最重要的东西。
白起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白起宁愿死,也不会去讨好君王而去指挥一场必败的战役。
白起之死的第三个原因,是将相失和。长平之战刚结束的时候,白起主动请命,要求率领秦军一举灭亡赵国。
起初,秦昭王答应了白起的要求,可是当丞相范雎知道这件事后,他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
一来,长平之战损耗了很大的国力,十五岁以上的秦国男子损失过半,国库消耗严重。如果贸然出击,成功了还好,假设失败,秦国将会退回几十年前的状态。
将一国的命运赌在白起一个人身上,秦昭王不敢这样做。
二来,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所以劝说秦昭王以和为贵。后来,秦昭王认为范雎说得有道理,所以又拒绝了白起的请命,要求白起回国复命。
从此刻开始,秦军最高的统帅和秦国最高的丞相之间,就有了一道不可修复的裂痕。
范雎是出了名的政治家,他断然不会让不受控制的人分走他的权力,所以白起一定会成为范雎打击的对象。
事实也是这样的,秦昭王会罢免白起的官职,甚至会赐死白起,范雎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范雎的进言,白起或许不会有如此凄惨的下场。
除此之外,白起不愿意参加邯郸之战,和白起的地位也有一定的关系。
从军人的角度看,白起已经做到了最高,军功已经不能吸引到白起,秦国的军功授爵制自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至于其他的荣誉,对白起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他是军人,追求的军人的极致。邯郸之战,不值得白起参战。
功高震主,白起触碰到秦昭王的禁忌白起之死的第四个原因,是白起的地位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秦昭王,如果秦昭王不处理白起,那么君权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
秦昭王会罢免白起,从政治的角度看,是必然的结果。
秦昭王即位之初,君权旁落的问题十分严重。当时秦国的朝政把控在宣太后、穰侯魏冉以及其他外戚的手中,秦昭王成年后,依然没有收回应有的权力。
秦昭王名义上是秦国君主,其实只是一个摆设,国家大事根本没有他的份。
为此,秦昭襄王十分苦恼,因为掌握朝政的人全部是他的亲戚,甚至是他的亲生母亲,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处理。
但是身为一个君主,竟然没有一个君主应有的权力,这是非常讽刺的一件事
后来,范雎来到了秦国,他很清楚秦国的情况,也知道秦昭王的苦恼,因为这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事情。
所以范雎认为只要帮助秦昭王解决外戚干政的问题,他就一定会受到秦昭王的重用,位极人臣绝对不是问题。
一段时间以后,范雎想办法见到了秦昭王,然后说出了秦昭王的苦恼,进而提出了解决外戚干政的办法。
秦昭王很认可范雎的策略,因此开始重用范雎。在范雎的帮助下,秦昭王成功收回了权力,然后开始他的统一大计。
执掌大权,对秦昭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也是他绝对不会放弃的东西。白起确实为秦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他未尝败绩,声望已经大到了威胁君权的地步。
这样的臣子,比当年外戚干政更加令秦昭王感到忌惮。臣子毫无缺点,这对君王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如果不加以遏制,就会被取而代之。
当年范雎对秦昭王说道,世人只知秦国有宣太后、穰侯、华阳君,却不知道秦国有位新君主。
现在的情况虽然没有到世人只知有武安君白起,不知道秦昭王的地步。可是放任不管,白起就会不受控制,如果有别有用心之人挑拨,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后来秦昭王让白起指挥邯郸之战,已经不是单纯为了打赢邯郸之战,他的目的是测试白起的忠诚度。这样的人,如果不听从君王的调遣,结果要么是罢免要么是处死。
令秦昭王失望的是,白起竟然真的不听从调遣,这是秦昭王无法容忍的行为。秦昭王可以接受白起贪赃枉法,但绝不接受他抗拒命令,这是任何君王都不会接受的。
白起多次的抗命,让秦昭王终于下定了罢免白起的决心。秦军大败的消息传来,秦昭王又听到了白起的话,因此下令罢免白起全部的官职,然后贬为普通士族,命令他即刻离开咸阳。
数日后,白起离开咸阳。
在他离开的时候,秦昭王和群臣议论如何处置武安君白起,此时范雎和群臣都认为白起这样的人,如果不能为己所用,必须处死,否则来日成为秦国的敌人,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白起走到杜邮的时候,秦昭王派出的使者追上了他,并且命他自杀。
白起被赐死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各国,秦人得知后,为白起的死感到惋惜,甚至有人暗中斥责秦昭王和范雎。
相反,六国上下的反应是一致的,他们庆贺白起的死亡。因为自从白起担任秦国统帅开始,六国的军队屡次被击败,死在白起所统帅的军队的铁蹄下的人数不胜数。
白起一死,意味着秦国的攻势会暂时停止,他们得以喘息片刻。
所以,白起被赐死,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将相失和,白起个人理想和秦国战略之间的冲突,功高震主等等原因,最终让秦昭王动了杀白起的心。
白起的死,和他不善政治也是有关系的。作为一个军人,白起基本上已经到了完美的程度,堪称军人的巅峰。
可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白起非常不合格,他不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他更看重名誉,而不看重生命。所以白起即使知道抗命会死,但他还是这么做了。
反观范雎,他的名声并不算多好,可是他是历史上位极人臣而善终的人。他的结局,和白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功高震主,是历代君王都十分忌惮的事情。白起之死,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不过他的死,并不是白起本人或者范雎一人之过,而是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因此,看待问题要全面,片面分析问题而草率下结论是不正确的做法。
参考资料:
《史记》
《秦史稿》
《战国策》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