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篇风靡一时的文章,《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一起坐在星巴克喝咖啡》,无论这篇文章用意如何,都不得不承认,星巴克在咖啡界拥有无人可敌的地位。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我们也曾有一家本土咖啡,它比星巴克更早,是当时无数人心中高逼格的消费场所,咖啡师以在此上班为荣,它就是陈文敏于1968年在台湾创立、1998年带入内地的上岛咖啡。
在那个人们还没有形成品牌观念的年代,上岛咖啡如雨后春笋般开在大陆各个地方,不到10年时间,它就开了3000家店,走哪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怎料,如此高开的局面却没有换来更辉煌的结局,反倒后劲不足,让顾客觉得上门消费就是自降身价,直至后来,门店忽然间“集体消失”,瞬间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那么,拥有着先入市场优势的上岛咖啡到底是如何陨落的呢?
1
加盟只管收费,不管后续
上岛咖啡进入内地的时代,人们对咖啡的印象还停留在城市小资和商务精英的高档货,寻常大众不会轻易去尝试这种看起来很怪、喝起来更怪的饮品。自然地,上岛咖啡也不会傻到去教化群众,而是顺势而为,走高端路线。
彼时,市面上几乎没有竞争者,上岛咖啡一家独大。为了更快地占领市场,上岛咖啡启动了加盟策略。
不到几年时间,上岛咖啡就遍地开了花。然而,成也加盟,败也加盟。
按理说,作为国内最早将咖啡做成品牌的企业,上岛咖啡应该有着“标准化”的一套,不然也无法实施加盟策略了,但事实却显然不是。
没有前期调研、考察,没有后续的技术支持、管理指导,上岛咖啡只管收取加盟费,递给加盟商一块上岛咖啡的牌子,就万事不管了。
加盟商只得自己摸索,有经验的还好说,没经验的完全就是闭眼抓瞎,抓到什么是什么,所以,上岛咖啡的门店虽多,却千奇百怪,店内氛围也是不一而论,有的看别人装修有特色,他也做个主题店。
但他们都忘了,做咖啡这些都是外在加分项,真正重要的还是咖啡。然而,没有统一的原材料配送、员工输送、管理规定,新店怎么可能做出一杯有质感的咖啡呢?
就连刘强东也曾以上岛咖啡为例谈失败:“五年之内全国几千家上岛咖啡,加盟不用去选店、培训,只收加盟费。这种商业模式有违消费者利益。”
2
不理消费者需求,跟不上“快”时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水平的升级,咖啡之于大众已经逐渐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首先是消费者心态的变化。咖啡不再是小资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大众消费,但逼格还是存在的。
成立时就定位高端的上岛咖啡,看不上大众市场,自然会越走越窄。再者无论是后期品牌维护还是其他,都在违背高端品牌的定位,所以这就导致了后期人们以进上岛咖啡为耻,认为是在自降身价。
其次是消费方式的变化。主打“快”与“方便”的时代,人们喝咖啡也不再是在咖啡馆中慢悠悠地喝完然后买单离开,殊不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外带咖啡。
而不少消费者喜欢去往星巴克,喝的是一种氛围,但狂放式加盟的上岛咖啡不仅提供不了这种氛围,反倒禁锢了消费者的行为。
比如其包装,采用的是统一的欧式陶瓷杯,这种载体,既不方便外带,又不符合现代消费需求。
没有抓住消费者需求的上岛咖啡,自然也就少了知音。
3
万年不变的菜单,缺乏创新
当然,所有的问题回归到根本还是产品的问题。
上岛咖啡没有统一的管理,咖啡品质自然是千店千面,消费者喝不到理想中的咖啡,自然不会再次购买,严重一点,则会带动周围的人一同抵制。
除了品质不一之外,上岛咖啡的菜单几乎万年不变,单调的“摩卡”、“拿铁”让人瞬间失去兴趣,而它的顾客与星巴克这些外来品牌有高度重合,缺乏差异性的品牌自然很容易被取代的。
星巴克做得好的地方就在于推陈出新的同时还能保证产品的质感,比如根据季节而推出的樱花限量饮品,新奇又好喝。
而且星巴克不仅产品上有变化,制作手法上也在不断地更新,比如冷萃系列、手冲系列。
产品是品牌存在的基础,任何的营销手法都是基于产品存在的,营销带来的只是流量,而产品的好坏则决定了转化和留存。
4
丑闻频出,消费者自我买单
伴随着门店倒闭而来的,是储值卡无法在其他连锁店兑现或退款,消费者只能哑巴吃黄连。
更有甚者,不少消费者进店消费都要加上25元的最低消费,比如西安一家店,顾客消费了38元,却被告知收费50元,服务员解释人均最低消费为25元,当顾客索要发票时,却被赶出门店。
各地加盟店都想趁着倒闭之前捞一笔,与消费者的矛盾越来越大。
但门店与总部是“单线联系”,且大部分都是加盟店,总部完全不管门店死活。
接二连三的门店丑闻,不断地消耗着上岛咖啡的品牌势能,也在伤害着其他加盟商,最终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5
最憋屈的,要数合伙人内讧
很多人都说合伙人合的不是钱,而是人品,上岛咖啡用自身的教训反面验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因进入国内时间早,为了拓展市场,董事会将中国分为了8个片区,每个片区一个股东管理,加盟政策的宽泛,使得股东们一下子就拿到了许多钱,但他们却发现按照股份分割之后,到自己账上的并不多,尤其是占股少的,就明显比别人少。
于是,不少的股东就动了心思,在自己管理的片区,打着上岛咖啡旗下精品店的旗号,开了一个又一个自己的“分号”,所以,当时产生了如老树、富岚迪、米萝之类的店,这样的子品牌差不多30多个。
后来事情败露,所幸大家打开天窗说亮话,你不承认我,我也不承认你,在利益面前,原本的兄弟、好友,一个个变得面目全非。
合伙人的内讧,短期内看似各个都赚到了钱,但明显不利于长远发展,后来事实也证明如此。
总之,从辉煌到陨落,上岛咖啡用实力在花样作死,给餐饮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如今,国内的咖啡市场在逐步崛起,但国产品牌却几乎闻所未闻,即便现在的瑞幸咖啡风头正盛,但要赶超星巴克,真的还相距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