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商之城和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三极之一,杭州在2019年5月再一次放大了自己的光环——先是云集于劳动节假期在纳斯达克上市,紧接着,是另一杭州知名电商贝店完成新一轮的8.6亿元融资,规模创下电商行业2019年以来的融资之最。特别是后者,其KOL社群电商赛道的最大黑马气质已经显山露水。
2019年3月数据,贝店MAU增速行业第一
从贝店披露的数据来看,其能跻身于中国一线电商阵营并非偶然。
QuestMobile于今年1月发布了《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度大报告》,报告显示,贝店已成为这一领域的领跑者——2018年12月贝店MAU同比增长高达1837.3%,相较于同类移动购物平台优势明显。
而在QuestMobile4月份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春季大报告》中,在移动购物领域,贝店以KOL为节点进行多社群精细化运营,MAU同比增涨549.6%至1329万,可以说是实现了持续的超高速增长。
贝店诞生于2017年8月,可以说是在中国一线电商阵营之中诞生最晚的,它在互联网下半场的逆袭,不仅具有单标本分析的意义,而且反映出了近年来行业演化的诸多风向。
下半场逆袭,贝店做对了什么贝店的黑马气质并非从2019年才表现出来。
2018年的6月14日,在贝店当时的618大促活动中,仅仅用了10个小时,便以467.551吨的销售成绩,打破了原有的单一网络平台465.745吨纸品销售的世界纪录,而当时贝店刚成立11个月。
待到2019年,一天时间卖出800多吨的纸巾;一天时间卖出140万个柚子;一个月内卖出1亿斤农产品……贝店成立一年半多的时间内,会员用户量突破5000万,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销售奇迹被不断创造。
对于一家刚诞生一年半的电商来说,这些数字令人惊讶。年轻的贝店究竟做对了什么,才能实现高增长?
第一,及时扩充赛道,激活原有资源。
虽然贝店诞生的较晚,但也并非是平地起高楼。创始人张良伦在
阿里巴巴工作两年之后,于2014年创办了母婴购物平台贝贝网。应该说,在移动互联网风口之上,几乎每一个细分赛道都有着美好的前景,母婴更是被很多投资人所看好。
贝店创始人张良伦
然而,时间进入2018年,事实证明,这个赛道仅仅是当初看起来很美。很多创业者发现,这个赛道面临的现实局面其实是:地域场景消费坚挺导致该赛道是绝对的红海,并且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和生育率的降低,整体的盘子也在缩小。
今年4月中旬,另一母婴电商平台,蜜芽的创始人刘楠在一场活动中说到:“2017年的时候我们发现,虽然新生儿和2016年差不多都是1700多万,但是人口结构中有一半是二胎,换句话说,一胎不到900万。二胎新生儿多,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不需要像一胎一样买什么东西。2018年的数据出来了,差不多是1500万,下降20%,相当于2018年的人口出生数量降低下来了。”
“我自己是80后。大家知道,90后女性在人数上比80后女性少了1/3。所以我们预计未来5年新生儿数量减少30%~35%。大家说怎么穿越周期的时候,母婴行业是未来5年自动缩短到1/3的行业。这是很严峻的现实。”
对于一个在母婴赛道里深耕多年的创业者来说,阐明这段话时的心情想必是很无奈的。
比如,母婴电商之中的唯一一个上市者——宝宝树,在创业11年之久后才于2018年11月登陆港交所,但融资规模也不过是16亿港元,不到贝店这一轮融资额的两倍,并且部分业务已经托付给阿里巴巴。
对比之下,可见贝店的诞生,是一个细分赛道创业者果断决策的产物——在其他创业者依旧在惨淡坚守的时候,张良伦果断扩充了赛道。
不难发现,这个果断决策并非是硬切换,而是把母婴电商作为了新创业赛道的一个子集,并最大程度激活了贝贝网创业时期的核心资源——因为不管是传统的微商还是微信社交电商,这个新电商物种的经营群体和主要受众群体都是宝妈群体,SKU均为家庭场景消费的商品。
也就是说,贝店赖以崛起的资源,与贝贝网存在很大重合,可以资源复用。贝店的诞生,也是对贝贝网原有资源的高效激活。
第二,踏上微信社交电商大风口,同时在每一个小风口上夯实平台基础。
在去年宝宝树上市之时,《创业家》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宝宝树等来IPO,但依旧没等到风口》。这个题目真实反映了母婴这个看上去很美的细分赛道的真实情景。
相比之下,在母婴赛道创业三年积累的资源优势,仅仅是贝店起飞的一只翅膀,另一只翅膀则是贝店管理层捕捉风口的能力。
虽然“社交+电商”在当下已经是大势所趋,“微商”这个词汇也已经诞生了5年,但是,在微信的巨大流量优势和社交属性之上,所诞生的新一代社交电商,却是在2016年之后诞生的产物。其根本原因,在于微信在把自营电商出售之后,确立了做平台的定位,并在支付、开店工具与小程序等基础设施方面一日千里。拼多多、贝店、云集的崛起之路就始于此。
与拼多多不同,贝店商业模式的社交属性更强。拼多多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微信分享,实现所谓拼购,但本质上还是一个依托于微信生态的中心化电商平台。但贝店的模式却是囊括了社交分享(微信传播)和社群分享(KOL微信群),并通过不断迭代的分享与激励机制,在人际关系与利益关系上实现了多重裂变,最大限度利用了微信这个“去中心化平台”,实现了零售社交化,社交KOL化。而与云集相比,贝店又显得相对保守,激励机制更“守正”。
资本、政策双加持,市场未来可期
行业记忆犹新,在2016年10月,马云再次引领了时代潮流,划出了电商行业的拐点。在新零售时代到来的宏大背景之下,他说“电商”将会消失,阿里巴巴以后将不再提这个词。
显然,电商并非真的消失,而是处于加速去中心化的过程,最终会成为一种社会化的商业形态。也就是说,电商重构了传统零售与服务业,而去中心化潮流则将电商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正如马云所说,从长远来看,以后所有的电商都必将是社会化电商。在这个潮流中,淘宝担负起了阿里电商业务社会化的重任。
潮流变向,即使体型巨大如阿里巴巴,也没有对新型商业实力产生压制,相反,大家在2016年又处于了“社交+电商”——这同一条起跑线上。所以,共处同城,以贝店为代表的新势力因为“船小好调头”,以很短的时间便以惊人的成长速度,跻身于中国电商第一阵营。
在这个宏大背景之下,就不难理解,为何市场上的顶级投资机构都对贝店青睐有佳,在最新一轮融资中,高瓴资本、襄禾资本、红杉资本、创新工场、高榕资本、IDG资本、今日资本等最知名的投资机构均有参与。
人口红利消失,房地产遇到天花板,除了科技研发之外,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引擎在哪里?
政商界的所有有识之士,都把目光放在了“下沉市场”,即3-6线城市,亦即媒体经常引用的“五环外”人群。道理很简单:一二线城市大部分人口的资产结构,剔除房贷与教育成本之后为负,意味着消费升级空间不大;而3-6线城市人口由于大量人群没有房贷压力,意味着可支配收入多,消费升级空间大,农村人口的消费升级空间更大。
而对于“下沉市场”来说,社交化电商正是切分这块“大而薄”蛋糕的最佳“餐具”。
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资本与国家政策,也在不断朝以拼多多、贝店为代表的社交电商倾斜。
此外,这些瞄准“下沉市场”的电商新贵,还赶上了一波最大的政策风口:扶贫。这届政府立志要在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为此不但设立“扶贫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把扶贫宣传月月讲、日日讲,而且切实地组织各种社会力量进行一对一帮扶。
在政府的扶贫蓝图之中,贝店这些瞄准“下沉市场”的社交化电商,实际上扮演了“授人以渔”的主力军角色。
2018年11月份,在贝店平台上销售的农产品总重突破1亿斤。自2018年以来,通过“一县一品”扶贫助农计划,贝店已经为贫困地区农民创富增收数十亿元。2018年11月国务院扶贫办发布《典型案例汇编》,“贝店‘一县一品’帮扶恩施土豆”案例成功入选,成为电商精准扶贫中国样本。
2019年,贝店的‘一县一品’ 扶贫助农计划将覆盖全国50个贫困县和地区。
随着MAU的高速增长,随着覆盖市场人群和空间的扩大,要求贝店必须实现快速平台进化。
2018年以来,贝店通过“品牌直供”、“原产地直采”、“工厂优选”等行动,贝店不断触达商品源头,以打造源头供应链,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消费服务;技术方面,贝店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赋能电商推荐、供应链、风控,强化社交体验、提升供应链效率、保障数据安全。
而对于此次融资,贝店方面表示,资金将主要用于供应链体验升级,深耕源头供应链,打造社交驱动的柔性供应链基础设施,以实现KOL社交零售体验的全面提升。
在2018年之后,还能实现MAU5倍甚至10倍增长的电商公司,简直就是奇迹。
在风口之上,贝店总裁顾荣如此评价社交电商:“商业文明以来,这是第一次有人人皆可参与并能直接获得收益的风口”。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对于贝店这样的吸收了行业所有优点,进化而成的新物种而言,天花板还远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