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人是地球上唯一的高等生命。
人有什么?人有看得见的外在和看不见的内在。
外在,是指人外在所拥有的一切,包括金钱、权势、美色、财富、名望等。外在的一切都是从外部世界获取的。
内在,是指人内在的灵魂、意识、精神、智慧、心理等。内在的一切,本质上都根源于自身。
外在能够直接影响内在,内在也能掌握并役使外在。
当外在主宰内在,人们常会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当内在主宰外在,人们也会夸赞他:意志坚定,勇敢无畏。由此可见,人的内在要远远比外在重要,人们也大多都知道自己的内在比外在更重要,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内在呢?
人的内在究竟是什么?人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的内在呢?
关于人的内在,很多人可能既清楚又糊涂。
之所以说清楚,因为它就是我们自身,我们无时无刻不可以感受到它;
之所以说糊涂,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爱恨情仇等。
人的内在,其实就是人的内心,就是人的内在灵魂,就是人的内在心灵,就是人的内在精神。
既然都是人的内在,为什么要取那么多迥异的名字?又为什么可以取那么多迥异的名字?而且它们看起来似乎还都很有道理的样子?
比如,心灵、精神、意识、灵魂、内在、内心,这些不都是指人的内在吗?还有人的心理、意志、性情、本性、心性、情感、情绪等,这些不也是指人的内在吗?还有人的意念、观念、理念、思想、意识、认识、认知等,不还是人的内在吗?它们甚至还可以混乱搭配着使用,比如:精神意志、内在本性、灵魂意识、内心理念等。
其实有很多字都是在描述人的内在,比如:心、神、灵、性、意、念、情、志、识等,都是指人的内在。
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但是为什么可以用那么多迥异的字去描述同一个东西呢?有那个必要吗?不会造成认知混乱吗?然而为什么反而感觉都很有道理呢?
试问,谁能没有自己的内在精神呢?谁能没有自己的内在心灵呢?谁能没有自己的内心情绪呢?谁能没有自己的内在灵性呢?谁又能没有自己内在的情志乐趣呢?
这都是因为人心有十层,每一层心性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故而需要用不同的文字去描述它、表达它。
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一座山来说,从不同角度去看,它就已经远近高低各不同了;对于人的内在心灵来说,它更是如此,更是迥异,更是不同。
人心有十层,魂三层、魄七层。一层心性一层观感。一层心性一层天地。你看到某一层心灵,就必然只有某一层的观感,而绝不会有其它的观感。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无论有多少个读者,每一个人眼中都只能看到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哈姆雷特而已。因为每一个人的心境都不相同,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有什么样的观感。
处在同一心灵层次的人,观感相似,却不等同;处在不同心灵层次的人,则观感迥异,甚至相悖。
人心有十层,就是三魂七魄。三魂七魄皆是人的灵魂内在。人的内在灵魂就是人的内在心灵。三魂心就是天魂、地魂、人魂。
天魂心秉承于天,地魂心秉承于地,人魂心秉承于人。
天有什么特性,天魂心就会复刻其什么特性;
地有什么特性,地魂心也会复刻其相应的特性;
人有什么本性,人魂心也会完全继承其全部特性,虽千万年不移。人为什么能够感悟天地?因为人本身就拥有天心和地心,也就是天魂心和地魂心。人先天就已经把天地的本性复刻进了自己的心灵之中。人后天只需要把它们再次发掘出来就行。
只可惜人们后天大多都在忙着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已,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内在。
古人云:“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就连圣人成道,也是通过发掘自我心中的那片天地来实现的。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自有天地。天地之一隅,也是心灵之一隅。只不过人的心灵通过后天的污浊,慢慢地就会变得越来越狭隘而已。
一名婴幼儿,其心灵就像一张白纸,他本身就拥有无限可能。但当这张白纸上出现了痕迹,也便失去了这种无限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保持它始终是一张白纸。
人的心灵,也像一面镜子,它本身就拥有把现实中的一切映照而出的功能。
当你在这面镜子上涂涂画画,这对于心灵来说就都是污垢。保持心镜洁净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什么是赤子之心?
所谓赤子之心,其实就是保持人的心灵——白纸还是白纸,镜子还是镜子,始终保持它们无涂无画、无污无垢的状态。
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所住,不就是心如白纸、心如明镜吗?
用《心经》的话说就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就是指人心。空、色、受、想、行、识,都是指人类心灵的不同状态,都是人类自身为了应对各种生存所需,而诞生出的各种功能。
舍,是指心舍;利,是利用、便利;子,是子孙。舍利子,就是指心灵诞生出的一些有益功用。
然而有益就有害,有利就有弊。当你享受其利益的时候,就难免要承受其弊害。心灵也是如此。
人的心舍,在享受“空、色、受、想、行、识”所带来的好处的时候,也必然要承受其害。心舍就是心灵。受想行识,都是心灵的产物。怎么样才能只享受其好处,而不承受其害呢?当然是唯有心如明镜、无污无垢。或者: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人类心灵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己心万法皆空,己心无可生无可灭、己心无可垢无可净、无可增无可减。心灵能够达到真正的空相,而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无色声香……无老死、无智无得等的干扰。
如此才能算是一颗真正的赤子之心。
有人或许会说:人只要一出生,就需要学习,就需要生存,还怎么可能保持心灵如白纸?
其实人类心灵这张白纸,既然可以随便画,随便涂,当然也可以随意擦除。前提是:你可以做到不自是、不自大、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人的一切认知与感受皆源于己心。己心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才可以如明镜般照见一切。然而人类心灵这张明镜却是一个多面镜,处在不同方位、不同高度,照射出的结果就会不同。
人心有十层,就像拥有了十面心镜。每一面心镜都有其独特的性质与功用。
天魂心秉承于天,可以映照天道;
地魂心秉承于地,可以承接大地之性;
人魂心秉承于人,可以生发人道七情六欲;
道心,可以体察万物之道;德心,可以承担生命之道;
仁心,可以发扬人类之道;义心,可以发扬个人之道;
礼心,可以和谐相处之道;智心,可以提高人道智慧;信心,可以坚定人道信念。
有什么样的心,才能行什么样的道。假如人只有普通的仁义礼智信之心,就很难真正的体察万物之道。
假如人只有体察万物的道心,也很难真正的感悟天地。
假如人只有一丝一点微弱不足的信心,就很难有非凡的智慧。
人类的十层心镜是同时并存的,当你自是、自大、自见、自伐、自矜,且骄傲自满、洋洋得意的时候,己心就会停驻于心灵之某一隅、某一镜,而失其余。
所以古人才会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所住,则十镜俱全。心住、心执,则得一失九。
古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人头脑中的各种念头,随着己心的生灭起伏,也跟着此生彼灭。
所以,《心经》才会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人的心灵也只有做到不生不灭,才能真正跳出生生灭灭、时垢时净、时增时减的境地。
《心经》之所以叫心经,就是因为它实质上就只是在论述一个心字而已。
人心有十层,假如人们总是一如既往地从外部笼统地去观察它,必然会越来越迷惑与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