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翎谕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二十年前公婆要让丈夫两兄弟分开住,但是一个能住县里的新房子,一个只能住村里的旧房子,我和嫂子都想要新房。
婆婆却执意要我选择破旧的老宅,我的那次“妥协”,竟然成了我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01
二十年前的那个夏天,我和丈夫刚成婚不久,还住在老家的大院子里。记得那时候,院子里种着几棵果树,树下有一口老井,井台上总是放着几个沾着水渍的青砖。
每到傍晚,公婆、大哥大嫂还有他们的儿子小明,加上我和丈夫,一大家子人会围坐在院子里的树下纳凉。
“建国他爹,你说咱家是不是也该置办一套县城的房子了?”记得有一天,婆婆突然这么问公公。
那时候,大哥在县城找了个不错的工作,每天来回跑很辛苦。
公公摇着蒲扇,慢悠悠地说:“是该考虑考虑了,小明明年就要上初中,在县城有套房子也方便。”
就这样,公婆开始了艰苦的攒钱计划。婆婆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还去镇上的小饭馆帮工;公公除了种地,还去建筑工地做小工。
我和丈夫也不能闲着,丈夫跟着建筑队到处跑工程,我就在家,帮公婆料理家务。
大嫂那时候刚生了二胎,小女儿才几个月大,整天哭闹不休。我常常帮她带孩子,好让她能歇一歇。虽然大家都很辛苦,但日子过得倒也其乐融融。
就这样过了三年,公婆终于在县城买了套小两居室的楼房。房子虽然只有六十多平,但胜在地理位置好,就在县一中附近。记得公婆交完首付的那天晚上,全家都激动得睡不着觉。
“等房子装修好了,咱们就都搬过去住。”大嫂抱着女儿,眼睛里闪着光。
可是后来,事情却有了变化。因为老家这边还有几亩地要照看,再加上县城那边的房子实在太小,住不下这么多人,公公突然把全家人叫到一起,说要商量分家的事。
“你们大哥小弟都成家立业了,也该分开过日子了。”公公坐在太师椅上,神色严肃。婆婆站在一旁,不停地抹着眼泪。
这个决定来得突然,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两个儿子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分家确实是迟早的事。
“爸,那县城的房子和老宅怎么分?”大哥坐直了身子问道。我注意到大嫂的眼睛亮了起来,显然,她早就在打县城房子的主意了。
“这个嘛……”公公为难地看了看婆婆。
“爸,我觉得县城的房子应该归我们。”大嫂抢着说,“老公在县城上班,小明也要去县一中读初中了,这房子的位置正好。再说了,我们是老大,按理说也该……”
我心里“咯噔”一下,其实我也很想要县城的房子,因为我已经怀孕三个月了。
虽然现在农村的医疗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要是能在县城待产,肯定更安心一些。
而且这些年丈夫给家里的钱比大哥多得多,就说去年公公住院的时候,住院费基本都是我们出的。
“嫂子,”我鼓起勇气说道,“其实我也想要县城的房子。我现在怀着孩子,在县城养胎也方便一些。再说,这些年丈夫也没少给家里钱……”
话还没说完,大嫂就打断了我:“你这话什么意思?是说我们对爸妈不孝顺吗?”
我赶紧解释:“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就是觉得应该公平一点。”
眼看着气氛越来越紧张,婆婆突然站了出来:“我看这样,让建芬(我的名字)选吧。是要县城的新房,还是要老家这个院子,你自己决定。”
我没想到婆婆会这么说。正当我犹豫的时候,却见婆婆朝我使了个眼色,示意我跟她到厨房去。这个分家,似乎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02
跟着婆婆走进厨房,我的心里七上八下。厨房里飘着一股淡淡的大葱味,是早上包饺子剩下的。婆婆轻轻带上门,回头看着我欲言又止。
“建芬啊,”婆婆突然拉住我的手,“你还记得你刚嫁过来那会儿,我跟你讲过我年轻时的事吗?”
我摇摇头,婆婆拉着我在厨房的小板凳上坐下,眼神变得有些恍惚。
“那年我十八岁,村里给我介绍了好几个对象,有在煤矿上班的,有开拖拉机的,还有你公公这样的庄稼人。”
婆婆说着,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别人都说我傻,放着城里人不找,非要嫁给你公公。”
我有些惊讶,这些事婆婆从来没跟我提起过。
“其实啊,我是看中了这块地方。”婆婆压低声音说,“那时候,有个老先生路过我们村,他说这块地方风水极好必出人才。”
“婆婆……”我刚想说什么,婆婆却摆摆手示意我继续听下去。
“这些年,咱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你大哥和你丈夫都有出息,这不都应了那老先生的话嘛。”
婆婆握着我的手更紧了,“我知道你想要县城的房子,但是建芬啊,你要是愿意留下来,我和你公公也跟你们一起住,帮你带孩子。”
看着婆婆期盼的眼神,我心里一阵酸楚。这些年,婆婆对我确实很好,从没有过那些传统的婆媳矛盾。
“建芬,你别有压力,这事儿你自己拿主意。”婆婆站起身,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
回到堂屋,看着大家期待的眼神,我深吸一口气:“我选老宅。”
大嫂明显愣了一下,随即露出喜色。倒是婆婆,悄悄抹了抹眼角。
分家后的日子,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婆婆主动提出要帮我们把老宅修缮一下,把西厢房改成了小卖部,又在后院搭了个小棚子种菜。
开业那天,婆婆天不亮就起来,把店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我进货时买了不少孩子爱吃的零食,婆婆就坐在店门口的藤椅上,笑眯眯地看着村里的孩子们叽叽喳喳地挑选糖果。
“建芬,你这个主意不错。”婆婆说,“以后村里人买东西就不用跑到镇上了。”
那时候我正怀着身孕,婆婆不让我干重活,大事小事都是她在操心。每天早上,她变着花样给我煮不同的粥,说是要给肚子里的孩子补充营养。
丈夫也争气,在外面跑工程挣了不少钱。他说等孩子出生后,要把院子的围墙重新砌一遍,还要装上防盗门。
公公在一旁听着,笑得合不拢嘴,说现在的年轻人,想法就是不一样。
等我生下孩子,日子过得更充实了。白天婆婆帮我看店,我就在后院的小棚子里侍弄花草蔬菜。
等傍晚凉快了,就抱着孩子在院子里纳凉,看着天上的晚霞,听着远处传来的鸟叫声,心里格外安宁。
小卖部的生意渐渐好起来,不仅村里人经常来买东西,就连镇上的一些熟人也时常过来照应。
婆婆说,这都是靠这块风水宝地,我却知道,更多的是靠婆婆的人缘好。
去年村里要建设电商服务站,要找个信得过的人管理。乡亲们一合计,都说我在村里开小卖部这么多年,为人实在,最后这个活计就落在了我头上。
这一下,我的收入比开小卖部还要多了。丈夫也不用再到处跑工程,在家帮我收发快递。
虽然每天都很忙,但看着自家的日子蒸蒸日上,我和丈夫都觉得再累也值得。
这些年婆婆一直坚持帮我照看孩子,管理家务。她总说:“你们年轻人要专心做事业,孩子交给我,我带大了你们两个,还怕带不好这个小的?”
回想当初分家时的选择,我越发觉得自己没有选错。也许,这老宅真的有它的福气,但更重要的,是这里承载了太多的亲情和温暖。
03
光阴似箭,转眼间孩子们都长大了。回想起来,在这个老宅子里,我们见证了太多幸福的时刻。
大女儿小月从小就爱看书,经常一个人窝在后院的葡萄架下,一坐就是一下午。婆婆总说:“这孩子,书呆子似的,也不知道像谁。”
嘴上这么说,却总是悄悄地往小月的书包里塞些瓜子、花生,说是让她看书的时候解解馋。
小儿子小杰比姐姐活泼得多,整天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有时候他会突然停下来,对着老槐树发呆。
我问他在想什么,他就说:“妈,我在想这棵树有多少岁数了,它肯定见证了很多故事。”这孩子,小小年纪就这么爱思考。
2022年的夏天,小月高考的日子。那段时间,全家人都围着她转。婆婆特意跑到县城的庙里去求了个平安符,放在小月的书包里。我和丈夫则轮流送她去学校,生怕耽误了时间。
等到录取信息那天,全家人都聚在小卖部里,盯着手机等成绩。当看到小月被北方一所医科大学录取的消息时,婆婆激动得老泪纵横:“我就说这老宅风水好,你看,这不是出了个大学生医生吗?”
小月去上大学那天,我们全家送她到车站。看着女儿站在站台上朝我们挥手,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的风水,其实就是一个家庭的付出与坚持。
两年后,小杰也不负众望,考上了重点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这孩子从小就对电子产品感兴趣,没想到这份兴趣最后真的成了他的专业。
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婆婆说的那个跑江湖的老先生,他说这块风水宝地必出人才,这话还真应验了。
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着,但每一天都充满了幸福。现在的农村政策好,我不仅开着小卖部,还承包了村里的快递点。
眼看着村里人的生活越来越好,网购的也越来越多,我这个快递点的生意就没断过。
大嫂从县城回来看我们的时候,坐在院子里,她感慨道:“建芬,这么多年了,还真让婆婆说对了,这老宅的风水是真不错。”
我笑了笑,心里却明白,这那里是什么风水,分明是公婆的用心良苦。这些年,要不是有婆婆帮忙带孩子、做家务,我和丈夫哪能安心地工作?
村里人都说我们家孩子有出息,日子过得红火,羡慕我们家的风水好。可我知道这是因为我们一家人的同心协力,是公婆的善良厚道,是丈夫的勤劳付出,更是两个孩子的争气懂事。
前些日子,小月从医学院放假回来,站在院子里拍了好多照片,说是要带回学校给同学们看看。
“妈,你知道吗?”她对我说,“我最喜欢的就是咱们家这个老院子,这里有我从小到大最美好的回忆。”
听到这话,我的眼眶湿润了。想起二十年前分家时的选择,我突然觉得,也许婆婆让我选老宅,不仅仅是因为什么风水,更是因为她看出了我的性格,知道我会和她一样,愿意守护这个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老房子。
日子还在继续,我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故事在这个老宅子里上演。但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像婆婆当年一样,用心守护这个家,让它永远充满欢声笑语,永远温暖如春。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