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恒常之道”,寻求人生的价值密码(三)

三棱心爱文学 2024-08-03 00:57:36

经过上两篇文章的抛砖引玉,读者可能已经有了自己对于“恒常”的理解。不妨再回顾一下前两篇文章:

在我看来,“恒常”就是指“确定性”。那么,世界上唯一的确定性就是“不确定性”。所以得出结论:

“恒常”就是“不确定性”

我得出的这个结论,一定会遭到一些人的吐槽和反驳。且慢吐槽和反驳,请在吐槽和反驳之前,如果你能举出一个例子,一件事或一件物,具有“万古不变的确定性”,我就收回我的结论并从此不再发表任何言论,并行三跪九叩之礼拜您为师。如果不能,就请接受我的观点:

恒常=不确定性

讨论这个结论有什么意义吗?意义是大大的!这个意义可以说是解开《道德经》秘密的一把钥匙,《道德经》的重要关键概念,如果你能站在“恒常=不确定性”这个认知基础上,你就会豁然开朗。

我以前的文章中曾经说过,虽然“道可道、非常道”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道是可以言说的,但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恒常之道”,但这句话确实又包含了这层含义。说出来的道确实已经不是恒常之道,因为说出来的道已经有了“确定性”,而道的基本特征是“恒常=不确定性”。

“无为”就是认知“去确定性”的思维,只有摒弃认知中的“确定性”即“自是自见自矜自伐”,才能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知不知”就是熟练掌握“不确定性”的思维方式;“不知知”则是经常运用“确定性”的思维方式。

“ 无”和“无名”代表着“不确定性”,而“有”和“有名”则代表着确定性。我单纯地说一个“高”或者“低”,没有什么确定性。但我说“泰山很高”,则指代了非常明白的“确定性”——可惜的是,这个“确定性”不是“恒常”的,因为比泰山高的山还有很多。

你可以用“恒常=不确定性”来理解第十五章的“善为士者”,为什么善为士者能随境而变?因为他们“无常心”,他们的心是随着外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你可以用“恒常=不确定性”来理解第十六章的“观复归根”,这一章就是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的思维训练。

当然,更可以用“恒常=不确定性”来理解为什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为什么“朴”和“婴儿”能成为“道”的意象物?你从“恒常=不确定性”来理解就迎刃而解!

为什么“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是合道之举?因为这样做人处事的出发点是“不确定性”。

为什么“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因为你的所闻所见只不过是“确定性”罢了。圣人能以“不确定性”进行思维,所以才“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

怎么样?如果你有了“恒常=不确定性”认知,“道”还用得着去“悟”去“修”吗?否也!“道”根本上就是个“知与行”的问题,不需要觉醒,不需要参悟,不需要脱离实际生活的所谓“实修”。至于怎么“知行”,那就是“非常道”了。

我们的生活和生存,面对的永远是“不确定性”,就像一个没有规则的齿轮,如果你总是能够与这个“齿轮”相合,那就是“玄德”和“玄同”,需要的生存法则就是无为、不争、曲则全、上善若水、蔽则新、勇于不敢则活、人之生也柔弱、知其雄守其雌、以德报怨、和其光同其尘、不四自、不生生之厚……相反,你就永远不能与那个“齿轮”相合,就不能“得一”,就会勇于敢则杀,就会赴之于死地……

0 阅读:2

三棱心爱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