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出生入死”,我们可能都错了

三棱心爱文学 2024-08-03 00:54:08
《道德经》第50章以“出生入死”开篇,所以几乎所有的解读者都认为老子在谈论“生死”问题。请看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i:四声)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我在《道德经通译》中翻译为: 人一出生,就确定性地走向死亡。生而得寿者有约三成;生而早夭者有约三成;本来可以寿终正寝,反而过早死亡者也有三成。为什么这些人过早死亡呢?是因为他们求生过度,反而将自己置于无助无援的境地。听说善于摄取生命价值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也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打仗的时候也不会被兵器所伤。 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不存在使自己陷入死地的欲望陷阱。 对这一段的翻译,本人自认为要比纯粹谈论养生、生死的译文要好一些,但终究还是不尽满意。最近又对《道德经》全文进行反复揣摩,总觉得老子在这一章不是在谈论生死,更不用说什么养生了。对照后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忽然思路一下子打开,这里的“生”不正是和“活”对应吗?“死”不正是和“杀”对应吗?每一个人,包括帝王将相圣人统治者,一生中面临着许多境遇,有顺境有逆境,有绝境有利境,时时处处面临着“生、死”和“杀、活”的考验。所以推翻了原来对50章的翻译,更新为: 出离顺境,陷入绝境,人生面临的境遇无非两择。常遇顺境者有约三成;常陷逆境者有约三成;本来顺风顺水,却赴之于绝境者也有三成。为什么有人常陷逆境或赴之于绝境?因为他们维护自身的执欲过于厚重,反而将自己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听说善于摄取生命价值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出入军旅也不会被兵器所伤。 因为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不存在使自己陷入死地的欲望陷阱。 这样的翻译,才和《道德经》的主题是贴合的。不知读者认同否?
0 阅读:1

三棱心爱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