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给儿子请先生,先生问:不听话能打吗?朱元璋回答4个字

史观观 2025-02-19 15:11:12

在明朝时期,应天城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一座城。就在这应天城内呢,有个身份极为特殊的人正在认真读书,他就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朱元璋对这个太子那可是寄予了厚望,为了能让太子更好地学习知识、增长见识,还特意给他请了一位名师呢。这位被请来的名师可真不是一般人呐,在当时那可是声名远扬。他是一位大儒,什么是大儒呢?就是在学问、品德等方面都非常出众,备受众人敬重的大学问家。这位大儒名叫宋濂,在当时的学界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有这样一位名师来教导太子朱标,可见朱元璋对太子的培养是多么的用心呐。

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们的课本里收录了宋濂所写的《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正因为如此,一直到现在这个时候,宋濂的名字都还被许许多多的人所知晓呢。

话说宋濂刚被朱元璋给请过来的时候,他心里头着实是有些忐忑不安呢。毕竟他担任的可是太子的老师,这身份地位上的尊卑那可得弄得明明白白的,要是搞不清楚的话,这课可就没办法好好教下去啦。

话说当时,宋濂心里琢磨着一件事儿,那就是要是太子不听话可咋整?于是呢,他就找机会找到了朱元璋,然后有点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出了这么一句话:“陛下,要是太子不听话的话,我能不能用手板打他来进行管教呢?”这朱元璋听了之后呢,就只回答了四个字。那大家可能就好奇了,他到底说了啥?而且,在这之后,宋濂又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太子朱标的呢?这一连串的疑问就这么摆在那儿了。

你知道吗?有个惊喜那可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就这么突然地出现了,真的特别让人意想不到呢。而且啊,这个惊喜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哦,那可是费了好大的劲儿,经历了不少波折才降临的哟,真的是来之不易。

朱元璋曾经选择还俗,之后便加入了本地的红巾军队伍。在加入之后,他的表现那可真是相当惊人呢。他所展现出来的指挥能力,哪怕是放在整个起义军当中去比较,那都称得上是极为厉害的,在众多将领当中都显得格外突出呢。

郭子兴可是有着双重身份呢,他既是红巾军的大将军,同时还担任着白莲教分教教主一职。像他这样有眼光的人,面对朱元璋这样的人才,那肯定是不会轻易放过。所以,没过多久,郭子兴就和朱元璋建立起了联系,彼此之间就此搭上了关系呢。

郭子兴打心眼里认为朱元璋着实是一位极为难得的人才。他心里琢磨着,要是能想办法把朱元璋招揽过来,让其留在自己的队伍当中效力,那往后在诸多事务的发展以及应对各种情况的时候,朱元璋必定会成为一股极为重要的助力呢。这就好比是给自己的阵营增添了一员得力的干将,对未来的发展可是有着不小的好处。

在那样的情境之下,郭子兴心里有了一番盘算,想着得在朱元璋身上多投入一些,好让朱元璋能更紧密地留在自己身边效力。那他琢磨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自己一位已故好友的女儿,而这姑娘如今也是他的养女,也就是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想着通过这样的联姻方式,就能把朱元璋牢牢地拴在自己身旁啦。

那时候的朱元璋才刚刚从寺庙中走出来,要知道,他当时的年纪其实已经不算小了呢。可即便如此,对于结婚成家这方面的事儿,他压根就啥都不懂,完全是一窍不通的状态。不过呢,好在也不需要他自己去费太多心思做什么准备啦。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桩婚事是郭子兴给安排的,既然是郭子兴出面安排的,那在红巾军内部自然就会有人去想办法,把结婚相关的事宜都给妥妥地安排好咯。

在完成了拜天地的仪式之后,朱元璋就和马氏在一众好兄弟们那充满喜悦、热闹非凡的欢呼声中,一同走进了洞房呢。

朱元璋娶老婆这件事相对来说还挺顺利的,可让人意外的是,他和老婆成婚之后,很长时间里第一个孩子都一直没个动静,迟迟没有到来。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身边的一些人,他们成婚的时间比朱元璋还晚呢。可就是这样,人家一个个的都已经顺利抱上了自家的孩子,都当上爸爸啦。再看看朱元璋这边呢,他的妻子马氏一直到这个时候都还没什么动静,没传出有喜的消息。面对这样的情况,朱元璋心里头啊,难免就开始有些着急起来了呢。

之前的朱元璋原本是没打算成亲的,可后来既然已经成了亲,那能不能拥有一个孩子这件事,他心里就挺在意的了。也不敢奢望一上来就有个儿子,哪怕能有个女儿,那也是很不错的呢。

然而,马氏在生育这件事上却不太顺利。朱元璋呢,虽说嘴上未曾表露出来,可实际上在他心里,那是挺盼望能有个孩子的。

朱元璋心里常常会感到焦虑,为了能让这种焦虑的情绪得到缓解,他做出了一个举动,那就是收养了二十多个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孤苦无依的孩子,还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干儿子来对待呢。在这些被收养的孩子当中,有一位特别有名气,他就是后来成为大将的沐英。沐英的身世挺可怜的,他是朱元璋从街上捡回来的孤儿,在朱元璋的收养下,后来才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发展呢。

朱元璋收养孤儿,这里面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呢,他能从中过一把“当爸爸”的瘾,不过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两点原因呢。

首先要提到的一点是朱元璋所拥有的同情心。想当年,朱元璋在年幼之时,同样亲身经历过类似的艰难困苦。正因如此,当他目睹那些遭遇困境、身处苦难之中的孩子们时,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一种共鸣之感。

在那个时候,朱元璋的处境十分艰难,他内心特别渴望着能有那么一个人,能够把自己当作干儿子来看待,然后拉自己一把,帮自己脱离困境呢。后来呢,当朱元璋碰到这些孩子的时候,看着他们的状况,心里就不由自主地生出了同情之感。于是,朱元璋便出手救下了这些孩子,也算是在自己艰难的境况下,还保留着一份善良和怜悯吧。

接下来要说的第二点呢,就是关于朱元璋存在的一些私心方面的情况啦。

在古代,人们大多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迷信思想。那时有这么一种观念,就是“人在做,天在看”,很多古人对此深信不疑呢。而朱元璋呢,他之前还有过当和尚的经历,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过往,使得他对于这类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说法就更加相信啦。

朱元璋心里犯起了嘀咕,他寻思着自己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孩子,这到底是咋回事呢?想来想去,他觉得可能是和自己之前的经历有关。想当初啊,自己是在庙里待过的,可那时候并没有经过正式的还俗仪式就离开了寺庙。而后在寺庙外面的日子里呢,各种各样的戒律那是破了无数回。这么一琢磨,他就不禁怀疑,难道是因为这些,所以现在才遭到了报应,以至于一直都没能有个孩子吗?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平日里呢,就挺注重做好事来积攒功德的。有一回啊,他瞧见了一些孩子,可能是这些孩子孤苦无依的状况让朱元璋动了恻隐之心吧,于是他就把这些孩子都收养了过来。这么做,在朱元璋看来,也算是在做一件积德行善的好事啦。

说不定是朱元璋此前的种种行为打动了上天呢,你瞧,就在他收下第十八个干儿子之后,一直没什么动静的马氏的肚子终于有了情况啦。

话说在公元1352年的时候,朱元璋和马氏举行了成亲仪式,自此二人结为夫妻。时间就这样慢慢过去,等到了1354年年底的时候,马氏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了。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后,那可真是高兴得不得了,满心都是欢喜。当下他就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一定要让马氏安安心心地好好养胎,确保母婴都能平平安安的。

一直以来都是随军行动的马氏,这次被朱元璋安排到了他的一位朋友家中居住。

话说朱元璋有一位朋友,名叫陈迪,当时在太平府经营着生意呢。朱元璋因为一些缘故,就把自己的妻子马氏安排在了陈迪的家中居住。时间一天天过去,马氏在陈迪家安然度过孕期。经过了十月的怀胎之后,终于迎来了分娩的时刻。就在1355年的9月5日这一天,马氏顺利地产下了一个儿子,而且,母子二人都平平安安的,这可真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儿呢。

那时候啊,朱元璋正身处前线忙着攻打城池呢。要知道,他所攻打的这座城池可不一般,那可是他日后要定为国都的地方哦。在当时呢,这座城名叫集庆,后来又改叫应天府啦,而到了现在,大家都管它叫做南京咯。

话说那时候,在军营之中,突然传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啥消息呢?原来是朱元璋的长子平安诞生啦!这消息一到,可把朱元璋给高兴坏了,他那脸上简直笑开了花,心里头满是欢喜。兴奋劲儿一上来,他连坐都坐不住了呢,当下就喊上身边的几个兄弟,一块儿兴高采烈地跑去爬山啦,那心情别提有多畅快咯。

话说那几位将领啊,此前可是连着好些日子都在打仗呢,这一番折腾下来,那真叫一个累得够呛,身体都快吃不消啦。可即便如此,朱元璋却还是打算带着他们去爬山游玩呢。这几位将领一看,哟,朱元璋兴致这么高,一副满心欢喜的样子,他们心里琢磨着,既然主公这么开心,那自己也不好扫了这份兴,于是呢,也就都跟着朱元璋一块儿出门去爬山啦。

话说朱元璋当时带着几个兄弟一同去爬山呢。他们一路攀登,好不容易爬上了一座山。到了山顶,朱元璋那叫一个兴奋,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之情,就站在山顶上扯开嗓子大喊起来。而且呢,他还抽出随身带着的剑,在山顶的石头上郑重其事地刻下了一句誓言,内容是这样的:只要是登上这座山的人,往后就不用去担忧会没有后人啦。

朱元璋给自己的长子取名为“朱标”,并且还写了回信给马氏。而这一取名举动,既是朱元璋在说他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期许之类的,同时呢,也是在表达对后来人的一种祝愿。

朱标诞生之后,朱元璋可没就此放松下来哦。他心里十分明白呢,自己的孩子那也是得接受教育的。毕竟,孩子的未来发展如何,教育可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呢。所以,为了能让朱标获得优良的教育,朱元璋真的是费尽了心思。他到处寻觅优秀的老师,精心挑选合适的学习内容,方方面面都考虑得极为周全,就盼着朱标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将来能够担当大任呢。

要知道,朱标可是被视作将来的太子,在教育培养方面那肯定得格外重视。朱元璋心里明白,绝对不能随随便便找些不入流的人来担任朱标的老师,那可关系到大明江山未来继承人的素养和能力呢。所以呢,朱元璋就开启了四处访贤的行动,不辞辛劳地奔波着,他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给朱标寻觅到一位真正优秀、能担此重任的好老师。

话说在李善长的大力推荐之下,朱元璋呢,便将多位声名远扬的大儒给请了过来,这当中就有宋濂、刘伯温这些人哦。那个时候,朱标刚刚才度过五岁的生日呢,朱元璋就做出了一个安排,他请宋濂去给朱标讲授儒家经典里的五经啦,希望朱标能从小就接受正统的儒家学识熏陶呢。

然而,宋濂心里头却不免有些迟疑起来。要知道,他可是一位学者,在学问方面,他对自己还是颇有几分自信的呢。毕竟,当初求学的那段日子,那可是历经了诸多的艰难困苦,所以此刻面对相关情况,他才会这般犹豫不定呢。

朱元璋安排宋濂去担任太子爷的老师,这可让宋濂倍感压力。他心里直犯嘀咕,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把太子爷教好呢,而且,对于这位太子爷能不能学会知识,他心里同样没底儿。

在古时候,学堂里普遍都很讲究这样一种理念,那就是“寒门出贵子,严师出高徒”。意思就是呢,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寒门子弟,往往更有可能凭借自身努力成为出众的人才;而对于老师来说,只有秉持着严格要求的教学态度,学生们才能够在学业等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日后才有大的出息呢。所以在那时的学堂当中,严格的老师可是备受推崇的,大家都觉得只有老师严格要求,学生们才会真正有所成长、有所成就。

宋濂在此之前,曾经跟随过不少老师进行学习呢。按常理说,他就算自己不太懂得怎么去教导别人,可凭借之前跟着老师们学习所积累的经验,也应该能模仿着老师们的样子去做。然而呢,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事儿,这个所谓能模仿的“样”,实际上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学好的哟。

宋濂能不能学出某种样子来,这其实不是关键所在,关键是他究竟应不应该那样去做。要知道,朱标即便只是个孩子,但他可不是普通孩子,他可是宋濂老板的孩子呢。所以啊,宋濂根本没办法像对待平常学生那样,做到“该打就打,该骂就骂”的,这种方式在朱标身上是行不通的。

要是不小心伤到了这位太子爷,又或者做了什么让这位太子爷心里不舒坦、不高兴的事儿,那可就会惹出麻烦来。

假如刚好这位朱元璋是那种特别袒护自家人的家长类型,一旦知道了这件事,那他大概率会大发雷霆。到时候,仅仅是把宋濂给赶走,这都还算处罚得轻的呢。说不定因为这事儿,让宋濂最终赔上性命,这种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

所以呢,在宋濂答应朱元璋给他授课这件事之前,宋濂可是先去确认了一番朱元璋对于授课这件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一直都十分强调“尊师重道”这一重要理念。它意味着我们要对老师怀有深深的敬重之情,认可老师传授知识、教导品德的重要作用,遵循老师所传授的正确道理与规范。而“严格教子”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为人父母者,应当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立下明确且合理的规矩,用严格的要求去引导孩子的行为,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优秀的品德与扎实的学识,以便让孩子能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成长、进步。

在这一天,朱元璋特意亲自领着朱标,来到了宋濂这儿,打算先给朱标举行一个拜师的仪式呢。

在举行拜师仪式之前,宋濂特地把朱元璋请到一旁,然后小心翼翼地先问了这么一句:“要是公子之后不服管教的话,不知道能不能对他打手板?”说这话的时候,宋濂心里可害怕了,那真是心惊胆战的,连大气都不敢出一下呢。

朱元璋经过一番仔细的思索后,没过多久就给出了回应,而他的回应很简洁,仅仅四个字,那便是:“没死就行。”当朱元璋说出这话的时候,没想到反而是把宋濂给吓了一跳呢。

宋濂心里原本盘算着,要是万一哪天朱元璋来找他的茬儿,找他的麻烦,那他得提前想好一个能让自己摆脱困境的办法,这样的话,就算真到了那时候,也不至于被朱元璋给骂得特别狠,能稍微好过一些。可哪知道呢,宋濂显然是把朱元璋的决心给大大低估了,朱元璋可不像他想的那样轻易就能对付过去呢。

在课堂上对孩子进行惩罚,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危及孩子的性命。可朱元璋呢,一张口就是要求“留活口”,这可真让宋濂觉得既无奈又好笑,简直是哭笑不得呢。

从这里就能瞧出来,朱元璋为了能让自己的太子将来担当得起大任,那可真是毫不手软,下了狠功夫呢。你看呐,经过一番简单的拜师仪式之后,朱标就正式拜了师啦,打这时候起,他便可以开始接受那种正规的儒家教育咯。

你知道吗?那时候的朱标仅仅才五岁。这么小的年纪,他每天都跟着宋濂学习那些之乎者也的内容呢。按说五岁的孩子,面对这些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可朱标却不一样,他并没有对这些学习内容产生厌烦的情绪哦。

有时候呢,这人是会闹点小脾气的,不过好在有宋濂对其进行教导,经过宋濂的一番教育之后呢,那些小脾气很快就消下去了,也就没什么事儿啦。

在宋濂的悉心教导之下,朱标在儒学方面造诣颇深,达到了精通的程度。而且他的为人处世尽显温和厚道的特质,这样的朱标可是让朱元璋极为满意呢。

大家知道吗?在朱标十三岁那年,朱元璋呢,为了好好锻炼一下朱标,特意安排他回了一趟老家呢。说起朱元璋,他可是从家乡逃难出来的哦,而且,他的父母都已经离世了。

朱标有一次踏上了一段旅程,乍一看呢,好像就是去祭拜自己的爷爷奶奶。但实际上,这次出行还有更深层次的意图哦,那就是要让朱标深入到民间当中去,好好去体验一番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呢。

朱标在这一路前行的过程中,那可真是经历了风餐露宿的艰辛,完全没有一点儿身为太子该有的那种养尊处优的样子呢。你瞧,他就这么一路奔波着,条件十分艰苦。而在朱标的内心深处,始终都牢牢地惦记着这样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想来这句话也一直给予着他前行的力量和坚持下去的信念吧。

所以呢,朱标对这些苦难压根就不害怕。在这一路走来的过程当中,朱标可真是收获满满,学到了特别多的东西,见识也增长了不少呢。而且,他也渐渐明白了父亲的一番良苦用心呐。

朱标逐渐长大成人后,便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想法。而这,就导致他和朱元璋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并且这些矛盾还到了难以调和的程度。那么,在父子俩出现这种难以互相理解的状况时,朱元璋又是采取怎样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儿子的呢?

只见他寻来一根木棍,这木棍上面还带着刺呢。随后,他便吩咐朱标,让朱标把这根木棍拿起来再递到他的手中。朱标听闻这要求后,心里满是疑惑,压根就不明白为啥要这么做。再看那根带刺的木棍,朱标只感觉无从下手,就如同狗面对刺猬一般,想抓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抓才好呢。

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朱元璋瞧见朱标脸上带着些许犹豫的神情,二话没说,径直就走了过去。只见他伸出手,一把就紧紧抓住了那根木棍,随后用力地开始撸上面的木刺。他撸得很是用力,仿佛要把所有的阻碍都清除掉一般,就这样,那些木刺都被他狠狠地撸了下来。做完这些后,朱元璋便把这根已经沾染上了他手上血迹的木棍递到了朱标跟前。

朱元璋曾这般说道:“你这会儿在埋怨我滥杀无辜,可你要知道,我这么做就如同是在给一根木棍去除上面的刺呢。你也不用非得认同我做的这些事儿,你只需要完成一项任务,那就是把这根木棍上沾着的血迹给清洗干净,而这恰好是你所擅长的事儿。”

朱元璋一心想着大明江山能够长治久安,始终将维护朱氏家族的统治地位放在重要位置,为此,他连太子朱标的未来发展之路都事无巨细地规划好了。要知道,在当时的局势下,那些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们势力不小,朱元璋深知其中可能潜藏的隐患,为了能给朱标留下一个安稳无虞的王朝,让朱标日后能顺顺利利地继承大统并稳稳当当地治理国家,他不惜背负上残害功臣这样沉重且遭人诟病的罪名。

想当初啊,朱元璋可是点头同意了让宋濂来对朱标进行严格的教育呢。而且在这之后,还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试炼给朱标。这么做的目的呢,其实就是想让朱标的能力得到提升。您想啊,要是朱标能够健健康康地一直活着,那朱棣和他的那帮弟弟们,那是绝对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不敢做出什么造次的举动来的哦。

0 阅读:27
史观观

史观观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