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00次!就连央媒也看不下去了

海蓝聊房 2024-07-20 17:25:28

公务接待,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

熟悉,是因为普通老百姓都听过。

陌生,是因为普通老百姓接触不到。

说简单些,就是上面领导视察指导,下面的人需要好好准备。

这不由让我想起小学时为了应付领导检查,全校师生集体大扫除的情景。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地方,这种公务接待都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一个县在一年里,公务接待的次数有多少呢?

是30次?60次?还是100次?

都不是,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西南某县一个部门的数据显示,这里一年的公务接待超300次。

这个数据吓人一跳,实在是太夸张了。

而如此频繁的公务接待,必然会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基层人员把大量时间用于公务接待,反而没时间去干实事。

第二,频繁公务接待必然产生接待费用,让地方财政的压力变得更大。

咱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某地有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而当地的三个县都想抢到这个好项目。

为此,他们不得不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可能展现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诚意,给对方留下最好的印象。

这其中包括层层陪同,设法留人吃饭,赠送纪念品、土特产等等。

一圈下来,耗费人力物力财力。

当然了,其中也可能会存在一些规则之外的事情,这点就不过多详述了,懂的都懂。

如果次数不多,那影响较小,可300次所造成的影响怎么可能小呢?

另外,这种公务接待也不单单是为了所谓的“投资项目”,还包括检查、指导等等。

有人也许会好奇:如此接待,难道不违反规章制度吗?

当然违反,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有种走账方式叫“体外循环”。

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

它是指企业或单位一部分没有记录在公账上的资金活动,表现多为流动资金,特别是现金的自收自支或座收座支。

严格来说,“体外循环”的目的就是逃避监管。

这是一种违规行为,可由于没有记录在账,所以在审查上相对困难,为某些行为提供了便利。

总之,人民日报报道的这种频繁公务接待行为,弊大于利,绝对不能忽视。

那么这种问题没办法解决吗?

想要完全杜绝难度很大,但想要减少次数,还是可以办到的。

第一,加强监督,加大公开透明力度。

看到的人越多,猫腻就越少,这需要相关部门和群众都擦亮眼睛。

第二,财政部在今年发布通知,督促地区各部门坚持过紧日子不放松,并且提出要求:

各地严格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预算约束和执行监督、严肃财经纪律等等。

财政部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务接待的次数,以及公务接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然而最关键的是,如何才能落实到位。

只有落实好了,才能真正意义上给基层减负,让基层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物力来给老百姓解决问题。

1 阅读:370

海蓝聊房

简介:说说房产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