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一天怎么过?乾隆3点起床早朝,7点翻牌子,充实乏味的一天

陈海青沧桑史 2024-11-14 15:34:40

皇帝一天怎么过?乾隆3点起床早朝,7点翻牌子,充实乏味的一天

世人皆知乾隆是位勤政爱民的皇帝,却不知他每天的生活竟是如此严苛。在那个没有闹钟的年代,当繁华的京城还在沉睡,紫禁城的天际才刚露出鱼肚白,这位贵为天子的统治者就已经睁开了双眼。时针指向凌晨三点,当代人还在甜美的梦乡中,乾隆皇帝却已经开始了他一天的生活。人们常说"一天之计在于晨",可谁能想到,清朝皇帝的"晨",居然是在寅时就开始了。这般作息制度,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皇帝的一天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一、晨间生活(凌晨3点-5点)

寅时三刻,乾清宫内一片寂静。只见总管太监王德轻手轻脚地来到御榻前,低声道:"皇上,该起了。"这一声轻唤,揭开了乾隆皇帝一天生活的序幕。在清朝,伺候皇帝起居的规矩可是大有讲究。王德话音刚落,早已候在殿外的十二名专职御前太监便鱼贯而入,各司其职。

"着衣"太监手持龙袍,"御水"太监端来温度适中的净水,"巾帕"太监捧着专供皇帝使用的丝绸巾帕。这些太监都是从千百个候选人中层层筛选出来的,每一个动作都经过了上万次的演练。为什么要如此讲究?这还得从康熙年间的一桩旧事说起。

话说康熙十年,一个新来的更衣太监因为动作不够熟练,在为康熙更衣时不小心碰到了龙体。这可是大不敬之罪!那太监当场就被拖了出去,第二天就被革职查办。从此,凡是服侍皇帝更衣的太监,都要经过至少三年的严格训练才能上岗。

更衣完毕后,乾隆便要去慈宁宫给太后请安。即便是在位六十年的皇帝,这个规矩也从未懈怠过。有一年腊月,北京大雪,道路湿滑,太监们劝乾隆改日再去。乾隆却说:"孝道岂能因天气坏就荒废?"于是坚持步行前往。这一跪安的规矩,一直持续到太后驾崩的那一天。

从慈宁宫出来,乾隆便回到乾清宫的暖阁,开始阅读《圣训》和《实录》。这两本书可不是普通的书籍。《圣训》记载着历代祖先的教诲,《实录》则是清朝的编年史书。太祖努尔哈赤就曾说过:"不读史者无以知兴替,不明训者无以知得失。"这话被清朝历代皇帝奉为圭臬。

乾隆读书时还有个特别的习惯,他在暖阁里设了一个计时沙漏。每读完一卷,就要翻转一次沙漏。若是当天读书的时间没到规定的沙漏数,就绝不轻易离开。有一次,军机大臣和珅见乾隆看书入神,想提醒已到上朝时辰,却被王德拦住。王德低声道:"皇上这会子功课还没完,谁也不敢去打扰。"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乾隆才合上书卷。此时离上朝还有一个时辰,他会走到暖阁的东窗前,那里摆着一只青花瓷的茶碗,里面泡着专供皇帝享用的贡茶。这茶来自江南霍山,据说采摘时只取清晨露水未干的嫩芽,经过九道工序精制而成。但乾隆每次只浅尝一口,从不贪杯。这个习惯还与他的祖父康熙有关。康熙曾说:"帝王若贪杯好睡,天下必然大乱。"

二、早朝政务(5点-7点)

卯时初刻,乾隆的早膳已经在暖阁里准备就绪。清朝皇帝的饮食向来讲究"食不过三",这一规矩起源于努尔哈赤时期的一次刺杀事件。当时有人企图在饭菜中下毒,所幸因为努尔哈赤食量不大而未遂。从此,太庖房定下规矩:皇帝早膳不得超过九道菜,且必须由三位太监轮流品尝。

乾隆的早膳以养生为主,每日必备一碗人参莲子粥。这粥要用白玉盅盛放,粥底必须垫着一片金箔。太监们说这是为了验毒,但实际上金箔可以保温,让粥温度维持在最适宜的程度。除了粥食,还有两样主食,一般是松软的馒头或者蒸饼,这些面食都要用上等的河北白面制成,面团反复揉搓九次,以确保口感绵软。

用完早膳,乾隆便着蟒袍,戴冠冕,准备上朝。在此之前,殿外早已站满了前来觐见的大臣。按照清制,文官必须在卯时初刻就到达午门外等候,武官则可以稍晚一些。大臣们不论春夏秋冬,都要穿着规定的朝服。即便是数九寒天,也只能在朝服外披一件薄氅衣。

乾隆四十年的一个冬日,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年过七旬的大学士刘统勋在等候时冻得瑟瑟发抖。一旁的年轻官员悄声提议他多穿些,刘统勋却正色道:"祖制不可违,况且皇上都能早起,我们做臣子的又有什么好抱怨的?"

六部尚书、九卿等重要官员位列殿内两侧,其余官员则按品级在殿外站立。每逢初一、十五的大朝会,参加的官员多达数百人,场面蔚为壮观。但实际上,真正能在朝会上发言的寥寥无几。大多数官员只是例行参加,行三跪九叩之礼后就退朝了。

朝会期间有个严格的规矩:除奏事官员外,其他人不得随意走动或者发出声响。康熙年间就有一位侍郎因为在朝会时咳嗽太响,被罚俸一年。从那以后,但凡有官员身体不适,宁可请假也不敢带病上朝。

乾隆特别重视朝会制度,在位期间几乎从不缺席。即便是在南巡期间,也会在临时搭建的行宫举行朝会。有一次在扬州,因为连日大雨,行宫前的道路泥泞难行。大臣们以为皇上会免朝,没想到乾隆仍准时临朝,只是将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黄土,让大臣们得以如常行礼。

朝会结束后,军机处的重要大臣会留下来,向乾隆汇报紧要政务。这个环节往往会持续到辰时末刻。与明朝不同的是,清朝的军机处议事非常高效。大臣们将各地奏折分类整理,按照轻重缓急排序,使得乾隆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天下大事。

在这个过程中,御膳房会适时送来清茶点心。但这些点心往往会被乾隆赏赐给在场的大臣。据说乾隆常说:"君臣同食,方知民间疾苦。"只不过这话传到民间后,被文人附会成了乾隆体恤臣下的美谈。

三、翻牌子与后宫生活(7点-11点)

巳时刚过,乾隆便来到养心殿后的清宁宫。这座宫殿是专门用来处理后宫事务的场所,也是皇帝"翻牌子"的地方。所谓"翻牌子",是清朝特有的选妃制度。在清宁宫的屏风后,挂着一块绘有后宫嫔妃名字的木牌,皇帝只需翻动其中的牌子,就能决定当晚要幸临哪位妃子的寝宫。

这看似随意的翻牌子,实则暗藏玄机。每月初一,司务厅都要将一份后宫嫔妃的值月表呈递给皇帝过目。这份表册记载着谁正在服丧、谁在经期、谁刚生产完、谁身体抱恙。乾隆四十年就发生过一件事,当值太监不察,竟让皇帝翻到了正在服丧的嫔妃牌子,结果那个太监被即刻革职。

翻完牌子,乾隆便要处理后宫诸事。首先是查看皇子们的功课。清朝皇子的教育极为严格,从五岁起就要跟着专门的师傅学习。每日清晨,他们必须将昨日功课誊抄一份,呈送御览。乾隆在这方面尤其严格,经常会在皇子的功课本上亲笔批注。

有一次,乾隆发现十三阿哥的字迹潦草,当即命人将其叫来。十三阿哥跪在殿前,战战兢兢地听皇父训斥。乾隆说:"朕小时候写一个字要反复十遍,你今日就在这殿前写一百遍,写完才准离开。"从那以后,皇子们的功课本再没出现过潦草的字迹。

巡视完皇子功课,接下来是检查后宫各处的账目。后宫开支虽说是皇家内务,但乾隆对此管理极严。每月的用度,从宫女的脂粉到太监的月钱,都要详细列明。曾有位管事太监因为多报了几两银子的香料费用,被乾隆发现后立即降级处分。

午时将近,乾隆要去慈宁宫陪太后用膳。这顿午膳的规格比早膳要高得多,通常有二十四道菜。太后特别喜欢江南的点心,所以御膳房每月都要从苏杭等地空运新鲜的点心原料进京。乾隆四十五年,太后曾感叹说:"自从老四(乾隆)登基后,这些年倒是把江南的好东西都吃遍了。"

用完午膳,乾隆会在慈宁宫的花园里陪太后散步。这座花园里种满了太后喜欢的花卉,每到花期就姹紫嫣红。园中还有一个小小的戏台,时常请江南的戏班子来演出。乾隆虽然政务繁忙,但只要在京,必定会抽出时间陪太后看戏。

有一年秋天,太后想吃江南的莲子羹。乾隆立即下令,从杭州西湖调来新鲜莲子,昼夜不停地接力运送,只为让太后能吃上最新鲜的莲子。这些细节都被太监们记录在案,后来编入了《清宫记事》中。不过这些奢靡的后宫生活,在当时的文人笔下都被美化成了"孝道"的典范。

时近午时,乾隆还要回到乾清宫处理各地呈送的奏折。这些奏折往往堆积如山,但乾隆坚持亲自过目,不假手他人。即便是在陪伴太后的时候,身边的太监也随时准备着朱笔,以便皇帝批阅紧急奏章。

四、批阅奏折与政务处理(11点-17点)

午后的乾清宫内,乾隆在御案前专注地批阅奏折。这些奏折按照紧急程度分为四类:特急、加急、急件和普通。特急奏折用红纸包裹,必须在收到的当天批复;加急奏折则在三日内要有回应。每天送到乾清宫的奏折少则数十件,多则上百件。

乾隆四十二年发生过一件事。江南水灾的奏折送达时已是深夜,值守太监考虑到皇上刚歇息,打算等第二天再呈递。不料乾隆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将那个太监贬为了打扫御马厩的杂役。从此以后,但凡是特急奏折,无论多晚都要立即呈送。

批阅奏折时,乾隆习惯使用特制的朱笔。这种朱笔要用上等朱砂制成,笔杆是用南洋进贡的沉香木雕刻而成。每支朱笔使用前都要经过严格检查,以确保不会出现墨迹模糊的情况。有一次,兵部送来的军需奏折因为朱批不清晰,导致军饷拨付延误,为此专管朱笔的太监被降了三级。

乾隆的批复字迹刚劲有力,且讲究用字规范。凡涉及"旨"、"诏"等字样,必须另起一行。若是批复内容较长,还会用小字注记在奏折的空白处。这些批复往往言简意赅,但不乏机锋。一次,山东巡抚上奏请求加修运河堤坝,条陈了七条理由。乾隆只批了四个字:"准其所请",但在奏折背面却详细列出了工程预算的疑点。

未时前后,军机处的大臣会带着整理好的折稿前来复核。这些折稿都是根据乾隆的朱批拟定的正式文书。为了避免出错,每份折稿都要经过三位军机大臣审核,最后由乾隆亲自过目定稿。乾隆四十年时就发生过一起严重的错误,一份关于西北边防的奏折因为抄写人员的疏忽,将"驻防"误写成了"巡防",结果导致几位军机大臣被罚俸半年。

申时初始,御膳房会送来一些点心和茶水。这些点心多是些易于消化的糕点,茶则用特制的青瓷茶盏盛放。每次烹茶,都要先由专门的太监试温,确保水温适中。乾隆在批阅奏折时从不贪杯,每次只饮半盏。据说这是他总结出的养生之道,认为过饮易昏。

到了申时末,户部和工部的大臣们会带着各自的账册前来复核。这些账册记载着朝廷的收支细目,从各省的赋税到工程的支出,都要一一过目。乾隆对数字特别敏感,经常能从纷繁的数据中发现问题。有一次,他发现漕运的米粮数目与去年相比少了近万石,经查证发现是漕运官员中饱私囊所致。

如果没有特别紧急的军情要务,乾清宫的政务处理一般会在酉时初结束。这时,内务府的官员会将第二天需要处理的文书分类整理,放置在专门的朱漆木匣中,等待次日继续处理。每个木匣都有特定的封条,若是发现封条有异,经办太监轻则革职,重则问罪。

在离开乾清宫之前,乾隆会将当天处理完的奏折交给专门的档案太监收存。这些奏折都要按年月编号,装订成册,存放在专门的库房中。即便是最普通的奏折,也要保存至少三十年,以备查考。

五、晚膳与夜间活动(17点-23点)

酉时刚过,乾隆便从乾清宫启程前往延禧宫用晚膳。这顿晚膳通常在戌时初开始,比起早膳和午膳要简单些,但仍有十六道菜品。御膳房会根据四季变化调整菜单,秋冬季节多用温补之物,春夏则以清淡为主。

乾隆四十三年的一个冬夜,御膳房破例准备了一道江南的蟹黄豆腐。这道菜的由来颇为特别。当年秋天,扬州盐商在进贡冬蟹时,特意将蟹黄腌制保存。等到冬季,御厨用这些珍贵的蟹黄配以嫩豆腐烹制,制成了这道名菜。乾隆甚为赞赏,命人将此菜的做法详细记录,列入了御膳谱。

晚膳过后,乾隆常在延禧宫小憩片刻。这时,御药房的太医们会送来当日熬制的汤药。这些药方都是经过精心调配的,每副药都要经过三位太医会诊开具,再由御药房层层把关。曾经有个太医因为在药方中多加了一钱人参,就被革去差事。

戌时中,若是天气晴朗,乾隆便会来到延禧宫后的小花园赏月。这座花园虽然不大,但布局精巧。园中有一座两层的水榭,上层可以远眺,下层则临水而建。水榭前的池塘中养着锦鲤,每到月夜,鱼儿游动时泛起的涟漪与月光相映,格外动人。

乾隆四十六年的一个秋夜,他在水榭上召见了一位刚从江南赶来的画师。这位画师擅长画夜景,当场就以水榭月色为题创作了一幅《延禧夜月图》。乾隆观画后龙颜大悦,不仅赏赐了这位画师,还命人将这幅画装裱收藏。

亥时初,乾隆会在毓庆宫召见几位心腹大臣,商议一些机密要事。这些深夜的密谈往往关系重大,从边疆军情到朝廷人事,都在讨论之列。为了确保密谈不被泄露,毓庆宫方圆百步之内都要清空,只留下几个最信任的太监在外守候。

深夜的读书也是乾隆雷打不动的习惯。每晚都要在御书房批阅一些典籍,或是欣赏新进贡的书画。御书房里专门设有一张矮几,上面摆放着特制的琉璃灯。这种灯采用鲸油点燃,光线柔和不伤眼。乾隆在批注典籍时,喜欢用小楷写下自己的见解,这些批注后来都被收入《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中。

到了亥时末,御膳房会送来一碗安神的莲子粥。这碗粥用料讲究,莲子要选用杭州西湖的新莲,粳米则是苏州贡米。熬制时还要加入一些枸杞和红枣,既养生又助眠。粥要趁热喝完,御前的太监还会准备温水漱口。

子时将至,乾隆才回到养心殿就寝。这时,已有太监打好了银盆中的温水,准备为皇帝净面。铺床的活计也早已完成,被褥都要用专门的熏笼烘过。殿内的熏炉里飘着淡淡的安神香,这是太医院特制的香方,用沉香、檀香等名贵香料调配而成。

夜深人静时,养心殿外的禁军仍在巡逻,他们的脚步声轻而有序。值夜太监手持更锣,每隔一个时辰就要打更一次。这些打更声在寂静的深夜里传出老远,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到来,而明日清晨,乾隆又将开始新一天的皇帝生活。

0 阅读:0

陈海青沧桑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