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人为何会抛弃世俗化的巴列维王朝

鸿鹄之志从国始 2024-05-25 07:07:33

5月19日伊朗总统莱希乘坐的直升机在伊朗东北部山区发生事故。5月20日中午十二点零四分伊朗官方确认总统莱希和同在飞机上的伊朗外长、伊朗东阿塞拜疆省省长等多名政要在坠机事故中遇难。事发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曾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希望莱希等人能平安回家,等到莱希等人确认死亡后哈梅内伊又表示了哀悼。伊朗的政治体制在当前世界各国中算是相当独特的。

其他国家的元首有称国家主席的、有称总统的,还有的君主制国家元首称国王或皇帝的。可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伊朗有一个最高领袖、一个总统。伊朗这种特殊的政体常让人看不懂。伊朗的最高领袖和总统到底谁权力更大?他们具体的职能分工是怎样的?可能很多人对这些问题都是一头雾水。伊朗这种特殊的现行政体确立于1979年。在此之前伊朗一直是一个君主制国家。伊朗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是巴列维王朝。

话说1921年恺加王朝波斯哥萨克旅军官礼萨·汗在英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成为实际执掌伊朗军政大权的首相兼国防大臣。1925年12月礼萨·汗推翻已成为傀儡的恺加王朝末代君主后建立起自己的巴列维王朝。这个王朝在名义上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巴列维王朝所谓的君主立宪制和传统意义上英国那种君主立宪制截然不同。在英国那种君主立宪制度下国王基本上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吉祥物,而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经议会选举产生的政府内阁手中。

可巴列维王朝的实权仍掌握在国王手中,反而是议会成了象征性的存在。换句话说巴列维王朝实行的是一种披着立宪外衣的君主专制制度。从1927年起波斯以法国法典为蓝本制定了新的商法、刑法和民法代替以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为依据的法律。礼萨·汗下令在全国各地建立世俗学校以取代传统的宗教学校。从1928年起波斯男子被要求穿着欧式服装。1929年波斯颁布法令废除头巾。

1935年巴列维王朝宣布将国名由波斯改为伊朗。同年伊朗颁布法令禁止妇女戴面纱。礼萨·汗通过这样一些举措在伊朗初步确立起政教分离原则。礼萨·汗在推行世俗化政策时不惜采取一些粗暴的手段:他让王后和公主们带头穿着欧式服装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这当然引起了一些宗教界人士的不满。当时有个伊玛目在清真寺中公开诟骂王后。礼萨·汗得知此事后专程驱车直奔库姆城把那个伊玛目狠揍了一顿。

1935年7月礼萨·汗甚至不惜出兵镇压反对废除妇女面纱和服饰改革的活动。礼萨·汗在推行世俗化政策之外还注意发展民族经济。礼萨·汗任内伊朗修建了27000多公里的公路和纵贯全国的铁路线,陆续建成了水泥厂、沥青厂、甘油厂、制糖厂、轧棉厂、纺织厂、制革厂......礼萨·汗还通过重新划分省界削弱地方主义强化中央集权。礼萨·汗在实施这些有进步意义的改革时又实行专制独裁镇压共产党和工农运动以及少数民族运动。

礼萨·汗在对外政策方面先是试图引入美国的力量牵制英、俄。当鼓吹雅利安主义的纳粹德国日益强势起来后礼萨·汗又企图依靠德国来复兴伊朗。二战爆发后伊朗与德国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但却又始终不肯正式加入轴心国阵营。1941年7月18日英国和苏联对伊朗下达了要求驱逐德国人的最后通牒。礼萨·汗迫于压力于1941年9月16日把王位让给了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1941年8月25日苏军出兵占领了伊朗北部,英军也出兵占领伊朗南部以配合苏军的行动。1942年1月苏、英、伊三国在德黑兰订立同盟条约:苏、英两国承诺在战争结束后6个月内撤军。同年10月美国也派遣后勤供应部队进驻伊朗。在1943年底举行的德黑兰会议上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均信誓旦旦再次承诺维护伊朗独立。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后英、美都遵守承诺从伊朗撤军了。

可苏联这时不仅没撤军,反而还进一步派驻人员进入伊朗。后来在美国的干预下苏联才同意从伊朗撤军。这次危机使得伊朗巴列维王朝在外交上更加奉行亲美策略。可随着美国资本在伊朗的影响力日渐增强之后两国的蜜月期就戛然而止了。美国可不是来帮助伊朗人的。美国人之所以来到伊朗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美国出于自身利益会对其他列强构成一定牵制作用,但美国与伊朗的利益并不一致,所以双方的蜜月期其实是难以持久的。

1951年上台的伊朗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提出要将外国控制的石油资源收归国有,而英、美两国的石油公司就在没收范围之内。1953年美国中情局策动政变推翻了摩萨台。此后伊朗名义上仍是一个君主立宪国,但实际上巴列维王权统治进一步得到强化。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外交上执行亲美的路线方针,与此同时他在国内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国的援助推行以土改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巴列维王朝的白色革命将大地主占有的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所有从而废除佃农制;将所有政府经营的工业企业出售给合作社和个人;赋予女性投票选举的政治权利;制定全国性城乡建设的规划;全面改进国民教育......这些内容看上去似乎都很不错,而改革的成果似乎也很显著:1962年伊朗全国一共有6000台拖拉机,到了1977年已达到53000台。1961年伊朗的化肥使用量为3.2万吨,1977年达到了68万吨,粮食产量则从444万吨增至641万吨。

这一时期伊朗全国的企业固定资产从1510亿里亚尔增至10750亿里亚尔,国民生产总值从104亿美元增至510亿美元。同一时期伊朗的工业年增长率为15%。当时伊朗人均国民收入一度达到2000多美元。要知道这可是20世纪70年代啊。随着财富的增加也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得到改变:伊朗人外出旅游、到影院观看西方电影等都成为当时很时尚的消费方式。巴列维王朝剥夺了由宗教势力控制的司法大权对司法系统进行世俗化现代化改革。

巴列维王朝的世俗化政策让伊朗妇女摘下了面纱走出了家门。伊朗女性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上学、就业的权利。那时伊朗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伊朗美女开车出行;在伊朗海滩身穿比基尼的时尚女郎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可另一方面巴列维王朝白色革命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也潜藏下了诸多矛盾:在白色革命的过程中西方的生活模式和价值体系被引入伊朗与传统的伊斯兰教义发生了摩擦。

激进的土改措施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求生,而伊朗的工业和城市发展建设却无法满足涌入城市的农民们的生活需要。伊朗的经济发展了,但贫富差距反而扩大了。巴列维王朝的白色革命让一小撮富有冒险精神的买卖人发了大财。与此同时占伊朗人口半数以上的居民依然处于最低生活水平之下。当时的德黑兰只有全国15%的人口,却占有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医生。在霍梅尼夺权两年前的1977年伊朗乡村地区婴儿死亡率达到了千分之120。

这也就是平均八个婴儿中会死掉一个。在德黑兰平均每10个人拥有一部汽车,而在其他地区平均90个人才有一部汽车。1971年伊朗农村消费还占总消费的1/3,到了1978年就只剩下19%了。即使在首都德黑兰城内最穷的17%的人口也只占有1%的收入。当时一半的德黑兰市民挤在50处棚户区。巴列维王朝的世俗化政策是让千家万户的伊朗人的女儿享有自由着装的权利,可这些生活在棚户区的贫民们会在乎自己的女儿穿不穿比基尼吗?

事实上巴列维时代的伊朗吸引眼球的是那些露大腿的有钱有闲阶级美女,可真正构成社会基础的却是生活在现代化生活边缘的棚户区青年。人性有时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尽管表面上看伊朗的宏观经济在有条不紊地发展,然而当生活在最底层的伊朗民众看到达官权贵们的阔绰时再对比自己的生活状态会作何感想呢?巴列维国王和他的家属及随从的腐化、他的独裁统治就像癌细胞一样吞噬着整个国家和社会制度。

除了经济上的贫富分化问题之外巴列维改革过程中西方生活模式价值观的引入又与伊朗传统的伊斯兰宗教意识形态发生摩擦碰撞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此外这一时期伊朗的外交政策也陷入左右失据的困境。巴列维王朝虽大搞世俗化政策,但伊朗毕竟大部分人口都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伊朗这个以波斯人为主体的什叶派大国长期以来在中东地缘格局中就受到周边阿拉伯逊尼派国家的孤立。

巴列维王朝与美国结盟有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在被周边逊尼派国家包围的环境中寻求外部保护,可以沙特为首的海外阿拉伯逊尼派国家也是美国的盟友。美国在伊朗与沙特的地缘博弈中不可能完全站伊朗的立场,可伊朗却因为亲美而不得不在当时美苏冷战的背景下承受来自苏联阵营的战略压力。当时伊朗东部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土库曼斯坦接壤,北部与阿塞拜疆、亚美尼亚这两个苏联加盟共和国接壤,西部直面阿拉伯逊尼派国家的包围。

一部分伊朗民族主义者认为伊朗承受了如此巨大战略压力却没能换来自己预期的那么多援助。他们对巴列维王朝的亲美政策愈发不满。巴列维王朝就这样把全国大多数人都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宗教人士对宗教政策不满,民族主义者对外交政策不满,宪政主义者对王室特权不满,底层民众对贫富差距不满......各种各样的不满情绪逐渐汇聚成为反对巴列维王朝的强大民意基础。这时巴列维自己的昏招使国内矛盾迅速扩大。

1973年10月份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欧佩克决定把原油价格从3.011美元增加到5.119美元,12月又大幅度提升到11.651美元。油价的暴涨使包括伊朗在内的产油国赚的盆满钵满。1972到1973财年伊朗的石油收入只有28亿美元,1973/74财年增长到46亿美元,1974/75财年暴涨到178亿美元。伊朗的财政收入从73/74财年的68亿美元增长到74/75财年的206亿美元。这笔天降横财使巴列维冲昏了头脑。

他轻率地提出20年内建成世界第五大工业大国。当时伊朗的财政官员脑子还比较清楚:知道石油收入不可能无限制扩张的财政官员们最初制订的计划只是要求投资增加141%达到37300亿里亚尔,可巴列维大笔一挥变成了46980亿里亚尔规划了25%的经济增长率。同时伊朗还从美国买了最高档的F-14战斗机和基德级驱逐舰。巴列维不仅要使伊朗成为世界第五大工业大国,还要做世界前五的军事强国。

其实当时的伊朗根本不具备如此大规模建设的条件。1970年到1974年伊朗物价指数从100上升到126,1975年飙升到160,1976年飙升到190。1977年伊朗的通胀率达到了60%,失业率则从1974年的1%飙升到9%。高失业和高通胀并存、经济问题和腐败叠加使巴列维王朝不可避免走向覆灭。从1978年起伊朗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王室游行示威。这些游行示威的参与者各自的主张并不相同。

有人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使伊朗王室成为像英国王室一样的国家权力的象征性存在;有人主张彻底废除王室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度;有人主张建立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人主张恢复伊朗传统宗教的地位......总之各种对王室不满的人全都在这时走上街头参加抗议。在这一过程中流亡在外的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逐渐掌握了示威运动的领导权。1979年1月伊朗末代君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强烈的反对民意之下被迫出走。

两周后流亡在外的霍梅尼回国并宣布“君主制时代已然结束”。推翻了君主制的伊朗建立了共和国,然而伊朗的共和政体在全世界都是极为独特的。诞生于1979年革命中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个政教合一国家。在1979年12月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颁布的革命后伊朗第一部宪法中规定:伊朗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权统治高于一切。另一方面伊朗在维持神权统治的同时依然保留了民选政府。

伊朗政府实行实行总统内阁制。伊朗总统由伊朗伊斯兰议会选举产生。伊朗宪法规定: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并根据伊朗宪法赋予的权限实际处理伊朗政府的日常事务。这和沙特那种完全没宪法、没政党活动的政治生态是截然不同的。尽管伊朗的政权顶层设计是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然而宗教的影响对基层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没西方国家所渲染的那么大。政权顶层设计政教合一的伊朗反而在民间生活中是一个相对比较世俗化的国家。

相比之下沙特的宗教气息在很多方面甚至可能超过了伊朗,以致于连女性开车上路也能成为引起国际轰动的新闻。反观伊朗社会整体上呈现的是一种开放型的生机勃勃状态。伊朗人并没其他伊斯兰国家那种对外界接触的敏感和避讳。伊朗在政治上受到西方国家的孤立,但伊朗的普通民众对西方文化却并不排斥。目前的伊朗年轻人大多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对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渴望去了解。

0 阅读:0

鸿鹄之志从国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