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今社。
几百年前的那个端午节,元春按惯例赏了节礼,只是这个节礼出了岔子。
这个节礼,让宝玉疑惑不解,让黛玉伤感失落,让宝钗有口难言。
这个阶段的宝黛爱情尚在暧昧期,这个引人遐思的节礼对黛玉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元春似乎是代表家长拒绝了她。
最没意思的其实是宝钗,她的母亲对王夫人说过金锁配玉的事儿,倒像薛家以此隐讳跟贾府提亲一样!偏生这事儿还没法儿解释。
那么,这节礼果然是元春在表达对宝玉婚事的态度吗?
01
元春断无这闲情逸致
表面上看,元春比宝玉大十几岁,长姐如母,对宝玉的婚事有态度完全可以理解。
但相信我,绝对不可能是在这个时候。
我们来回顾一下元春省亲的事儿。
自元春入宫,元春和娘家便有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感觉。
就像没有电话以前的世界,远嫁他乡多年没回过娘家的女儿,回娘家,是如何百感交加。
欣喜、悲哀、伤感、怨恨……
一颗心恨不能立刻、马上、瞬间飞到娘家。偏偏有一大堆烦人又推不开的俗务,必须得走完流程。
看看这俗务有多烦人吧!
省亲这天下午1点要用晚饭,2点要到宝灵宫拜佛,5点要进大明宫领宴,领完宴看灯,这时候再请旨,7点才能离宫,到家只怕快晚上8点了。
元春省亲,相当于加了个班,牺牲了大半夜睡觉的时间。
还不是到家就能见到亲人,先要更衣,带着全套的皇家班子把大观园浏览一遍,然后到正殿更衣、献茶,参拜,元春这心里真是一万匹马在奔腾。
终于走完了皇家礼仪,大概晚上9点左右,元春这才带着省亲车驾离开大观园,到贾母的正室。
该拜的拜完,皇家的人散了,只留三、四个小太监,这真正的省亲才算是到了。
既而一家人同游大观园,园内大开筵宴,一家人坐在筵宴上说话。
这是元春最快乐的一个时间段,就是在宴席上这段时间,元春推开碗筷,要了纸笔为大观园题额做联,又让宝玉及众妹妹们为大观园作诗。
宴毕看戏,到凌晨2:30分,元春起驾回宫。
如此平常的骨肉团聚,对元春是如此奢侈难得,在自身极大激荡之中,哪有心思给未到婚龄的弟弟选未婚妻!
且在这匆忙的见面中,在元春心目中,这初次见面的两个表妹,其实是隐身在省亲背景下的一个龙套,元春的心主要在贾母、王夫人、宝玉身上!
那么,这节礼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02
王夫人的意思
从正月十五省亲到端午节五月初五,过去不到四个月,元春对黛玉宝钗并没有多少认识,对自己可以抱在怀里,摸着头说长高了好些的弟弟,想不到婚配之事儿。
皇上降的“不世之隆恩”,也包括每月家人可以进宫一次。
王夫人很可能在后面进宫拜见元春的时候,和元春提过金玉良缘。
也有可能是王夫人提到宝钗的金锁,只是闲话家常时随口说的,或者是让元春听到贵族子弟中有戴玉的良配,可以赐婚,是很有面子的事儿。
金玉良缘并不是指钗玉姻缘,读者有这个误解,是镜头聚焦的结果。下次我们好好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但是元春心里仅有爱弟,就误会了王夫人的意思。
也有可能王夫人有此意,商之于元春。总之元春是在外力作用下,给赐了那节礼。
对于一个不能常常见到母亲的女儿来说,只要母亲的愿望自己能够实现,就一定会去满足。
节礼事件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是元春意识到自己的误会,或者听到了什么不同的表示,不得而知。
03
写在最后
端午礼赐节礼的事就这么过去了。但是在读者中却引起了极大的争论。
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对书中的情节分外敏感,但对生活中的事情却相当麻木。
比如农村的留守女孩,多有被性侵猥亵,甚至等生了小孩,家人才震惊地得知真相。
多观察体会生活,才能体会到书中的人物,是绝不可能有上帝视角的,因为他们也处在他们所面对的现实生活中。
就如同元春在她所处的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和一个开着电瓶车,每个星期到父母家吃饭的现代人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