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元年五月二十八日(1796年7月2日),福康安于军营中病逝,年仅42岁。嘉庆帝根据太上皇乾隆帝的指示,下旨追封福康安为嘉勇郡王,“福康安染瘴病作,犹督兵进,五月,卒于军。仁宗制诗以诔,命加郡王衔,从傅恒配太庙,谥文襄。子德麟,袭贝勒,递降至未入八分公,世袭罔替。”至此福康安成了满洲唯一一个非宗室而封王者(武勋王杨古利、傅恒二人为死后赠郡王衔),其风头一时无两。那么,福康安的嘉勇郡王属于什么级别的王呢?
福康安自出生那天开始,就顶着孝贤皇后侄儿、大学士傅恒之子的头衔,如此显赫的出身注定了他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
福康安的起始身份是云骑尉,年长后乾隆帝授其三等侍卫,不久再迁头等侍卫,17岁时擢户部侍郎、镶蓝旗蒙古副都统。很显然,福康安升任二品大员时,尚为建立尺寸之功。傅恒死后,福康安成了乾隆帝重点的培养对象,老将阿桂手把手将其带入军营。
富察・福康安
乾隆帝很清楚,如果仅仅凭借富察皇后的裙带关系而将福康安提拔到高位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建立军功。乾隆帝就像一个操心的父亲一样,给福康安提供了所有能提供机会。
第二次金川之役,福康安师从阿桂,平定金川后论功封三等嘉勇男,图形紫光阁,赐双眼花翎。回京后屡职盛京将军;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福康安调任成都将军,镇压川省匪盗,加太子太保。回京授兵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甘肃回族田五等起义,福康安署陕甘总督从阿桂讨贼,以功进封嘉勇侯,转户、吏二部尚书,升任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福康安为将军领兵讨伐台湾林爽文起义,因功进一等嘉勇公,赐红宝石帽顶、四团龙补服;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六年(1790年),先后两次出征廓尔喀,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西藏彻底平定,福康安班师回朝受到乾隆的殊赏。乾隆帝按宗室王公例,拨给福康安六品蓝翎顶戴三人,复图形紫光阁,位列大学士阿桂之前。
福康安此时的爵位已是一等公(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加封嘉勇忠锐四字一等公),达到了异姓的巅峰,故乾隆帝下旨说:“福康安能克阳布,俘拉特纳巴都尔、巴都尔萨,当酬以王爵。今以受降班师,不克副初愿。然福康安孝贤皇后侄,大学士傅恒子,进封为王,天下或议朕厚于后族,富察氏亦虑过盛无益。”这一回乾隆帝还比较谨慎克制,没有封福康安更高的宗室爵位。
乾隆六十年(1795年),贵州苗民起义,福康安再度领兵出征,两个月的时间初战告捷,乾隆帝下旨破格封福康安为贝子,“上褒福康安,命赠傅恒贝子。”这也是清代第一个宗室之外,活着被封为如此显爵之人。
正如乾隆帝所言的“富察氏亦虑过盛无益”,福康安晋封贝子后不到半年,便因积劳成疾死于军中。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太上皇乾隆帝追封其为嘉勇郡王,谥号“文襄”并配享太庙,作为人臣来说,福康安该有的都有了,不该有的也有了。
富察・福康安
可以看出,福康安每一次出征后,其爵位和官职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动,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也是乾隆帝偏心福康安的一种体现。福康安所追封的嘉勇郡王是宗室封爵,属于多罗郡王级别,仅次于第一等的和硕亲王,“嘉勇”则是沿用他一等公之嘉号。
如何证明福康安的郡王爵就是宗室级别呢?这一点从他的子孙袭爵情况就可以看出。
福康安死后,他的儿子德麟承袭多罗贝勒(后因过降为贝子)。德麟子庆敏承袭贝子,庆敏子文谦袭入八分镇国公。而且在册封福康安为郡王的谕旨中也讲得很清楚,其郡王爵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后,准予世袭罔替。这足以说明,福康安享受的待遇如同当朝皇子一样。
用户10xxx43
放屁,宗室贝勒可以用太监。福康安家不能用,宗室的贝勒府是内务府拨的。福康安用自己的公府。宗室贝勒系黄带子。福康安连红带子都系不上。跟宗室贝勒差远了
用户17xxx85 回复 02-18 19:45
只要是入八分都有太监吧,不然为啥有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的区别
用户10xxx43 回复 用户17xxx85 02-19 15:13
宗室高级爵位有,福康安这种这种也是入了八分的没有。
用户12xxx62
百分百乾隆私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