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笔记91:在1054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欧洲

永哥历史 2024-12-14 02:54:53

1、可以把欧洲史以中世纪公元1054年为节点分成两个阶段,之前的主线是欧洲的基督教化,之后的主线是王权与教权之争。

2、1054年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大分裂的宗教分岐主要在于,关于圣灵是否“出自圣父和圣子”的争论,以及东派教会指责罗马教会使用无酵面饼祝圣圣体,认为此举亵渎了基督教的圣餐礼仪。

3、大分裂在政治上源于,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东西两部分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实体,各自辖区内的教会也各自寻求更大的自主权。特别是东部的君士坦丁堡教会在东罗马皇帝支持下与罗马教廷争夺势力范围,罗马教廷则以使徒彼得的继承者为由争得首席教廷。

4、与此同时,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加剧了东西教会的隔阂,拉丁文和希腊文的使用差异使得两个教会在理解教义时存在障碍,促成了基督教说拉丁语的西部派别和说希腊语的东部派别之间的分化。

5、大分裂的直接事件是,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色路拉里乌指责罗马教会,罗马教皇利奥九世指派红衣主教洪贝尔前往君士坦丁堡进行解释与协商,结果遭到冷遇。洪贝尔一怒之下宣布对色路拉里乌实行绝罚,后者则针锋相对,宣布革除罗马教皇及其使臣的教籍。

6、这一事件标志着基督教东西两派教会的最终分裂,东部的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一支称为“东正教”,西部的罗马为中心的一支称为“天主教”。

7、中世纪王权与教权之争的核心是权力来源的争议。教权派认为,人世间的一切权力都是上帝所赋予的,世俗权力虽然具有某种神圣性,但它是经由教皇授予的,因此王权必须服从教权。而王权派则认为,世俗权力直接来源于上帝,与教权具有同样的神圣性,教权与王权各有其相对独立的管辖范围,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

8、在实际运作中,教会是通过两个层面制约王权:一是作为神的代理人,可以管控和惩罚违反教义的王权;二是作为臣民的代言人,可以解除臣民对王权的效忠誓约,从而让臣民视王权为敌人。而皇室则是围绕世俗皇帝或国王有无主教叙任之权以及教皇选任方式与教会展开争斗。

9、 中世纪的教会与国王之间的权力斗争经历了多个阶段。在5世纪至10世纪期间,是王权与教权合作时期,王权和教权相互依存,共同支持,实现了欧洲的基督教化。

10、然而,这种合作关系并不稳定,因为王权和教权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权力体系。王权代表世俗的统治力量,主要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事务;而教权则代表宗教的统治力量,主要关注信仰、道德和精神事务。两者在权力来源、目标和手段上都有根本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难以找到共同的利益基础。

11、随着时间推移, 中世纪欧洲的最高统治权进入了王权与教权对立的紧张关系中。双方为了证明自身权力的正当性,积极寻找有利于自己的法律依据,并在必要时做出妥协,承认和接受对方所享有的法定权利。这种竞争与斗争不仅使得双方难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治价值的确认和法律至上权威的成长。

12、1054年,拜占庭帝国正处于马其顿王朝的尾声。此时,拜占庭帝国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后,收复了安条克(叙利亚北部)并一度控制了亚美尼亚。拜占庭的疆域从北起多瑙河,南到伯罗奔尼撒,东起黑海,西至亚得里亚海,重新回到了帝国的怀抱,对意大利南部的控制也得到了加强。然而,尽管在1054年拜占庭帝国享受着巴西尔二世的余晖,但不久之后,东边的塞尔柱人、北边的佩切涅格人和匈牙利人,以及意大利南部的诺曼人同时崛起,使得拜占庭再次陷入重重危机。

13、1054年的西班牙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复杂性的地区,阿拉伯人主要控制南部地区,而西哥特人的残余势力则控制东北部的阿斯图里亚斯,中部地区成为无主之地。各方势力主要为了争夺地盘而战,宗教因素并不是主要的冲突原因。阿拉伯人和西哥特人的共存以及文化融合现象,使得这一时期的西班牙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4、843年《凡尔登条约》之后,当时卡洛林帝国被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中法兰克王国最早绝嗣,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部分被东西法兰克瓜分。中法兰克灭亡后,西法兰克就成了我们熟悉的法兰西王国,东法兰克就成了德意志王国。中法兰克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地区,也就是意大利,也归了德意志王国。

15、西法兰克王国的存在时间为843年至987年,之后卡洛林王朝绝嗣,神职人员和贵族们推举雨果·卡佩为国王,建立了卡佩王朝,西法兰克王国由此演变为法兰西王国。如果算上支系的话,卡佩王朝可以说一直维系到了法国大革命。“卡佩”的意思是圣马丁的披肩,说明于格以虔诚而深得人心。

16、公元1054年,当时在位的是卡佩王朝的第三位国王亨利一世。虽然叫个国王,但是他直接控制的地盘仅有1000平方公里,而地方贵族布列塔尼、勃艮第、诺曼底、香槟伯国、安茹、阿基坦、图卢兹、弗兰德……等公国和伯国瓜分走了90%以上的土地。封建制度下,土地是权力和财富的主要来源,所以这个时期的法国国王无足轻重。

17、在东法兰克地区这边,德意志的大贵族们不愿意接受法兰西王国的统治,在科隆大主教的张罗下,由当时最强的五大诸侯,也就是巴伐利亚、土瓦本、法兰克尼亚、洛林和萨克森选举产生一个国王。

18、在德国的五大诸侯中,萨克森的势力最强,但当时的萨克森公爵奥托大公对当国王没什么兴趣,再加上其他诸侯对萨克森也是心有忌惮,于是就选了法兰克尼亚的康拉德。康拉德实力不足,国王当得就很辛苦,所以他死前就劝弟弟,把王位让给了萨克森的亨利一世。

19、亨利一世(捕鸟者亨利)之所以被称为“捕鸟亨利”,是因为他在得知自己被选为德意志国王时正在捕鸟。亨利一世在位期间,致力于维持德意志各公国间的同盟,并成功抵御了东欧马扎尔人的入侵。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为德意志王国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0、奥托一世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并在军事和政治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两次击败了匈牙利人,特别是在955年的奥格斯堡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阻止了匈牙利人向西扩张。这些胜利不仅巩固了奥托一世的地位,也加强了德意志王国的统一和稳定。

21、与法兰西的卡佩王朝不同,奥托王朝由于是萨克森家族,国王大体上能够控制局势。奥托一世与他的祖父奥托大公不同,他不仅满足于德意志国王的头衔,还志在成为罗马皇帝。公元962年,奥托一世让罗马教皇为他加冕,成为“罗马人的皇帝”,这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始。

22、奥托一世还通过婚姻策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他为儿子奥托二世娶了一位拜占庭公主,这不仅加强了与拜占庭帝国的联系,也提升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国际地位。奥托一世的远大志向和政治手腕,使得德意志加意大利的概念逐渐形成,这一概念得到了罗马教皇的认可,教皇称奥托为“罗马人的皇帝”,而拜占庭皇帝则被称为“希腊人的皇帝”。

23、奥托一世的孙子亨利二世因其宗教狂热和禁欲生活导致王朝绝嗣。于是,诸侯们选举法兰克尼亚的康拉德二世为国王,开启了萨利安王朝的统治。康拉德二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巩固王权,特别是在与大贵族和萨克森公爵的对抗中。他采取了取悦底层贵族的策略,允许骑士身份世袭,以此来增强对王室的忠诚。

24、康拉德二世不仅在德意志面临挑战,还要处理意大利的复杂局势。意大利当时分为三部分:中部是教皇国,南部是拜占庭帝国的地盘,北部则由伦巴第人统治。伦巴第人有强大的城市自治传统,对外来统治者非常抵触。康拉德二世的儿子亨利三世继位后,继续面临这些挑战。

25、从公元10世纪初开始的教会复兴运动,也称克吕尼运动,是由众多修道院发起的一场重要的宗教改革运动。其主要诉求有两个:一是教士不许结婚,二是不许买卖圣职。这场运动实际上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教权与王权之争。

26、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三世支持这场运动,因为他希望通过支持修士反对教士,削弱德意志内部大主教的权势,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任命了克吕尼运动的支持者布鲁诺为教皇,但布鲁诺拒绝接受皇帝的任命,坚持要由罗马的教士和民众选举产生。利奥九世的当选方式标志着教权开始挑战王权,预示着后续更激烈的教权与王权之争。

0 阅读:6
永哥历史

永哥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