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洪亮教授完成《在故事中突围》书稿,来函索序,却之不恭,只得应承。我兴趣广泛,喜好“取巧”。恰好近日正学习研究AI技术及其运用,据说AI写作能力强大,每超凡人肉身,遂起请AI君代笔的念头。
我先把洪亮大著的书名告诉AI君,然后提供书稿内容简介,请它以老教授推介已功成名就的学生的著作口吻,写一篇推介性质的小序。转瞬功夫,一篇序文便呈现在面前。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简直就是一篇中学生的幼稚作文!听说AI的写作能力可训练提高,我便以教授指导学生写论文的方式,根据以往写作书序的经验,循循善诱,“手把手”教,向AI君提出要求,嘱其认真修改。鉴于书稿包含大量富于生活情趣的故事和汪君从事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内容,我特别提示应注意从两者关系维度加以评介。另外,写序需突出重点与特色,我又指示用一定篇幅分析介绍汪著的独到之处与魅力所在。考虑到文章要写得高屋建瓴,要显示作者的文化与学术“段位”,完成序文第三稿写作后,又近乎苛刻提出加入经典哲学家的话语,以提升序文的“理论高度”。最后还嘱咐按照叙事逻辑,梳理文句,力求“气脉贯通”。数易其稿,历时三天,用了比自己动笔还要多的心思,并亲自为AI文字润色,终于完成洪亮教授的托付。兹将我指导AI 君写的书序奉献汪君与读者,乞勿嗔怪:
本人荣膺大学教席凡四十年,指导学生无数。洪亮汪君,本、硕、博均跟我学习,是我所见最聪明勤奋的学生之一,耕耘多年,著作等身,学术成就引人注目。工作的同时,汪君的生活热情未尝稍减。《在故事中突围》一书,便是其丰沛生活热忱与深厚学术修养两者结合的产物与有力见证。
翻阅是书目录,宛若推开一扇通往多元世界的大门:在故乡峨眉的成长经历,祖辈、父辈的关爱,大学求学生涯的感悟,青春时代的思考与成长,与师友的交往及对亡友的哀悼,作为师长对学生的寄语,休闲时赏玩花鸟虫鱼的情趣,汶川地震往事的沉痛追忆等,内容周至,旨趣高雅。即便一些看似琐碎平常的生活片段,也蕴含耐人回味的生活情趣与哲思,是作者人生轨迹的真实记录,更是其学术研究灵感的不竭源泉。
书中论及大学学习之道的几篇文章和讲话稿,见解独到,发人深省。与一味强调“授业”的教师不同,洪亮主张大学生应以开放的心态,广泛涉猎课本内外各类知识,不可局限于专业一隅。在有关大学求学生活的论说中,作者回忆自身经历,倡导积极参与学术讨论、社团活动,从不同学科领域汲取养分,拓宽知识与思想疆界,培养跨学科思维,避免知识体系狭隘化,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这些主张,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对倾向单纯课堂教学的当今高等教育有纠偏意义。
作为卓有成就的历史学者,洪亮注意探讨学术研究方法,强调发掘隐藏在历史表象背后的宏观意义,激发研究灵感,认为历史研究并非脱离现实的纸上谈兵,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洪亮来自乡间,认为家是社会基本单元,家人、家族间的关系以及乡村社会的连接纽带、城乡生活的质朴日常,皆是历史研究的鲜活素材。这一认知与当今重视“在地化”、重视下层社会研究的取向吻合,启示年轻学者突破传统研究范式,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使历史研究更具生命力与烟火气。
与同类学术散文相较,此书最具魅力之处在于以别具风格的情节叙事,打破生活与学术之间的隔阂。论及“川师‘铸牢’研究的源流与计划”,作者并未采用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生硬铺陈,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狮子山的亲身经历之中,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更容易理解学术研究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书中讲述了不少作者与动物相处或邂逅的故事,从“两条狗的故事”,到与老牛的“较劲”,到对“蚂蚁世界”的细致观察,再到与蛇的惊险遭遇,无一不充满生活趣味与哲思,使读者在感受其生活情趣的同时,也能体悟到历史与现实之间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
从学术研究立场观察,涉猎广泛,富于生活情趣,可为历史研究奠定“功夫之外”的基础。历史并非孤立的存在,其根基蕴藏在日常生活之中。作者在书中讲述与祖父、父亲的温情故事,以及乡村生活的经历,生动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与价值观念。这些生活情节虽零星琐碎,但利用这些“碎片”,作者拼凑出一幅栩栩如生的个人生活史画卷,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厚重。
哲学家尼采认为,丰富的生活情趣是学术灵感的源泉。尼采一生热爱旅行,在漫游中欣赏异地异国的自然风光,体验多样的风土人情,丰富的阅历和浓厚的生活情趣使他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尼采说:“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对生活积极探索的态度,使尼采不断迸发出灵感与哲思,创作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富含深刻思想的作品,别开生面,为传统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尽管不一定是有意为之,洪亮的学术与生活道路选择也多少体现出尼采提倡的生活情趣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在学术研究方面,洪亮对历史的理解与阐释明显受其丰富生活阅历的影响。他善于从生活的细微处汲取灵感,并巧妙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使研究不再局限于枯燥的文献资料,而是充满生活的智慧与人文关怀。在分析历史事件时,他能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注历史事件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这一独特的观察认识维度,使他的研究更加贴近现实,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然而,白璧微瑕,此书亦有可精进之处。部分内容在从生活故事向历史研究中的观点阐述过渡时略显急促生硬,致使两者之间衔接不够自然流畅。若日后创作能在文章过渡之处多下功夫,精心雕琢语言,缜密梳理逻辑,必能使读者更顺畅地跟随作者的思路,从生活的平凡日常走进历史研究的深邃世界。
该书最初题为《在故事中突围》,或取书中《蜀道天下:一个突围的故事》一文之意。作为未刊稿的读者,诵读之后感觉,不仅题目可能的内涵与书稿不尽吻合,而且“故事中突围”的文字表述也容易给人所指不明的印象。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替换,遂与AI君讨论,他给出三个方案:1.《故事织梦:岁月履痕与心途拾贝》;2.《人生笺页:从山川到校园的故事》;3.《岁月漫笔:那些人、那些事与那些感悟 》。鄙意以为一、三方案均显俗气,不够达雅,惟其二“人生笺页”差强人意,若采纳这一正标题,再设计一个匹配的副标题,对读者或能产生更好的观感。

与AI君一来一往,切磋良久。序文草就,誊清披阅,隐约产生一种飘飘若仙的感觉。当初庄周梦蝶,恍然不知是在梦蝶还是被蝶梦,甚至分不清自己是蝶还是人,纯然已是入道成仙的境界。有意思的是,我“指导”AI君为洪亮大著作序,人脑与人工智能结合,当收笔审阅时,居然也分不清序文是我写的还是AI代笔。庄周的境界系逍遥游造就,而我却在科学计算与人文妙思的结合过程中体会到类似庄周神游、物我难分的意境,并借此完成洪亮大著的推介,一举两得,亦庄亦谐,妙哉妙哉。
这篇序文是我借助AI从事文字创作的第一次尝试。虽为汪君接受当做其大著的序文,但自我感觉并不佳好。如果没有人工的参与,没有人脑的主观设计,天知道AI君会把这篇小序写成什么模样。数学家陶哲轩说:“AI被过度夸大了,从非技术角度讲,它仅是一台基于数学的猜测机器,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所使用的并非高级数学。AI所为,是利用数据库资源把你输入的信息按照你的需求加以编排处理,得出结论。他并不神奇,只是可以加速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处理而已。”可见,处数字化时代,即便是人文学者也应学习利用AI技术,但在利用AI的同时,更要善于自己思考问题,否则只能成为AI的奴隶。
荀子曰:“君子役物而不役于物。”人具有一般动物没有的能动性,故“善假于物”。AI系一利器,需充分利用,否则会沦为“奥特曼”。但一味依赖AI技术,犯古圣先贤“役于物”之忌,更不可取。
杨天宏
2025年3月10日于成都寒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