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红酒
鼠疫,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烈性传染病。在世界历史上,鼠疫曾三次大流行,最严重的一次差点毁掉欧洲。14世纪中期,欧洲爆发了严重的鼠疫,鼠疫肆虐欧洲各地。在1347年至1353年的六年时间里,鼠疫(欧洲称之为“黑死病”)夺走了当时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的性命,死亡人数超过2500万人,整个欧洲差点毁灭。当时欧洲很多乡村几乎看不到人烟,意大利著名的商业中心佛罗伦萨80%的人死于这场瘟疫。此后,鼠疫一直折磨着欧洲人,欧洲人简直谈“鼠”色变。当然,世界其他地区也没有幸免,也长期被鼠疫所困扰。比如在东方,强盛一时的大明朝实际上就是被鼠疫摧毁的。可以说,世界各国都对鼠疫畏之如虎。不过有意思的是,这种让欧美强国都闻风丧胆的瘟疫,却被中国一位叫做伍连德的医学博士给扑灭了。
1910年,中国东北爆发了鼠疫,第一个爆发疫情的是中俄边界地区的满洲里。据记载,这次疫情是由一位来自外地的劳工引起的。这位劳工打死了一只病旱獭(土拨鼠),就地剥皮而食,回到客栈后感觉头昏、咯血,不久即死去。也有人说,劳工并没有吃掉旱獭,只是误捕到生病的旱獭。不管怎么说,这场鼠疫是由一只生病的旱獭引起来的。旱獭将身上的病菌传给了人,因此引发了严重的鼠疫。所以,野生动物尤其是生病的野生动物千万不能乱食用。
很快,鼠疫开始在东北扩散。由于这次爆发的鼠疫是可以通过飞沫和呼吸传播的肺鼠疫,所以疫情扩散的非常快。仅仅几天时间,哈尔滨、长春、沈阳三大重镇全部沦陷,尤其是哈尔滨,疫情非常严重。这种鼠疫通常只有1到4天的潜伏期,随后发烧加咳嗽,痰中带血。患者死前呼吸困难,全身皮肤高度青紫。由于当时无药可治,大清官员和百姓又对鼠疫的防治一无所知,加上当时正值春节,人员流动性很大,所以疫情肆虐东北甚至蔓延到了北京,并引发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恐慌。在北京,“朝廷上下,朝夕戒备,如临大敌。”就连深居内宫的隆裕太后也下令宫禁。1911年,原计划访华的德国皇太子,也因为疫情中止了行程。这场鼠疫被称为20世纪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疫情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面对疫情,贫弱无知的清政府完全束手无策,连欧洲人都畏之如虎,不要说清政府。慌乱的清政府派遣了大量水平极高的中医,又请了不少医术精湛的西医,但都收效甚微。在疫情中,东北31个登记的职业中医师有17个死于鼠疫,首批参与治疗的西医代表英国传教士杰克逊刚开展治疗,就因为感染鼠疫暴病而死。因此,当时根本没人敢接手东北鼠疫的治理工作。英国某报纸感叹说:谁能制止这场灾难,谁就是拯救人类的恩人!可以想象,当时东北的疫情有多严重,清政府的处境有多艰难。就在清政府一筹莫展的时候,担任东三省防疫大臣的外务部右丞施肇基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英国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
伍连德是马来西亚华侨,年仅31岁,当时刚刚学成归国。伍连德是个标准的学霸,是第一个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他在24岁时就一口气拿下了剑桥大学五个学位。伍连德回国后在天津陆军军医学堂任副督学。得知东北的情况后,面对施肇基的请求,伍连德没有丝毫犹豫,直接点头答应,决定前往东北治理鼠疫。就这样,在施肇基的推荐下,清政府任命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赴哈尔滨治理鼠疫。其实,当时清政府摇摇欲坠,已经腐烂透了,但在鼠疫爆发后,却难得清醒了一次,任命了伍连德先生治理鼠疫。其实,确切地说,当时清政府任命伍连德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当时清政府已经无路可走,所以有病乱投医,死马只能当活马医,同意了让伍连德去东北治鼠疫。
伍连德赶赴东北后,对当地的疫情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研究。伍连德断定这不是一般的鼠疫,而是一种变异过的烈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并不是传统的通过老鼠身上的跳蚤传播,而更严重地是人传人,通过呼吸之间的飞沫传染,伍连德将此鼠疫命名为“肺鼠疫”。向来以权威自居的西方科学家自然不买伍连德的账,而伍连德则坚持自己的判断据理力争。尤其是法国医学专家、北洋医学堂首席教授梅尼,他坚持认为伍连德的判断是荒谬的。梅尼不仅我行我素,而且要求代替伍连德来担任东北防疫的统管,结果这位世界顶级的鼠疫专家到东北没多久,就因为没有采纳伍连德的建议而感染鼠疫病死了。梅尼死后,世界医学界集体哗然,所有的西方医学家全都不吱声了,伍连德把那些趾高气扬、眼高于顶的外国专家学者的气势全都给压了下去。就这样,伍连德彻底掌握了治理东北鼠疫的话语权。而他的工作也得到了清政府以及民众的支持。
很快,伍连德推行了多项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措施。直到现在,这些措施仍然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比如戴口罩,伍连德专门设计了一种双层纱布口罩,不仅能防止飞沫传染,而且制作简单、价格便宜,每个只需国币二分半。这是中国第一只口罩,人们称之为“伍氏口罩”。在伍连德的劝说和清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口罩开始大范围推广。由于人们都戴上了口罩,所以有效地避免了鼠疫在人群之间的传染。同时,伍连德还提倡分餐制,并设计了旋转餐台(也就是我们如今饭店里必不可少的旋转餐桌),以避免交叉感染。这在当时来讲是非常前卫的。如果梅尼接受伍连德的建议,带上口罩,可能就不会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再比如封城和隔离,在伍连德的请求下,清政府从全国各地抽取医护人员,前往东北地区抗击疫情。这些医护人员在伍连德的指挥部署下,把疫区的病人包括疑似患者进行隔离及治疗。由于隔离病房不够用,伍连德就向当时俄国控制的中东铁路公司借了120节火车车厢暂作临时隔离营,收容鼠疫患者家属和接触者以及出现咳嗽等症状的疑似者。由医生每日诊察,如果连续7天体温正常,即解除隔离。为了防止人员流动,在伍连德的要求下,清政府包括俄国和日本不仅停止了东北的火车运行,而且出动军队进行强制隔离和封锁。为了防止疫情扩散,清军把山海关等通往关内的要道全都给封了,通行者隔离滞留5日确认健康后才能放行。这些措施使得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此外,伍连德还采取了井水投放药物、消毒杀菌、焚烧病人尸体等措施。为了消灭病菌,伍连德还鼓励百姓们在新年多放鞭炮,目的是为了让鞭炮中的硫磺杀灭空气中的细菌。伍连德的这些做法非常有效,有效地控制了东北疫情的发展,最终仅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把鼠疫扑灭了。由于防控得力,整个东北死亡人数仅仅6万人,被世界医学界视为奇迹。当然,其中包括297名参加防疫殉职的医护人员。伍连德用自己的智慧和魄力,挽救了东北乃至中国无数人的生命,获得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赞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学手段,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实际上,伍连德的做法,直到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伍连德扑灭鼠疫后,因治理疫情有功,受到了摄政王的召见,被清政府授予医科进士的勋章,清政府还提出请他担任全国卫生司司长。而国际医学联盟也授予了他“鼠疫斗士”的称号,伍连德在海内外名噪一时。但伍连德拒绝了清政府的好意,因为他还惦记着哈尔滨和东北。按照鼠疫流行的规律,几年或几十年内一般会卷土重来,所以当务之急要建立可靠的防疫系统。为此,他返回了东北,筹建了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在哈尔滨、黑海、满洲里等地建立起多所防疫医院,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奠定了中国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正是得益于这种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防疫人才队伍的培养,在伍连德的指挥下,东北扑灭了1919年、1926年的两次大霍乱以及1921年的第二次鼠疫流行。1919年,哈尔滨的霍乱疫情中,在伍连德的主持下,由于行动迅速、措施有力、病人收治及时,感染人数不过13万,而死亡人数仅4500人。伍连德先生挽救了无数东北人乃至中国人的生命。
伍连德先生为中国医疗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伍连德先生不仅扑灭了鼠疫,而且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北京中央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东北陆军医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202医院)等医疗机构,并创刊《中华医学杂志》。作为中方代表,伍连德还说服了美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洛克菲勒家族,建立了协和医院以及协和医学院。直到现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依然是洛克菲勒慈善王国最大的海外项目。伍连德先生绝对是中国医学界和卫生防疫事业的先驱。由于伍连德的杰出贡献及丰硕的医学研究成果,伍连德先生获得了1935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提名,这也是该奖设立50年来,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提名的中国人。在那个国家孱弱、医疗事业极其落后的背景下,伍连德先生投身医疗事业,屡次力挽狂澜,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伍连德先生:“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伍连德先生当得起“国士无双”的称号。
参考资料:《鼠疫:战争与和平》、《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国士无双伍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