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往往不是有心发生,如何判断会不会宠坏孩子?

杜鹃育儿知识啊 2024-04-09 11:02:38

没有人想刻意宠坏孩子。

但现实生活中,真的面对孩子的需求的时候,很多人就要纠结了:

物质上有求必应是溺爱,孩子会不懂珍惜,但多给孩子买点玩具也没问题吧?

孩子在墙上画画,饭吃得到处都是,但现在都说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他自由探索,怎么办?

溺爱往往不是有心发生,一旦形成又会不知不觉影响孩子的成长。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好爱孩子的度呢?了解清楚以后,才能防微杜渐。

真爱孩子 Vs 溺爱孩子

其实完全是两码事

你知道吗?溺爱和真爱,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溺爱的特点是,什么都顺着孩子来。比如:

对孩子没有要求,什么都替孩子去做,怕孩子累、吃不饱、穿不好。孩子遇到了挫折,不鼓励、支持他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直接帮他解决。孩子要做什么都由着他来,百依百顺,没有规则。

打个比方:孩子正在搭积木,前面玩的好好的,但突然有个地方怎么都放不好,急得直哭,边哭边把所有的积木都扔了。

溺爱是:赶紧安慰孩子,收好积木,“我们不玩了!”,为了哄孩子开心,带他看喜欢的动画片。

真爱是:先安抚孩子的情绪,“积木搭不起来,你很沮丧对吗?”,等孩子冷静下来,一起看看怎么样才能搭好。

你看,溺爱反而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而真爱才能赋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长此以往,溺爱其实也是对孩子情感的忽视。被溺爱的孩子,一方面往往会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人面前蛮横骄纵、无法无天。

另一方面,表面上看起来很“熊”的孩子,如果碰到外界的否定和挑战,他又会变得很“怂”,因为被溺爱的孩子内心是很虚弱无助的,他不知道当对方没有顺着自己时,该如何处理和面对。

只有真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关注,是真的为他长远的发展考虑。

不管对错,都会在理解孩子的前提下,给予恰当的教育。如果孩子做错了,不仅会明确告诉他这是不对的,更会关心他为什么会这么做,接纳孩子但不纵容他的不当行为。

如何判断是否溺爱

并将溺爱转化为真爱?

溺爱往往都不是有心发生的,当你纠结自己或家人是不是太顺着孩子,会不会在溺爱他的时候,其实静下来问 2 个问题,心里自然会有答案:

1、我(ta)这样做,是不是已经超出了精力/经济的承担能力,让自己(ta)感到很疲惫了?

2、继续允许孩子这样做,会不会对他人造成影响或者影响孩子以后的成长?比如:

影响孩子在这个年龄学会他本该学会的东西。孩子的行为具有破坏性,侵犯了别人的利益。影响孩子学会和同龄人相处的社交技能,等等。

如果答案多数是肯定的,那就需要及时作出一些改变,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树立规则和底线,不要让溺爱再继续伤害孩子了。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能够识别并理解孩子的能力发展需求。在生活中经常观察自家孩子,能做到什么程度,愿意尝试什么,然后帮助他往前一步发展。

其实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两岁的孩子,就想要体验自己的能力,自己做事情了。

虽然这个时候,孩子还不一定能用语言表达清楚,但他会释放很多信号,像是想自己吃饭这件事,孩子的表现就是抢勺子,你需要能“看懂”,并帮助他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吃得越来越好。

其次,在健康、安全、道德这些有助于社会适应的方面,一步步向孩子明确规则。

1 岁左右,就可以给孩子设立规则了,你可以从优先需要孩子遵守的,也就是关于安全、习惯方面的 2~3 条规则开始,再逐步增加到需要改善的不良行为、需要培养的社交礼仪等。

温和而坚定地一遍遍坚持你的规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帮助他在安全的范围内尽情探索。

说到底,总是无条件满足的溺爱,会让孩子把别人的爱和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能给的时候无尽索求,不能给的时候转头就走。

而有原则托底的真爱,才能让孩子懂得互相理解和尊重,孩子会知道,哪怕我们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或者哪怕他做错了,自己也还是一如既往的被爱着。

0 阅读:0

杜鹃育儿知识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