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凭几道尊神灵坐具举凡
北朝部分注:北朝偏好使用三足凭几的神灵,大致就是道家的老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老子造像,不再是以历史人物,而是以道教教主太上老君的形象现身。在北朝道教造像碑中,主尊多为太上老君(老子),而老君与三足凭几的结合呈现的时间点,从目前搜罗的文物资料看,大致在西魏时期。
1、西魏大统十四年(548)蔡氏道教造像碑局部 老君 三足凭几
来源《紫禁城》19年3月《日本收藏的中国石佛名品,大仓集古馆藏桓氏一族如来立像》
2、西魏 蔡洪造太上老君像碑拓片 三足凭几博古斋 2018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3、北周天和二年(567年) 杜世敬造老君石坐像 三足凭几砂岩 高35厘米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藏
发愿文:(正面)□别将杜世敬丰王镇徐州东金紫光禄安抚将军母陇西李要贵供养。(侧面)道民杜崇□,亡父为国落难,尸灵不覩,亡母归首空旷。良师占ト,宜为亡父造老君一区。愿使亡父母魂双相遂,安居家宅,永侍大道,仰荷大道,天极之恩。天和二年三月丙申二十四日庚子造讫。见罗氏《海外贞珉录》4、北周保定年间 药王山刘男俗造像碑 老君 三足凭几
5、北周 建德元年(572)李元海等造天尊像 三足凭几
碑具两面,阳面为元始天尊,阴面为太上老君,两面主尊皆具三足凭几。
阳面阴面6、(附)北齐武平三年(572)佛时寺造像碑维摩诘三足凭几
河南省博物院 北齐武平三年 刘海龙拍摄
通高232厘米、宽55厘米、厚51厘米
原存河南浚县东6公里酸枣庙村东北佛时寺
维摩诘与文殊菩萨对坐说法7、北齐 马黄头造像碑 两天尊分别三足凭几
洛阳博物馆 碑首中央圭型碑额,题“道界大都宫主马寄“
苏台栖乌图片8、北齐河清元年年(562年)张定荣造像碑 老君主尊 三足凭几
偃师商城博物馆南山供秀图Adam.z朋友圈图9、北齐天统元年(565年)姜纂造像碑 老君主尊 三足凭几偃师商城博物馆
南山供秀图Adam.z朋友圈图10、北齐武平七年(576年) 孟阿妃造像碑 老君主尊 三足凭几偃师商城博物馆Adam.z朋友圈图南山供秀图11、南朝梁(502-557) 老君石造像三足凭几
砂岩 高60公分 成都博物院藏
此造像一般多称为少见的单尊维摩诘,这类命名也可以在拍卖拍品的指称中看到。既然大家都认为单尊维摩诘很孤立,那么我们反过来也可以去探索,也许这并非一定是维摩诘。之所以大家研判是维摩诘,大致原因是手持便面,三足凭几,以及造像组合中的双狮香炉等佛教要素,但是,在北朝造像碑中,多存道教主题,佛道双教主题,借道而佛与借佛而道,都是存在的。所以,似乎不便仅仅因为造像中类似佛教组合的视觉要素,以及手持便面就完全裁决为维摩诘,从主尊的背光神格,以及单尊主尊格式来看,放诸南北朝时期的时代艺术特征中考量,因为彼时维摩主要与文殊对称呈现。所以个人觉得此尊也许更可能是老君。至于造像碑中的类似佛教视觉要素,我们从上述多尊西魏至北周老君造像中,已经可以看到很多,所以并非是一个道教主尊判断的阻碍。在此,也有一个神助攻,陕西彬县出土了一座造像石,与上述造像十分神似,中有“开皇三年”、“白显景造道像”铭文,可见明确为道像,主尊可见是手持便面,带有头光、座下双狮宝炉要素的老君。 开皇为隋初,与南朝毗近,彼此风格非常接近,有比照作用。一点猜测,供大家批判研究。
开皇三年 白显景造道像 陕西彬县出土大致说来,从目前所见南北朝造像碑中的三足凭几主尊来看,主要存在于道教造像碑、佛教造像碑、佛道双教造像碑中,使用三足凭几的主尊,主要就是道教的太上老君。(本时期三足凭几使用神灵,也存在有维摩诘,出现时,多与文殊对称论道)。北朝道教造像碑发愿文中频频提到太上、太上老君、大圣字样。而道众去修建道教老君造像碑的目的,就是为了拜谒老君,以求长生。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猜测,魏晋时期墓葬中墓主人频频右手持便面、左手扶三足凭几的样子,或许是在模仿太上老君。因为北朝道家造像碑发愿文中,多有祝愿亡故之亲人常伴老君,脱离八难(此处为道教五苦三涂之八难,非佛教观音救八难之人生八难)进入神仙世界的内容。由此我们可以再行大胆猜测,也许魏晋时期凡世之人,喜欢在自己的空间中,在牛车上,设置三足凭几,是不是也存在模拟老君进入神仙世界的一种观想呢,因为“但谛念老君真形,老君真形现。”(《抱朴子内篇》)。同理,汉代人们将席镇铸为博山形态,博山要素,也正是将席上的自己,去模拟为博山上的神仙角色。情态是相同的。思考题:
在汉魏之世,牛车固然是丰贵之具,同时,牛也是老君出关之坐骑,已经成为老君典型之成道坐具,不过在北朝佛教造像碑中,也有学者提出其中牛车队列的图像要素,乃是表现亡者被接引去西方极乐世界的呈现,假设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魏晋墓葬中多次出现的尤其是带有三足凭几之陶质牛车行列,是否也不仅是视死如生的借用,而是不是也可能同样蕴含着死后去道家的神仙世界的可能呢?假设存在如此的可能,那么我们也可以延伸出去理解,在墓葬中牛车上为什么要放着三足凭几的一种可能,因为他跟墓主人的持便面凭三足凭几一样,都是在模拟老君,以便在神仙世界中常伴老君,脱离八难。拱大家拓展思考。
北魏曹望憘造像石座墨拓 韩天衡美术馆《兰室长物—历代文房具特展》南京象山琅琊王氏7号墓出土的牛车中置一凭几,该墓年代应为东晋初年。那么,北朝造像碑中的太上老君,又为什么要选择三足凭几这样的坐具,去作为自己的供奉要素,并沿袭不替呢?在北朝道教造像碑中,有“真容难迁,像化弥振”一句,张泽珣先生由此敏锐地推导,频频在造像碑文字中出现的老子真容,或许就是指老子在函谷关终南山楼观时体现的一种标准仪像。那么,由于老子在函谷关出关时,曾经授五千言留世,这对于老子来说,是标准的传道行为,所以,北朝频频出现的老君三足凭几坐姿,其实就可能就是老子的传道标准像。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理解,北朝的道教造像碑中,手持便面,三足凭几的老君,正是在传道,而北朝的佛教造像碑中,手持便面,三足凭几的维摩诘,同样也是正在与文殊论道。而在上引宋代白莲会图中,高座而踞的高僧大德之所以凭三足凭几,也正是在传道。所以,从三足凭几在神明中的发端来看,它大致乃是一种论道神灵的坐具要素。维摩诘的三足凭几道具,直到宋代都一直延续着。可见本坐具对于该神灵定性的核心关联作用。(下文中会有维摩诘坐具专述部分)。
大体来说,南北朝时期,太上老君多为一尊,隋唐时期,老子与元始天尊称呼并存,到了宋代以降,则三清组合,兼三教组合为呈现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元始天尊逐步取代太上老君,逐渐成为道教第一位至高神。
(备注:南北朝资料中附加了维摩居士三足凭几资料,只是给同时代老君造像的坐具提供一种观察维度,并非是维摩居士造像的专题搜集,至于维摩居士造像的主题,我们会在后文中专题阐述。这种做法,在以下不同年段中也有同样的表达。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