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多有远见?1.5万公里远征打下一个战备省,让中国受益至今

梅梅评历史 2025-02-21 16:56:47

在当今世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的建设正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它宛如一条绚丽的丝带,将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地区紧密相连,极大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回溯历史,这条经济带的雏形,竟源自2000多年前汉武帝的一次伟大决策。

汉武帝在位时,曾派遣大军远征 1.5 万公里,打下了一个意义非凡的战备省。

这一壮举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更让中国受益至今。

那么,汉武帝究竟为何要做出这样的决策?

这个战备省在何处?

它对我国的历史发展又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

一、汉朝之困

匈奴作为古代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他们以骑兵见长,机动性极强。

在秦朝时,匈奴曾被秦将蒙恬击败,被迫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

然而,秦朝覆灭后,中原陷入楚汉相争的混乱局面,无暇北顾,匈奴趁机再度崛起。

在杰出领袖冒顿单于的统率下,匈奴四面出击,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

他们的势力不断壮大,对新生的西汉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西汉初期,历经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的汉朝,国力衰弱,民生凋敝,而此时的匈奴却正值强盛,时常进犯汉朝边境,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西汉北方地区的民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据史料记载,匈奴 “攻城屠邑,殴略畜产”、“杀吏卒,大寇盗”,边境百姓苦不堪言,正常的生产生活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例如,公元前 166 年,匈奴 14 万大军入侵朝那肖关,不仅杀了北地都尉,还掳掠了大量的人民和畜产,其前锋部队甚至逼近了雍、甘泉附近,直接威胁到了西汉都城长安的安全。

面对匈奴的强大压力,汉朝由于实力不足,加上国内又有诸多内政事务亟待处理,只能无奈地采取和亲政策。

汉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同时每年赠送大量的丝绸、粮食、酒等物品给匈奴,双方约为兄弟,试图以此来缓解匈奴的袭扰。

此后,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延续了这一政策。

尽管汉朝希望通过“和亲”来缓解匈奴的侵扰,但这一政策并未从根本上遏制匈奴的军事行动,汉朝的边患依然十分严重。

匈奴在接受汉朝的财物和公主后,依旧频繁地进犯边境,掠夺财物和人口。

汉朝每年不仅要耗费大量的财物,还要忍受匈奴的肆意欺凌,这对汉朝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也让汉朝统治者深感屈辱和无奈。

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和亲政策为汉朝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使其得以整顿内政、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增强国力。

汉武帝即位后,随着实力的增强,他一改前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决心以武力解决匈奴威胁,一场改变汉匈关系的谋略就此拉开帷幕。

二、转机初现

公元前 138 年,汉武帝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在遥远的西方,有一个被匈奴击败并被迫西迁的大月氏国。

大月氏和匈奴那可是仇深似海,大月氏国王不仅被匈奴单于给杀了,脑袋还被做成了酒杯。

这一消息让汉武帝看到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希望 ,如果能与大月氏结成联盟,从东西两面同时进攻匈奴,就有可能打破匈奴对汉朝的战略包围,彻底解决匈奴问题。

于是,在公元前 138 年,汉武帝决定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

这是一次充满未知和危险的旅程,当时的西域对于汉朝来说,是一片神秘而陌生的土地,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要穿越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随时都可能遭遇匈奴的袭击。

但张骞毅然肩负起了这一使命,踏上了西行之路。

他率领着一支由百余人组成的使团,从长安出发,为了躲避匈奴的巡逻队,他们小心翼翼地沿着河西走廊前行。

然而,不幸的是,他们还是在途中被匈奴人发现并俘虏了。

匈奴单于得知张骞要出使大月氏的目的后,顿时勃然大怒,于是,张骞等人被匈奴扣押,这一扣,便是漫长的十年。

在匈奴的囚禁期间,他虽然被迫娶了匈奴女子为妻,并且有了孩子,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终于,在公元前 129 年,张骞趁着匈奴人对他放松警惕的时机,与堂邑父等少数随从成功逃脱。

在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后,张骞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大宛国,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费尔干纳地区 。

大宛国的国王早就听闻汉朝的富饶和强大,对张骞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张骞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并请求他帮助自己前往大月氏,大宛国王欣然答应,不仅为张骞提供了向导和马匹,还派人护送他们前往康居国,再由康居国转送至大月氏。

在大宛国的这段时间里,张骞对这个国家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发现大宛国不仅物产丰富,而且拥有一种神奇的宝马 —— 汗血宝马。

这种马体型矫健,奔跑速度极快,而且在激烈奔跑之后,前肩以及臀部、背部都会出汗如血,因此得名 “汗血马”。

张骞在完成了对大月氏的访问后,虽然未能说服大月氏与汉朝联合抗击匈奴,但他在西域的所见所闻,让他对这片土地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深知,西域各国与汉朝之间有着巨大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潜力,如果能够打通汉朝与西域之间的通道,不仅可以增强汉朝的影响力,还能促进双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公元前 126 年,张骞历经十三年的艰难险阻后,终于回到了汉朝。

他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的情况,包括大宛国的富饶、汗血宝马的神奇以及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政治局势等。

这些信息让汉武帝大开眼界,也让他对西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尤其是张骞提到的大宛国的汗血宝马,更是引起了汉武帝的极大关注。在当时,马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对于汉朝的骑兵建设至关重要。

于是,为了提升汉朝的骑兵战斗力,公元前 104 年,汉武帝决定派遣使者带着千金和一匹黄金铸成的金马,前往大宛国的贰师城,希望能够换取梦寐以求的汗血宝马。

在汉武帝看来,汉朝国力强盛,此次又带着如此丰厚的礼物,大宛国理应欣然答应。

没想到,大宛国的国王却直接拒绝了这一要求。

三、冲突爆发

在大宛国,汗血宝马被视为国宝,是国家的象征和骄傲,他们并不愿意轻易将其拱手送人。

而且,大宛国的大臣们也认为,汉朝距离大宛十分遥远,中间还隔着广袤的沙漠和险峻的山脉,汉朝的军队很难长途跋涉来到这里。

因此,他们觉得不必过于忌惮汉朝的威胁。

而且,他们认为汉朝使者在提要求时,态度很嚣张,若不给他们一点教训,大宛国的威严将荡然无存。

于是,在汉朝使者返程的路上,大宛军队不仅设伏将他们全部杀害,还将他们携带的金银财宝全部洗劫一空。

当这个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顿时勃然大怒,他怎么也没想到,小小的大宛国竟然如此大胆,为了维护汉朝的尊严和利益,树立汉朝在西域的威望,汉武帝决定采取强硬措施,派军远征大宛国。

他要让大宛国知道,得罪汉朝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任何敢于挑战汉朝权威的国家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公元前 104 年,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领属国骑兵6000以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浩浩荡荡地踏上了西征大宛的路程。

虽然,汉武帝和李广利信心满满,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场极其艰难的远征。

从距离上看,从汉朝的玉门关到大宛国,光直线距离就超过了 1.5 万公里,这还不算途中要穿越的茫茫沙漠、戈壁、险峻的山脉。

而且,当时的交通条件极为落后,汉军只能依靠双脚和马匹一步步前行,这使得行军速度十分缓慢。

除此之外,沙漠地区气候恶劣,白天酷热难耐,夜晚则寒冷刺骨,水源和食物也极为匮乏,许多士兵就因无法忍受恶劣的环境而病倒甚至死亡。

除了自然环境的挑战,汉军还面临着沿途小国的抵抗。

由于这些小国长期受到匈奴的影响和控制,对汉朝的态度并不友好。

当汉军经过他们的领地时,这些小国纷纷紧闭城门,拒绝为汉军提供粮草和饮水,李广利无奈之下,只能下令攻打这些小国,以获取必要的物资。

但这样一来,不仅消耗了汉军大量的时间和兵力,还使得汉军的士气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好在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行军,汉军终于抵达了大宛国的东境郁成城。

此时的汉军,经过长途跋涉和沿途的战斗,已经疲惫不堪,兵力也折损了不少,只剩下数千人。

而郁成城的守军却以逸待劳,凭借着坚固的城池和充足的粮草,挡住了汉军的多次进攻。

眼看兵力和粮草日益减少,无奈之下,李广利只好下令撤军,当他率领残军回到敦煌时,兵力已经十不存一,这次远征大宛的行动以惨败告终。

这样的结果,对汉武帝来说,十分难以接受,汉朝是天朝上国,如果连一个小小的大宛国都无法征服,还怎么向天下人交代?

于是,汉武帝决定再次派遣李广利率军出征大宛。

为了确保这次出征能够取得胜利,汉武帝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他赦免了大量的囚徒,将他们编入军队,以充实兵力;又调集了恶少年及边骑六万人,再加上那些自愿从军的人,汉军的总兵力达到了约十万人。

同时,汉武帝还征集了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骆驼数以万计,用来驮运军粮及兵器弓弩等物资,以保障军队的后勤供应。

此外,他还专门征集了大批水工,准备在攻打大宛都城时切断其水源。

公元前 102 年,李广利再次率领大军从敦煌出发,这一次,汉军吸取了第一次出征的教训,他们兵分多路,沿着不同的路线前进,这样既可以分散敌军的注意力,又能增加获取粮草和水源的机会。

而且,汉军在行军过程中,尽量避免与沿途小国发生冲突,而是采取了怀柔政策,用财物和友好的态度换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因此,汉军在这次行军中相对顺利,沿途的小国纷纷开城出迎,到达大宛国后,李广利也没有像第一次那样贸然进攻郁成城,而是采取了迂回战术,绕过郁成城,直袭大宛首都贵山城。

汉军到达贵山城后,迅速切断了城内的水源,然后将城团团包围,日夜攻打,在汉军强大的攻势下,大宛军逐渐抵挡不住,外城很快被汉军攻破,大宛勇将煎靡也被汉军俘虏。

大宛国的贵族们见形势危急,为了自保,便杀掉了大宛王毋寡,并遣使求和,李广利见目的达成,在挑选了上千匹汗血宝马、为大宛国令立新国王后,便班师回朝。

从此,大宛国成为了汉朝的附属国,这次远征的胜利不仅震慑了西域诸国,还使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大幅提升,西域各国纷纷向汉朝表示臣服。

公元前60年,汉朝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了汉朝版图,新疆也成为了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深远影响

新疆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与多个国家接壤,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在古代,当面临外敌入侵时,新疆地区可以作为前沿阵地,抵御敌人的进攻,为中原地区的防御争取宝贵的时间。

同时,这里还可以作为军事基地,屯驻大量的军队,对周边地区形成威慑,有效地保障了中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例如,在唐朝时期,突厥势力崛起,试图侵犯唐朝边境。

但由于唐朝在新疆地区设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派驻了大量的军队,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和防御,使得突厥的进犯屡屡受挫。

唐朝得以凭借新疆地区的战略优势,成功地抵御了突厥的进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

同样,在清朝时期,新疆地区也发挥了重要的军事战略作用。

当时,沙俄妄图侵略中国西北边疆,新疆成为了抵御沙俄侵略的重要防线。

清朝政府在新疆地区部署了重兵,与沙俄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终挫败了沙俄的侵略野心,保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

可以说,汉武帝打下新疆这一战备省,为后世中国的军事防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而在经济方面,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贸易往来,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繁荣发展,为后世中国的对外贸易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文化交流上,丝绸之路又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纽带,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还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汉武帝以其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做出了这一改变历史进程的决策,让中国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受益至今。

0 阅读:28
梅梅评历史

梅梅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