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上看抗日剧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好奇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八路军的军帽上,为什么会系有2颗上下排列的扣子呢?可能很多人都以为,这两粒纽扣只是一个装饰品,但实际上,它们的真正用处还远不止这些。
在战争年代,不论是军队的旗帜还是军队的服装,那都是经过设计师们精心设计制造出来的,每一针每一线都相当有讲究。从衣服版型到袖子衣领,从胸前的一个口袋到帽子上的一个纽扣,可能都有其独特的含义。
比如说我们熟悉的中山装,它的设计风格就很出彩,中山装的衣服正面有4个口袋,它们分别代表“礼、仪、廉、耻”,衣服正面的5粒纽扣,则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检查”。
那么,八路军的军帽又有什么含义呢?
八路军军帽的变化1927年8月1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红军由此诞生。
不过,受到当时的条件限制,红军将士们并没有统一的制服,身上的服装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他们服饰上唯一共同的特点,就是脖子或者手臂上系一条红色布条以作区分。
而随着红军队伍的壮大,红军重新规划编制,同时建立了第一个服装工厂。但因为经费有限,所以工厂使用的都是粗制简陋的工具,利用最廉价的漂白布赶制军装。
然而,显眼的白色服装又大大提高了行军作战时被暴露的风险,为了增加隐蔽性,便将白色的布料熏染成黑色,可这种方法的弊端就是容易掉色,后来红军制服就慢慢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影视剧中,红军蓝灰色军装的形象。
初代军服是以中山装为基础,仿造当时苏联红军的军装制作而成,两边衣领处缝制红色布片作为领章,军帽也是列宁八角帽的样式,帽前缝着红色五角星和代表工农阶级的镰刀锤子。
改徽换章的合作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
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红军选择主动让步,接受了国民党改编。在当时,中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而南方地区坚持作战的红军和游击部队则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
有了正规部队的编制的同时,机构、服装也得跟着国民党部队的造型变动。无奈之下,八路军的战士们只能将原本军帽上的红星和红色的领章卸下,换回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徽章,帽徽的底下则是我们熟悉的两粒扣。
后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使两党之间产生间隙隔阂,令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将士们无比心寒。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战士选择摘掉头顶的国民党青天白日帽徽,但军帽上的这两粒扣倒是一直保留着,因为这小小的纽扣里暗藏玄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军的不必要伤亡。
大贫穷与小纽扣在联合抗日期间,由于物资和资金极度缺乏,国民党军队又时常找各种理由克扣八路军的粮饷,这导致原本就艰苦的作战环境更是雪上加霜,甚至连军装都得由八路军自己做,这也常常导致每一名八路军战士的军装缝缝补补坚持了一年又一年。
一般来说,不论是考虑到日常训练还是行军作战,每个军人都至少有冬夏两套不同时节的军装衣物,但这对于物资本就极度缺乏的八路军,实在是难以实现。而为了让军装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我们也只能在设计上下足功夫,比如说“神奇的纽扣”。
事实上,八路军戴的这种帽子,中间有两条像耳罩一样的布条,而两粒纽扣放下和固定帽耳的“开关”。
在冬天的时候,放下帽耳可以帮耳朵挡住冷风侵袭,到了夏天,它又可以防止微虫叮咬,这样一来,一顶帽子就同时兼具了冬夏两个季节,这也为军队节省了一大笔开销。
其次,将帽耳用纽扣固定在军帽上还可以增加其耐磨性,作战时将帽耳放下则可以减少飞沙细石和巨大噪声对耳朵的伤害,保护战士们的听觉。
此外,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着钢铁般纪律的部队,对仪容仪表是有着严明的要求,战士们头顶上的帽子就是军人仪表、姿态、作风的重要外在表现。整理服装的时候,最前方的纽扣可以及时让将士们把军帽处在正对前方的标准姿态。
总结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八路军能用两粒纽扣解决物资匮乏的大难题,这本身就是大智慧的体现,哪怕到了今天,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想法依然让人无比敬佩。
新中国成立以后,属于人民子弟兵的军服早就经过无数人改良与设计,海、陆、空、火箭军与武警部队的军装不仅做工精良,其功能更是极尽完善无可挑剔。而那军帽上两颗小小的纽扣,也永远的留在了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