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秋季,美军对志愿军阵地开启了一次新的大规模进攻。
美军发动的这次战斗是一次“劈入作战”,美军希望像楔子一样刺破我军防线从而改变战局。
为了阻挡美军,志愿军坚守阵地进行了猛烈的反击,其中诞生了以“马维华钢铁连”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部队。
美军的前11次进攻从“马维华钢铁连”这个名字就不难看出,它是一支以人名命名的部队,该连的正式名称为第67军200师599团8连,这个马维华是该连的政治指导员。
这支部队在1951年9月抵达前线换防,于同年9月21日参与了战斗。
战斗的地形简单来说,就是两座相距约150米的山包,美军和志愿军分别占据了两座山包的一座。
因为美军方是进攻方,所以要从山包上的美军阵地中出来,从山包中间的平地经过,朝着志愿军山包上的阵地冲锋。
因为志愿军方占据了地形优势,所以美军利用了自己的火力和人数优势。
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美军方先是调来了几十门大炮朝着8连阵地猛轰,轰完后美军又派遣了4架战机对8连驻守的阵地投掷航弹。这些航弹不仅有传统的铁炸弹还有凝固汽油弹,可以说局势非常危急。
在连轰带炸后,美军步兵开始进攻,这次美军使用了人海战术,出动了8连数倍人数的兵力。
面对美军的进攻,8连沉着应战,先放敌人安全路过了平地,在敌人开始在他们这个阵地爬坡时再反击。
这样作战,一来敌人距离8连很近,只有约30米,大幅度提升了射击精度,二来敌人正好在“半山腰”,这时候志愿军开始朝他们射击,他们冲不好冲,退又不好退,相较于其在平地上时更好打。
所以在8连架设起交叉火力对敌人展开反击后,遭到猛烈打击的美军迅速被扫倒一片。
剩下美军只能迅速趴在地上,以减少自己的受弹面积,然后在8连火力稍弱时退下战场。就这样8连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进攻,使得美军下一次进攻时不得不更加谨慎。
可能是美军上级下达了一定要夺取8连阵地的命令,所以没多久美军再次组织起进攻。
这一次8连依旧是沉着应战,打得美军“呜哇”乱叫得退了回去。然后还没过一个小时美军又冲了上来,面对他们的是8连的又一轮扫射。
用石头反击就这样大半天过去了,美军步兵前前后后对8连阵地进行了11次冲锋。但这时候8连的气氛却有些凝重,因为他们的弹药见底了。
不仅弹药快要见底,8连的人数此时也伤亡大半。见到连队的气氛低落,马维华开始组织大家唱歌以鼓舞士气,同时8连很快想到了缺少弹药的应对之策,那就是用石头。
随后美军组织起了第12次进攻,这一次马维华带头用石头猛砸美军。
按照马维华老兵的说法,石头没法直接砸到美军头上也没事,朝着坡道下丢就好。这些石头丢下去后会“跳”,“射程”极远。不少美军躲闪不及被砸成重伤,更有甚者运气不好被砸中脑袋,砸得脑浆迸裂。
而美军方面见志愿军攻击自己的居然是石头后却并没有恐惧,反而不由得一喜。他们认为志愿军很可能没有弹药了,随后朝着8连阵地冲的速度更快。
见美军一扫之前11次冲锋时的颓势,士气高涨起来,8连的战士们又掏出了剩下的手榴弹丢给美军。只听战场传来“咚咚”的爆炸声,美军刚高涨起来的士气又跌落了,然后美军又迅速退走。
也许是美军不甘心这次失败,于是很快美军又组织起了第13次进攻。这一次迎接他们的依旧是石头、手榴弹和零星枪声。虽然志愿军的弹药的确所剩无几,但依旧让美军无法冲进8连阵地。
所以从天刚亮到天黑的美军13次进攻,全被8连给打了回去,其中2次还是弹药即将耗尽时,用石头进行的反击。经过这一天的激战8连歼敌360多人,而自己120人的整连仅剩下21人。
因为马维华组织战士们唱歌鼓舞士气,以及带着战士们在弹药用尽时以石头打退美军进攻的行为,上级以马维华的名字命名了8连,由此“马维华钢铁连”诞生,并传承至今。
战斗之后经过这一天战斗后8连被调回后方休整,1952年时马维华被选为归国代表之一,前往北京接受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接见。并且作为战斗英雄的马伟华收获了一块“杀敌英雄匾”,目前这块牌匾收藏在马维华的祖籍——太行山小桃花村中。
再后来马维华退伍,参与了不少的红色宣传工作,不少的学校邀请他去讲当年的故事,也有不少记者去采访他,会议当年朝鲜战场上的事迹。
2020年时,我国官方组织了一次老兵慰问行动,马维华作为抗美援朝时期代表性的老兵也受到了慰问。
并且这次马维华还有一个意外之喜,那就是在官方的组织下,他见到了当年的老战友杨渭清。
因为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某次整理捐赠的抗美援朝文物时,发现了有两位捐赠者居然来自同一连队,所以就有了这次会面。
时隔60多年,两位老战友见面也是非常激动,拉着对方的手就谈起了当年的峥嵘岁月,谈起了那一天打退美军13次进攻的光辉。两位老人还参观了军事博物馆,回忆着当年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