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代皇帝一览

历史地理大发现 2025-03-31 23:48:56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时代,共历11帝(曹魏5帝、蜀汉2帝、东吴4帝)。

一、曹魏:正统之名与权臣篡位

1. 魏文帝曹丕(220年—226年)

曹操次子,逼汉献帝禅让,定都洛阳。创“九品中正制”巩固士族特权,三征东吴未果。文才斐然,却因猜忌宗室(曹植“七步成诗”)削弱统治根基,临终托孤司马懿、曹真,埋下权臣隐患。

2. 魏明帝曹叡(226年—239年)

抵御诸葛亮北伐,重修洛阳宫殿,沉迷奢华。临终托孤曹爽、司马懿,引发高平陵之变,曹魏实权落入司马氏。

3. 魏少帝曹芳(239年—254年)

8岁即位,曹爽专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夺权,后被废为齐王,史评“幼主失柄,权归司马”。

4. 魏高贵乡公曹髦(254年—260年)

14岁继位,不甘傀儡,率僮仆攻司马昭,被杀于街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千古讽喻。

5. 魏元帝曹奂(260年—265年)

司马炎逼其禅位,封陈留王,曹魏亡。

二、蜀汉:汉室余晖与悲情落幕

1. 汉昭烈帝刘备(221年—223年)

以“汉室宗亲”称帝,为关羽复仇伐吴,夷陵惨败退守白帝城。临终托孤诸葛亮,遗言“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奠定蜀汉“君臣相知”传奇。

2. 汉怀帝刘禅(223年—263年)

诸葛亮、蒋琬、费祎辅政时维持稳定,后期宠信宦官黄皓,致姜维避祸沓中。邓艾偷渡阴平后投降,被封“安乐公”,留下“此间乐,不思蜀”的讽喻。

三、东吴:江东割据与世族沉浮

1. 吴大帝孙权(229年—252年)

联刘抗曹赢赤壁,夺荆州杀关羽,晚年“二宫之争”逼死陆逊,江东大族离心。遣卫温浮海至夷州(台湾),首开大陆与台联系。

2. 吴废帝孙亮(252年—258年)

9岁即位,权臣孙綝专政,密谋除奸失败,被废为会稽王。

3. 吴景帝孙休(258年—264年)

智诛孙綝,整顿吏治,却早逝托孤失当,留幼子孙皓继位。

4. 吴末帝孙皓(264年—280年)

暴虐荒淫(剥人面、凿人眼),晋军压境时“一片降幡出石头”,东吴灭亡。

1. 地理屏障:曹魏据中原,蜀汉守险隘,东吴凭长江天险。

2. 继承人危机:曹叡托孤失衡、刘禅庸懦、孙权晚年昏聩。

3. 内部腐败:曹魏士族垄断、蜀汉宦官乱政、东吴宗室残暴。

结语

三国皇帝谱系如同一曲“英雄与庸主”的交响:曹丕开制度先河却失于制衡,刘备以仁德聚人心终困于偏狭,孙权凭江东风流却败于晚年昏聩。

其兴在于乱世英杰的雄才大略,其亡源于继承危机与权力腐化。

当孙皓的降幡飘荡在石头城头,这个充满智谋与热血的传奇时代,终以“三家归晋”的结局,印证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轮回。

0 阅读:2
历史地理大发现

历史地理大发现

真正的勇士,敢于探索不为人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