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宁出土青铜器

考古研史赏人物 2024-07-11 16:29:42

云南玉溪博物馆在1997年成立筹建的同时,及时展开文物展品的调查征集工作,其间于1998年从本市的华宁县征集到青铜器20多件。这批青铜器未经过正式发掘,是当地群众在建房起屋或生产劳动中偶然发现采集的,华宁县文化馆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期间微资征集保存下来。华宁县境内出现青铜文化遗存亦有其历史渊源。

华宁县与人文历史悠久丰富的江川、通海、澄江和建水县毗邻,具有湖泊与江河贯连、盆地与河谷交错的地貌特征,其建置考据可上溯至战国时期。战国后期,华宁属梁州范围;庄在滇称王至秦代,华宁为滇国属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设“毋单县”(今华宁县的盘溪镇),隶属牂牁郡;其后改属建宁郡,再后又改属建平郡,同时,设置了梁水县(今华宁),隶属梁水郡,与毋单并存。这些时期均属滇池区域青铜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播时期,也兼有中原青铜文化的融入。华宁就其优越的区位和适宜人类生活的环境,与滇中发达地区同时步入青铜时代,是客观必然的。

华宁县青铜器遗存范围分散,其发现地点分布在新城、青龙、盘溪、通红甸四个乡镇内,现分别简述于下。

青铜锛1件,为1984年当地群众开采石材时发现于县城东北约5千米的新城乡大梨树村后尖石山的岩石裂隙中,推测是先民在狩猎活动中,铜斧不慎落入岩石缝隙里。斧身通长12厘米,偏刃,刃部宽5.3厘米,刃形微弧,銎为半圆,口沿外饰两道弦纹,銎孔深9厘米,銎壁厚实,正面饰箭羽形阳线纹,背面微凸无纹饰,质地坚硬,造型匀称。其形制与滇池周围发现的战国末期青铜器物中的青铜锛相似。

青铜锛和斧

抚仙湖东侧的青龙镇驻地斗阁出土青铜器16件,有斧、戈、矛、凿、剑、镞等。“斗阁”是青龙街背后的一座圆形小山,为呈南北走向纵贺华宁县全境的老象山中部西垂而下的支脉,早期开垦为耕地,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为住宅区,当地群众建住宅挖基沟时零星发现青铜器,间杂有棺木残片、木炭屑。从出土的器物及其埋藏深度、分布范围看,属古墓群,其葬式均为竖穴土坑墓,出土器物大部分已锈蚀残损,代表性器物有青铜斧1件,通体长13厘米,刃呈扇面形,宽6厘米,椭圆形銎孔,銎孔深9厘米,銎部纹饰精细,从尾端起有栉纹、卷云形纹和菱形纹,身部一个太阳芒纹的组合图案,均为阳纹。

戈4 件,一件呈弧形,援部残长3厘米,锋已断失,最宽处3.5厘米,遍刻1厘米长的不规则血槽,亦属纹饰。胡长5厘米,最宽处2.5厘米,饰勾连云纹和栉纹。内分为三层如翅形,便于穿柲以求稳固,整个器物制作精良;一件戈,援短胡长,援部残长3.5厘米,呈三角形,锋已断失,正中有一脊贯通援部直至锋刃,胡部修长,外侧有刃,内侧设两个凹槽以便稳固柲,设计和制作较为特殊的是阑,为椭圆形,孔深3厘米,其作用应该是为了穿柲于其中增加稳固性,另外两件形制简单,基本残损,仅存援部,为素面;铜矛2 件,其中一件有双系耳,另一件锋腐蚀,残长13、骹长6 厘米,骹孔呈椭圆形直通矛尖,口部有弦纹,矛的两脊均布血槽;铜凿1件,半圆銎,长10厘米,刃微弧,单面刃,口部铸有双弦纹及柳叶纹饰,脊也有柳叶纹;箭镞2 枚,锋已断失,关至锋残长3.5厘米,叶部内空,最宽处3 厘米,铤呈两根圆锥形。另一件完存。

青铜剑两件,无格,锋已腐蚀,剑茎长9厘米,呈椭圆,茎首稍大,刃部较薄,脊有一棱直通锋部;另有一件枣核形铜扣饰和几件盔甲残片、扣环等,均残缺零碎,饰有卷云纹、点线纹、轮盘纹、游旗纹;其余有泡钉、羁马的器具饰物残件。这些青铜器是随葬品,由于棺木朽烂,均夹杂于泥土中,故腐蚀残损严重。其类型和器形纹饰与滇池地区的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器物相似,是以晋宁石寨山为代表的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遗存。

青铜戈

青铜锛1件,系1985年在僻远的特贫困高寒山区“通红甸”村东侧陡坡受雨水冲刷自然出露于地表后发现的,锛体通长17厘米,长方形,半圆形直銎,銎孔深11 厘米,口沿微内凹,两翼较尖,刃两端微外折,宽5厘米。一面平滑无纹,一面尾部呈半圆,身饰有三条凸弦纹。两侧有棱,构成一个“几”字形纹,棱纹通至刃的两端,使脊形成平面。色呈金黄,形制和纹饰简单,棱角分明,锈蚀轻微。该铜锛的器形、纹饰与晋宁梁王山、石寨山出土的战国末期青铜器物相似。

方銎铜斧1件,系1984年在炎热的盘溪盆地南隅的磨沙塘村旁耕地边发现的。通长17、銎口边长4、銎孔深10厘米,銎壁厚实,身部宽3、厚2.5、刃宽5.5厘米,微弧,尾部四面连铸两道棱形纹,四面开有钉孔以备固定斧柄,质地坚硬,保持冶铸成型时的粗糙面貌,呈青黑色,通体素地无纹。其器形与滇池区域晚期青铜器物中的青铜斧相似,故应为滇文化晚期类型。另有一件青铜锄,发现于盘溪镇大远仓村西侧荒山乱石丛中,阔叶形,通体长27.5、最宽处22厘米,三角形銎,銎孔深15厘米,銎脊中部铸有一个不规则钉孔。

青铜斧和锄

目前华宁县域内所发现的青铜器物,主要是兵器和生产用具,其遗存地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环境差异甚大,有田沃水丰的低热河谷人烟稠密区,有至今仍地僻人稀的高寒山区陡峻坡地,有峰秃石乱的不毛之地,也有属坝区墓群随葬品,其器形特征亦有明显差异。这些青铜器物的发现,说明华宁境内当时已有频繁的战事活动及生产、生活、游牧活动,基本进入了相对发达的经济形态。

这批不同地点出现的不同时代的青铜器,器物类型和纹饰均有滇池区域青铜文化的共同特征,与滇池地区青铜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说明华宁地域接受先进的滇文化较早,今华宁境内当时居住的人属滇池地区占统治地位的主体民族,所发现的青铜器的使用者应该是一直繁衍生息在华宁的土著民族。

华宁县境内发现的青铜器,对研究青铜时代滇文化的产生、传播和发展,对进一步研究华宁与其周边的民族历史、文化演进、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形态,提供了重要的物证资料。

本文由孙莉、李茜摘编自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石寨山文化考古发掘报告集》(上下册)之“ 华宁出土的青铜器”。内容略有删节、调整。

0 阅读:8

考古研史赏人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