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37岁的兵部尚书铁铉,被扔进滚烫的油锅烹炸,同时,其妻杨氏正在教坊司,惨遭官兵们蹂躏,就连他4岁的女儿也被朱棣下令,卖进了妓院。
舍家纾难、以身殉国,这是铁铉自决定死守济南时,便一早想到的结果。
可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朱棣,一个靠造反起家的皇帝,竟会用这样残忍的方式,来对待他的反对者。
铁铉虽死,可他的忠义之名永存,直到今天,在山东省济南市的大明湖旁边,还矗立着一座铁公祠,而胜利者朱棣,则因此背上了“残暴弑杀”的恶名,被万人痛骂、被史家评说。
铁铉,只是一个手握缚鸡之力的文官,被逼无奈下才弃文从武、踏上战场,朱棣为什么要残忍地杀掉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从铁铉的一次恩遇讲起。
一、铁铉:一个让朱棣望而生畏的男人邓铉,回族人,公元1366年出生于河南邓州,他从小熟读经史、机敏聪慧,十几岁时就被邓州知府举荐,成为了国子监的一名学生。
后因成绩优异,被选授为从七品礼部给事中,后升任正六品都督府断事。
一次,铁铉因为官刚直、能谋善断,受到了朱元璋的特别嘉奖,朱元璋特赐给他两个字——“鼎石”。
鼎为立国重器,石为坚定不移,之后的事实证明,朱元璋看人的眼光确实很毒辣。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年仅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为了巩固政权,朱允炆在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兵行险招,开始从弱到强削藩。
短短一年之内,大明朝原本养尊处优的藩王们,要么被杀、要么被幽禁、要么被废为庶人。
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为保命,遂在谋士姚广孝等人的劝谏下,以“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名,正式起兵造反。
按说,朱棣以区区藩王之力对抗整个朝廷,简直是以卵击石。可这场实力悬殊的对决,终因建文帝的用人不当,发生了彻底的逆转。
靖难初期,建文帝信心满满,让老将耿炳文带兵北伐,谁知大军刚到真定,耿炳文就首战失利,建文帝大怒之下,遂派开国名将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取代了耿炳文的统帅之位。
为了一举战胜燕王,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主动请缨,在后方为李景隆大军督运粮草。
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 ——《明史·铁铉传》
都说“虎父无犬子、国难显忠臣”,可统帅李景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就是个“特例”。
1399年11月,郑村坝之战,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却被朱棣的8万多人打得狼狈逃窜。
1400年4月,白沟河之战,李景隆增兵60万,却一触即溃,丢掉了一大半的军队和给养,兵败之际,李景隆为了保命,只身南逃。
“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见统帅李景隆如此,沿途守将纷纷丢盔弃甲、望风而逃。
危急时刻,正在后方督粮的铁铉,和参军高巍歃血为盟,二人收拢残军,逆人流北上,誓死保卫济南城。
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明史·铁铉传》
济南,作为北平和金陵(今南京)之间的枢纽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燕军若拿下济南,进可南下取金陵,退可切断南北通道,所以,朱棣对此地是志在必得。
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明史·铁铉传》
铁铉虽是文官出身,但真打起仗来,也是一点不含糊,在分析了自身和燕军各自的优劣后,铁铉先后制定了三个作战方针:
1、固守坚城,保存有生力量,和燕军打消耗战;
2、燕军用水攻城,铁铉就围魏救赵,派敢死队毁掉燕军的武器;
3、派1000人诈降,待朱棣入城后,将其诱杀。
若铁铉的计划全部实现,靖难之役的结果恐怕就要被改写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在实施第三个计划时,意外出现了。
收到铁铉的投降信,朱棣大喜过望,当即点了亲兵入城。
谁知,朱棣骑着马刚踏入济南城的城门,重达千斤的铁闸门就应声而落,幸亏朱棣反应敏捷,当即勒住马头后撤,这才勉强保住了一条命,可惜,朱棣的坐骑当场被削断马头。
千钧一发之际,朱棣赶紧换乘部下的马逃命,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铁铉还准备了后手。
按照计划,朱棣一进城,守门的士兵就应该收起吊桥,这样朱棣即使没被暗杀,也会被擒获。可不知怎么的,守门的士兵延误了时机,朱棣赶在吊桥升起前,安然逃出了济南城。
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明史·铁铉传》
被耍得团团转的朱棣勃然大怒,立即命人调来火炮,要炮轰济南城。
铁铉见状,临危不乱,连夜命人做了十几个木牌,上书“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挂在济南城各个关口,朱棣投鼠忌器,不敢强攻,只得罢兵而回。
铉令守陴骂,燕王大怒,乃以驳击城。垂破,铉书高皇帝神牌悬城上,燕兵不敢击。铉每出不意,募壮士突击燕兵,破之。燕王愤甚,计无所出。 ——《明史纪事本末》
济南保卫战的胜利,让铁铉名气大增,济南的百姓还送了他一个响亮的名号——“城神”。
不久,建文帝亲自下令召见铁铉,不仅封赏了他的三世,还将他从一个小小的运粮官升为山东布政使,后又晋升为兵部尚书。
1400年冬天,朱棣不甘心失败,又卷土重来,发起了东昌之战。这时,盛庸已取代李景隆成了王军的统帅,他和铁铉强强联合,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大败燕军,并斩杀了朱棣最得意的大将张玉。
朱棣狼狈不堪、军中士气也低落到极点,只能听从姚广孝的建议,暂时退守北京。这是铁铉对战朱棣的第二场胜利!
《明史》这样记载:“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也就是说,自靖难之役以来,王军还没打过像东昌之役这样的大胜仗!
自此之后,朱棣便改变了作战方略,不再死守着济南不放,他甚至不敢再取道山东!
铁铉,这个坚若磐石的名字,成了盘踞在朱棣心头,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
1402年7月,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不再和铁铉正面硬钢,而是绕过山东,直取徐州、夺灵璧、下扬州。
直到燕军兵抵金陵城,建文帝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赶紧传信给辽东总兵杨文,命他率十万部众,南下与铁铉汇合,以断绝燕军的后路。
谁知,杨文的作战水平跟铁铉压根就没法比,他刚出辽东,就被朱棣的手下宋贵歼灭了,十万大军,竟无一人到达济南。
见王军大势已去,曾经的统帅李景隆偷偷打开了金陵城的城门,朱棣兵不血刃便攻下了王都,建文帝惊惧不已,之后在大火中不知所踪。
朱棣终于如愿以偿,成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是为明成祖。
天下已经易主,可铁铉还在坚守着济南,朱棣没有一刻忘了他。
一个月后,朱棣挥师北上,济南寡不敌众,很快被攻破,铁铉也被押往金陵。
在面见新帝时,铁铉誓死不跪,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了他的耳朵和鼻子,强行塞到了他口中,还故意问道:“甘否?”
铁铉面不改色,反问道:“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言外之意,你朱棣既非忠臣、也非孝子!
朱棣被彻底激怒了,不久,铁铉被抄家、凌迟处死,还有文献记载,铁铉被朱棣下了油锅,血肉尽失之际,仅剩的骨架仍站于锅中,誓死不向朱棣臣服。
兵部尚书铁铉被执至京,陛见,背立廷中,正言不屈,令一顾不可得,割其耳鼻,竟不肯顾。割其肉,纳铉口中,令啖之,问曰:‘甘否?’铉厉声曰:‘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遂寸磔之,至死,犹喃喃骂不绝。——《明史纪事本末》
年仅37岁的铁铉死后,朱棣也没放过他的家人。
铁铉83岁的父亲铁仲名及母亲薛氏被流放海南;
大儿子铁福安被充军流放、小儿子被收为官奴,最后被折磨致死;
妻子杨氏被送往教坊司,成为官妓,被凌辱致死后,连个全尸也没能留下来;
铁铉年仅4岁的女儿铁秀英也被朱棣下令,卖入妓院。
二、朱棣为什么要残忍地杀掉铁铉?铁铉可谓是建文朝死得最惨的一个官员了。
而朱棣之所以要残忍地杀掉铁铉,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铁铉是唯一一个让朱棣吃过大亏,却无能为力的人。
铁铉和朱棣仅交手两次,每一次都是朱棣大败而归。
济南保卫战,朱棣不仅被铁铉耍得团团战,还差点丢掉一条性命,要知道,两军交战前,建文帝特意交代“勿使朕有杀叔之名”,皇帝尚且不愿杀掉朱棣,可铁铉却招招夺命!
为了羞辱朱棣,铁铉还搬出了太祖皇帝,对这样既要命又打脸的敌人,朱棣能不恨之入骨吗?!
东昌之战,朱棣损失惨重,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最得意的一员大将——张玉,他将张玉的死,都归咎在铁铉头上。
所以,朱棣残忍杀害铁铉的第一个原因,是为了泄愤。
2、为了断绝建文帝东山再起的后路。
建文帝虽然在大火中不知所踪,但朱棣相信,建文帝一定没死,而是逃出了皇宫,所以,他才会将建文帝的讲经师溥恰关押将近20年,只为打探出建文帝的下落。
从皇位的合法性上来说,建文帝是当之无愧的正统,也是朱棣称坐稳皇位的最大威胁。
只要建文帝“重出江湖”、振臂一呼,大明朝的文武官员肯定会积极响应,这其中,最具才能和凝聚力的,恐怕就是兵部尚书铁铉了。
铁铉做文官时,是朱元璋欣赏的翘楚,做武官时,是建文帝看中的领军人物,所以,只要铁铉牵头,他既可以煽动文官,又有能力调动武将,这些能力,都是朱棣亲身领教过的,也是十分忌惮的。
因此,为了大局考虑,朱棣必须要除掉建文帝的这个得力助手——铁铉。
3、为了迅速稳定政局。
朱棣虽然缔造了“永乐盛世”,修《永乐大典》,北击蒙古、南下西洋,将大明朝的国力带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从法理上讲,朱棣依然是靠造反起家的皇帝,这在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时代,他的行为是被儒家学者和儒臣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被奉为“天下读书人种子”的方孝孺,才会在大殿上痛骂:“朱棣逆贼,你为臣不忠,为子不孝,为叔不仁,为长不义!”
朱棣深知这一点,为了迅速稳定政局、弹压建文旧臣的反对意见,他只能用铁血手段,杀一儆百。
铁铉是因此而死,被诛十族的方孝孺也是因此而死。
总结:有人说,铁铉铮铮铁骨,是大明朝难得一见的能臣、忠臣,可也有人认为,铁铉为了一个“下落不明”的皇帝,牺牲掉自己和全族人的性命,实在太过迂腐。
对后一种说法,我认为是不太全面的。
虽然今天的我们,很难理解铁铉的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从铁铉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忠于内心、忠于自我”的信念、一种“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这种信念和精神,足以穿越古今,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
所以,即便朱棣残忍杀害了铁铉,但对这个宁死不屈的汉子,他内心是充满敬佩的,以致面对臣公,他都会“每称铉忠”。
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即位后,开始着手为建文旧臣正名,并默许民间为铁铉修祠;
到了万历皇帝执政时期,朝廷正式下令将铁铉的牌位搬进忠臣庙,铁铉死后200年,才终于洗掉了身上的冤屈,光明正大地接受人们的祭拜!
大清建国后,流亡到南方的南明政权还将铁铉奉为朝臣的榜样,不仅追赠给他“太子太保”衔,还特赐谥号“忠襄”!
铁铉以巨大的代价,终于成了“忠义”的化身,只可惜,时过境迁,今天的我们再看铁铉,总有那么一种惋惜的味道。你觉得呢?
铁铉这就是愚忠,这是受封建思想毒害太深,不仅自己丢了姓名,而且害了自己的家族,这才是真的不忠不孝不慈,朱棣和朱允文谁做皇帝不都是他们朱家的事吗,与你铁铉有何干系,你带着整个一城的老百姓做这种无意义的抵抗,这就是自私自利,为了自己所谓的名节,拿一城的老百姓做陪葬,在这点上与后面的于谦差了几条街,于谦的心里只有国家,谁做皇帝都是他们朱家的事,作为臣子服务好国家服务好百姓这才是忠,为什么文天祥、陆秀夫那么让人尊敬?名气甩这个铁铉、方孝孺几条街,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民族大义,不屈服于外族,这才是中华儿女应该有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