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的实力和高昂的军费使清廷决定削藩,王辅臣自尽后战事加快

史海撷英 2023-05-08 15:55:56

崇祯七年(1634年),明朝在宣府、大同之战中俘虏了几名八旗汉军。负责审问的明朝官员很生气,便质问道:你们身为大明军户,为何辜负皇恩,背叛大明,给建虏卖命?结果得到的回答是——给的太多了。

像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这样级别的将领投降过去,封王爵。部队保留建制。耿仲明等人直接归皇太极指挥。哪怕是一般士兵,也可以得到一个老婆、八只牛羊和一头驴的待遇。如果战死,无论军官还是士兵,还能得到抚恤金。

如顺治元年(1644年)的怀庆之战。清军绿营战死总兵一员,副将、参将各一员、守备五名、千总七名、兵士1755人。战后,清廷发放抚恤金54190两,一个士兵抚恤30两,一个千总80两,一个守备100两。战死的总兵、副将、参将,不仅有抚恤金,他们的儿子还能世袭爵位或恩荫官职。

常言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比明朝统治者对军户的态度,清朝统治者对前期归顺的明军给得确实挺多的。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当年皇太极、多尔衮靠着发军饷,送编制、奖励老婆,笼络了一批明军为他们打天下。但到了康熙年间,早年的厚养政策却成了后人的巨大负担。

根据《清实录》记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吴三桂部约七万余人,其中六万为新归附的降兵。“云南平西王下官甲一万员名,绿旗兵及投诚兵共六万名。”

吴三桂

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在征战期间通过招降纳叛,如招降白文选部一万多人,李定国之子李嗣部五千人,又进一步扩充了实力。粗略估计,康熙元年(1662年)的吴三桂,麾下兵马不会少于十万。

为了养这些兵,清廷一年要支付约九百万两白银的军费。“合计天下正赋,止八百七十五万余两。而云南一省,需银九百余万,竭天下之正赋,不足供一省之用。”九百万两白银,这还只是吴三桂一家的军饷开支。算上耿精忠和尚可喜,清廷每年为三藩支出的饷银在一千五百万两以上。

当然,吴三桂勒死了永历帝后,主动进行了多轮裁军。至康熙十一年(1672年)时,因为不需要养那么多兵了,三藩军费支出降到了五百万。“除四川不数外,余皆三藩协饷岁五百余万,云、贵不及一半,较顺治间已省四分之三。”

可是,三藩之所以被视为大患,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军费开支。更是因为吴三桂等人在自己的领地内还享有诸多政治和经济特权。

就拿云南来说,当时云南的采矿、茶叶、田赋、土司勒派等地方财政收入都被吴三桂揽入了自己的腰包。朝廷收不到一两银子。并且,吴三桂还有推举官员的权力。

清初形势图

按照《皇清奏议》的记载,顺治、康熙时期,吴三桂推举的官员,遍布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这个现象,史称“西选之官遍天下”。耿藩和尚藩控制的福建、广东,原孔有德部下控制的广西也是如此。“四川、广西、贵州三省附近滇云,吏部查三省举人考过职街、应选州县者,挨序咨送平西王查缺补授。”

不夸张地说,朝廷要想往南方四省委派官员,必须先与三藩打招呼。地头蛇要是不同意,朝廷即便强行任命,派去的官员也坐不稳官位。

三藩俨然变成了三个独立王国,这让康熙皇帝坐立不安。

作为冲龄践祚的少年天子,清圣祖的心里一只缺乏安全感。他始终觉得三藩靠不住,迟早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既然不信任三藩,笃定造反只是时间问题。那很自然的,削藩一事便被清圣祖拿到了台面上讨论。

恰在此时,尚可喜又主动上奏,请求告老还乡,恳请朝廷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清圣祖见状,索性顺水推舟,以广东已经平定为由,驳回尚之信留镇广州的请求,令尚可喜率全族迁回海城,所属官兵暂留广州府,交广东提督管辖。

吴三桂和耿精忠闻讯此事,惶恐不安。

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七月,吴、耿两人分别上疏,假意要求撤藩,以试探清圣祖态度。

这时候的朝廷内部,对撤藩一事分成了两派。索额图、图海等人认为不可撤藩,一旦同意吴三桂的请求,必会引发叛乱。现在应该慢慢削藩,待吴三桂死后再撤藩。明珠、莫洛等人持相左意见,认为既然吴三桂主动提出撤藩,不如趁机把吴藩所部五十三佐领官兵家口一并迁到关外。

清圣祖本就有撤藩之意,此时又见朝中不少大臣主张撤藩,便果断表示:三藩久握重兵,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非国家之利。“上念藩镇久握重兵,恐滋蔓生变,非治安长计”。现在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耿精忠的弟弟耿昭忠、耿聚忠留在京城做人质,谅他们也不敢造次。不如先发制人,尽撤三藩。

皇帝下了决心,参与廷议的群臣也不再争论。

三藩那边,得知朝廷要撤藩,尚可喜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他早就被尚之信架空了,傀儡一个,撤藩就撤藩吧,反正自己也没几天活头。自己死后管他洪水滔天。

但吴三桂和耿精忠就很尴尬了。尤其是吴三桂,简直里外不是人。

一方面,他当年腆着脸,忍着千万人的唾骂,对永历帝赶尽杀绝,就是为了像明朝的沐王府那样,获得世镇一方的特权。怎料狡兔死走狗烹,清圣祖这时候翻脸不认人,让他沦为世人眼中的笑话。

吴三桂

另一方面,朝廷打算撤销吴藩十几万人的编制,也让他没有回旋的余地。

作为富甲一方的平西王,吴三桂即便失去权力也能衣食无忧地过完余生。但他麾下的十几万军队和家眷可没这条件。这么多人,朝廷肯定会裁员。而某些人一旦失业,没饭吃,饿肚子,就会四处作乱,甚至是打着吴三桂的旗号公开造反。而如此一来,吴三桂该何以自处呢?清圣祖又会怎么看吴三桂呢?很有可能会出现清圣祖“借”吴三桂人头,以平息事端的一幕。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想像尚可喜那样拍拍屁股就走人?不可能的。

清圣祖容不下他,吴藩的十几万骄兵悍将也不会让他有好日子过。他根本没有退路。要么主动一点,领导属下造反。要么被动的被属下裹挟着造反。总之结果只能是造反,不可能全身而退。

吴三桂的处境,清圣祖显然是知道的,但他不在乎。在清圣祖看来,吴三桂不敢造反。除非他失心疯,不想要儿子了。

然而是吴三桂何许人也?当年吴襄在大顺军中做人质时,他吴三桂都敢不顾老爸的性命与李自成翻脸。现如今到了生死存亡关头,他还能在乎吴应熊的那条小命?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传檄天下,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并蓄发易服,指斥清朝统治者“窃我先朝神器,变中国冠裳”,声称要“共奉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号召世人反清复明。三藩之乱自此爆发。

爱新觉罗·玄烨

吴三桂起兵时,由于清圣祖自认为有人质在手,判断吴藩和耿藩短时间内不会投鼠忌器。所以,当吴军兵分两路杀出云南后,驻守贵州、湖南、四川的清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短短半年时间,吴军便轻松控制了滇、黔、川、湘四省。

见吴军进展如此迅速,耿精忠和广西将军孙延龄坐不住了。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软禁了范文程之子福建总督范承谟,在福州起兵叛乱响应吴三桂,并派兵攻打浙江。

耿精忠起兵之前,身为定南王孔有德女婿的孙延龄不顾妻子孔四贞阻拦,干掉了平素与他不和的都统王永年等人,在广西起兵叛乱。

清圣祖万万没想到,自己只是一纸诏令,竟会引发这么大的反应。无奈之下,清圣祖只好撤销对尚可喜、耿精忠的撤藩命令,打算专心对付吴三桂。

耿精忠

可是,耿精忠对此不为所动,主动派人与吴三桂联系,意图夹击江西。尚之信则是首鼠两端,继续观望,既不支持吴三桂,也没有支持朝廷。

与之同时,台湾的郑经,察哈尔蒙古布尔尼,四川的几个土司、苗民以及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势力因为种种原因也纷纷起兵反清。

四面八方全起火了,这一下,清圣祖的处境更尴尬了。

然而,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吴三桂却没有渡江。也没有派兵东进,联合耿精忠拿下两江财赋重地。而是派人前往北京与清圣祖谈和,试图划江而治。

很显然,清圣祖是不可能与吴三桂议和的。一旦他怂了,会有更多的势力起兵叛乱。于是,清圣祖便下旨处死了吴应熊,以证明自己的撤藩决心。

后来,趁着吴三桂专心于谈判之际,孝庄太后出山,指点清圣祖应该重用图海。

马佳·图海

图海在京师已无兵力可用的情况下,带着数万多八旗家奴平息察哈尔叛乱,“甲寅冬,吴三桂既叛,察哈尔复蠢动,事闻,圣祖忧之。孝庄文皇后曰:‘图海才略出众,可当其责。’上立召公,授以将印。时诸禁旅皆南征,宿卫尽空,公奏请选八旗家奴之健勇者,得数万人,公令以翌日聚德胜门外。”解决了清圣祖的后顾之忧。“仁皇大悦曰:‘朕亦知卿必有所为也!’因命公复西征焉。”

察哈尔刚刚平定,陕西提督王辅臣因为与陕甘经略莫洛有矛盾,在平凉起兵响应吴三桂。清圣祖任命贝勒董鄂为定西大将军,率兵征讨。但董鄂能力一般,与王辅臣久战未下。

陕甘历来是川蜀进攻中原的跳板,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清圣祖不敢有失,第一时间撤换董鄂,改派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兵急赴陕西。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三月,图海率军兵临平凉城下,包围了王辅臣。吴三桂得知王辅臣有难,派兵增援。

趁着吴三桂分心,清圣祖任命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征调中原兵马于合肥发动反攻。

岳乐南下后,顺利拿下饶州、建宁,将耿精忠的人马逼回福建,切断了耿精忠和吴三桂的陆上联系。

初战得手,岳乐信心满满,决定出兵湖南,与吴三桂过过手。

但吴三桂何许人也?岳乐主动寻战,明显是找死。这一战,岳乐避实就虚,率军翻越罗霄山脉,直逼防御空虚的长沙。吴三桂麾下大将高大节预判了岳乐的预判,率军从醴陵出兵,切断了岳乐的后路。岳乐听闻高大节动向,火速率军撤退,清军在退至吉安骡子山时,遭到高大节伏击,损失惨重,灰溜溜地逃回了南昌。

三藩之乱形势图

一战重创清军,吴军士气暴涨。众将纷纷建言,有人建议北上攻打荆州、襄阳,图谋河南;有人建议沿江东下,拿下江南。

但吴三桂在形势大好之际再次选择了保守应对,将主力部署于岳阳、长沙、衡阳三地,压根就不想趁势夺取长江下游的江岸控制权。

吴三桂按兵不动,清军与吴军也就这么对峙了起来。三藩之乱也从吴三桂发动战略进攻,清军战略退却转为历时两年的相持阶段。

关于吴三桂为何屡屡错失战机,历来有争议。吴三桂做出如此决定,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年纪大了。

如果当时的吴三桂只有四十岁,他必然会北上与清圣祖逐鹿中原。但事实是吴三桂已经六十多了,他戎马一生,见过太多大场面。早年的征战经历,让吴三桂产生了惯性思维,确信自己即便只是安守西南,也足以颐养天年。

当然,这只是猜测。论迹不论心,从种种表现来看,这时候的吴三桂确实是垂垂老矣,主观上求稳,缺乏他年轻时的冲劲,不敢赌博。

尚可喜

吴军与清军对峙时,尚可喜病重,后来病死。

没了尚可喜的制衡,观望许久的尚之信趁机在广州起兵,宣布响应吴三桂。

听闻广东也参与叛乱,清圣祖并不在意。他很清楚,尚之信这个人有奶就是娘,绝不会像吴三桂那样顽抗到底。

于是,清圣祖做出部署:一面令简亲王喇布率军南下,配合岳乐牵制吴三桂;一面任命康亲王杰书为征南大将军,重点打击耿精忠。

只要耿藩投降,尚之信也必然投降。

清圣祖将目光瞄向福建时,耿精忠的处境相当不妙。他被岳乐打败,退回福建后不久,与郑经产生了冲突。

在此之前,吴三桂曾派人撮合耿精忠和郑经,希望两人摒弃前嫌,共同抗清。但郑经向来信不过耿精忠,他对形势分析一番后,认为即便三藩成功夺取天下,他最后也捞不着半点好处。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在他身上不成立。于是,当清军在北面猛攻福建时,郑经就在耿精忠背后捅刀子。耿精忠实力本来就偏弱,现在前有虎,后有狼,两面夹击之势,他自然就无法再坚持了。

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陷入困境的耿精忠准备率水师外逃。但他的亲信徐文焕早已经暗投了清军。徐文焕重兵在握,封锁福州城,不让耿精忠出逃。耿精忠无奈,只好袒身露体,率文武官员出城向清军投降。清圣祖出于统战需要,下旨赦免耿精忠罪过,令其将功赎罪,率兵攻打在沿海骚扰的郑经。

从起事到投降,耿藩坚持了两年半时间。

耿精忠投降之前,图海在平凉城北的山墩上架起数百门红衣大炮,守军见此情况,士气全无。

图海曾经对王辅臣有提携之恩,趁此机会,便派参议道台周培公进入平凉城劝降王辅臣,反复向其传达清圣祖既往不咎的政策。王辅臣见大势已去,也只好开城投降。

后来,清圣祖命令王辅臣与图海一起镇守汉中。王辅臣自知有罪,清圣祖肯定不会放过自己,便遣散家财,分发给部下。饮毒酒自尽。

清圣祖听到王辅臣死讯,默然良久。他认为王辅臣的情况特殊,造反只是为了自保,便没有株连王辅臣的家人、部属,仅仅只是将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革职了事。

随着王辅臣和耿精忠的陆续投降,尚之信的反应果如清圣祖先前所料,又开始首鼠两端。

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二月初九,尚之信遣使赴江西向简亲王喇布乞降。喇布将情况上报,清圣祖随即下旨,表示只要尚之信能“相机剿贼,立功自效”。此前犯下的罪过,朝廷可以既往不咎。次年五月,尚之信正式宣布投降。从起事到投降,尚藩仅仅坚持了十五个月。

三藩之乱形势图

这一年六月,清圣祖见陕西、福建、广东都相继收复,决定对吴三桂和郑经进行总攻。三藩之乱也从相持阶段转为清军反攻阶段。

面对气势汹汹杀来的清军,郑经抵挡不住,丢掉了费尽心思从耿精忠手里抢来的漳、泉等四州,灰溜溜地又败退回了台湾。

割据广西的孙延龄见势头不妙,上书乞降。吴三桂获悉情报,派从孙吴世琮计杀死孙延龄,占据广西。

不过,虽然拿下了广西,但吴三桂此时的情况依旧很糟糕。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征南将军穆占率军包围长沙。这已经是清军利用吴三桂专心于北面战事,第二次趁机偷袭长沙了。

感觉南面防线不稳,吴三桂只得从岳阳抽调主力至长沙,又亲自坐镇衡阳,定下死守岳、长,争夺广东的战略。

清圣祖见吴三桂主力南移,便也将目光聚焦于南线战场,一面命令将军莽依图、觉罗舒恕分别镇守韶关、南安;一面命令穆占会合简亲王喇布,举兵攻打衡州、永兴。

三藩之乱形势图‍

清军渐渐收紧了包围圈,让吴军疲于奔命,丧失了斗志。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初一,为了鼓舞士气,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大周。

称帝之后,吴三桂下令全线反击。当年六月,吴军大将马宝率五万大军南下,与清军大战于永兴。这一战,马宝大胜,击毙了清军都统宜里布和护军统领哈克三,打退了清军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所率领的援军。

解决了侧翼的军事威胁,吴三桂决定落实争夺广东的战略计划,准备以十万大军,消灭南线清军,然后再回头击垮从北面压过来的清军。

决战开始后,那个骁勇善战的吴三桂貌似又回来了。吴军在其指挥下,连战连胜,一度迫使清圣祖产生了放弃广东的想法。

然而,吴三桂终究是垂垂老矣。八月十七日,正当吴军与清军杀得难解难分时,吴三桂突然病死了。

吴三桂病死,吴军各部只能退兵。十月,在前线作战的各路吴军陆续退回衡阳。并派人赴昆明,迎奉年仅15岁的吴世璠(吴应熊嫡长子)继承皇位。

吴世璠

吴世璠继承大统后,吴军大将吴国贵力求打破僵局,提出分兵两路出击计划:一路大军从岳阳跨江北上,进攻荆州、襄阳,图谋河南;一路大军从岳州顺江而下,进攻武昌,图谋南京。

这个计划很好,但有个问题,派谁执行呢?

吴三桂活着时,尚且偏安西南,不愿冒险。现在吴世璠在位,他能指望谁去东征北伐?

大家都不愿意出征,并且吴世璠也不想待在衡阳前线,一直嚷嚷着退到贵阳。于是,吴国贵的计划便不了了之。数十万吴军也如同一盘散沙,各自驻守,再也无法拧成一股绳。

听说了吴军的情况后,清圣祖再次下达总攻令。

这一回,周军诸将各人自扫门前雪,被清军逐个击破。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军拿下广西和湖南东部的岳阳、常德、长沙、衡阳等重镇。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又拿下四川北部、贵州大部和湖南西部。

三藩之乱形势图‍

在清军的多轮猛攻下,吴军余部只能退守云南。康熙二十年底(1681年),清军围攻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城投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清军平定三藩前夕,郑经病死,而他所盘踞的台湾岛也在两年后被清朝收复。

三藩之乱为什么会失败?原因有很多。体现在吴三桂身上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战略保守;二是吴三桂的号召力有限;三是吴三桂年纪太大。

如果吴三桂年轻个十来岁,这场耗时七年之久的战争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清军平定三藩前夕,清圣祖以谋反为由,下旨赐死了尚之信。考虑到尚可喜并没有造反,清圣祖赦免了尚之信的家属。

彻底平息三藩之乱后,清圣祖以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为由,下旨将耿精忠凌迟处死。当时一同被处死的还有耿精忠的心腹死党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人。

爱新觉罗·玄烨

解决了两大首恶,清圣祖将三藩财产没收归官,充作军饷。并将云南、广东、福建三省的官吏选任大权收归中央。

原来各自独立的三藩部队按照破坏程度,清圣祖采取了不同的处置方式。

尚藩和耿藩因为投降得早,加之统战价值比较高,因此大部分人(不是全部)都得到了比较宽容的处置。其中一部分被编入京师八旗汉军,如耿藩余部就被编为五个佐领,隶属于汉军正黄旗。一部分则留在广州和福州驻防,继续过着旗人提笼架鸟的腐朽生活。

至于吴藩,虽然统战价值也非常高,但清圣祖不敢用,也用不起。毕竟是十几万人,朝廷没那么多编制和闲钱供养。因此,清圣祖对吴藩余部的处理就相当严厉了。主要将领全部处死。剩下的人,一部分押入京城甄别后予以安置;一部分安插于山东、河南、湖广、江西四省,打为贱民。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沙俄入侵东北,引发雅克萨之战。战后,清圣祖出于对驻防及军事供给等方面的考虑,在黑龙江境内设立了25座驿站,并将884户沦为贱民的吴藩部众及其家属后代发配到这些驿站充当驿卒。这些人,后来被称为“站人”。意思就是“生活在驿站上的人”。

由于“站人”的贱民身份并没有变,因而他们虽然被分配了差事,有军籍,但却没有工资。

爱新觉罗·玄烨

清圣祖认为,三藩之所以造反,主要原因还是饷银问题。既然朝廷不发饷就造反。那干脆就不发工资了。只要不给钱,就不存在欠饷问题。

除了不发工资外,“站人”的贱民身份还是世袭的。“站人”的后代永远只能当站人,没有参加科举和当官的资格。甚至连人身自由都受限制,不能离开驿站一百里。

到了光绪年间,奉天府丞上奏,建议朝廷恢复“站人”科举的权利,也就是取消站人的贱籍。

此时距离平定三藩之乱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年,并且清政府也是内忧外患,没理由因为历史问题影响内部团结。但慈禧认为如果取消了贱籍,就得给“站人”发饷银了。为了节省开支,慈禧便以“吴氏伪党,本在十世不宥之列”为由,驳回了奉天府丞的上奏。庚子之后,清朝实行立宪改革,实行站人还籍于民政策,站人这才摆脱了贱籍身份束缚。

6 阅读:2343

评论列表

晓理费叨

晓理费叨

9
2023-05-14 22:47

一口一个清圣祖,叫康熙不行?叫玄烨不行?真真一个好奴才啊

江州司马

江州司马

5
2023-05-20 18:38

吴三桂后代要有他一半能耐,清朝会不会至康熙而亡。中华是否能在近代开拓海外殖民地[笑着哭]

春风何处觅 回复 09-06 20:46
能打得了准格尔、蒙古、沙俄吗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4
2024-11-18 18:32

康麻子[呲牙笑]

胜者维王

胜者维王

3
2023-05-31 12:14

其实是否撤藩,当时清廷的主要意见是不全撤,区别对待,分化处理,这也是最合理的做法。其次的做法是都不撤。结果康熙自以为是,搞了个全撤。其实他的做法是最不理智的,当然他当时年轻,考虑问题很不成熟。

北极之光

北极之光

3
2024-08-14 02:28

满清背信弃义!三蕃打下大半个中国,本来就是说好的封地封王,结果用完了就要撤蕃

国际船钓纳利

国际船钓纳利

1
2023-08-06 09:33

军队+地方财政收入=军阀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