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明朝名臣杨廷和之子。其人之能之才,不需赘述,人皆知之。笔者这里想说的是他最牛的事儿,不是中状元,也不是那句“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而是皇帝都弄不死他。
嘉靖三年六月,升庵偕同列三十六人上《乞赐罢归疏》,疏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辈所言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之同列,愿赐罢归。”
《杨升庵年表》
由于反对世宗的“继统不继嗣”以及抗议世宗不愿过继孝宗名下欲认回生父母的行为,杨慎在自己父亲杨廷和辞职后,接过护礼派的大旗。于嘉靖三年六月末,召集36名官员联名上《乞赐罢归疏》,以示绝不与议礼派官员同伍。
这道联名辞呈落尽了世宗的面子,再加上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是朝中护礼派的领袖,所以年轻的世宗此时已经非常痛恨杨慎。
注:世宗为外藩登基,朝中护礼派认为“为人后者为之子”,即承继孝宗一脉的皇位就需要过继至孝宗名下为子。而世宗和议礼派则认为此次传位为“继统不继嗣”,不应过继。
嘉靖三年七月十五日,杨慎与检讨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人共召集朝堂大小臣工229人至左顺门伏阙上谏,要求世宗收回为其生父加尊“皇考”的诏令。
升庵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 … 于是九卿、翰林、给事中、御史、诸司郎官、六部大理等二百二十九人,诣左顺门候旨,自辰至午不退。世宗在文华殿,命执台谏府部为首者,学士丰熙、六科给事中张翀、十三道御史余翱等八人,诏下狱讯。修撰升庵、检讨王元正撼门大哭,群臣皆哭。逮五品以下员外郎马理、修撰升庵等一百三十四人狱讯,四品以上孟春等八十六人待罪。
《杨升庵年表》
世宗大怒,当日中午即下令将为首八人下狱审问。杨慎等人则选择继续抗争,带领众臣(有部分官员自行退去),以抗议锦衣卫非法抓捕大臣的名义“撼门大哭”,试图给世宗施加压力。
恼羞成怒的世宗传令锦衣卫大行抓捕群臣(一些提前走掉的官员也被捉拿下狱),也有了必杀杨慎之心。因为“左顺门之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杨慎一手推出来的。
由于世宗和议礼派在法理、宗法上并不怎么占理,为防事端进一步扩大,世宗选择了暴力镇压和威慑。经过锦衣卫简单审理,二日后世宗以冒犯宫禁和皇帝的罪名,下令对杨慎等一百三十四名官员加以廷杖。
此次大规模廷杖,共计十六名官员被直接打死或二日内因重伤不治而亡。但不仅被世宗盯得最紧的杨慎活了下来,居中组织的几个骨干,如检讨王元正、给事中刘济、安磐等人也都“幸免”。
这样的结果明世宗哪里受得了,随便扯了理由命令锦衣卫在二十七日继续廷杖审讯,杨慎、王元正、刘济、安磐、张汉卿、王时柯、张原七人。意思很明显,就是要打死杨慎。结果除了张原,其他六人全又熬了下来。廷杖过程中,杨慎虽然一度被打得昏厥但就是吊着一口气,“毙而复苏”。
杨慎等人是怎么活下来的?不少人觉得这是有心人买通了行刑的锦衣卫,让他们玩“打纸不打砖”的花活,让杨慎等人看着被打得惨,但实际没受多重的伤。但是这种观点也有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
注:传言锦衣卫会将草纸置于砖上练习廷杖,以图做到“砖破纸不破”或“纸破砖不破”。这样在廷杖官员时,想让他死就打“砖”,想让他活就打“纸”。
首先,锦衣卫们的技法虽然可以让犯官少受伤害,但是做不到不受伤害(完全不出力的假打,骗不过监刑的宦官)。两次廷杖间隔时间这么短,意味着第二次是带伤受刑。即便打不死,大面积伤口长时间不得愈合(参见新加坡鞭刑),光感染就让人难以活命。
其次,世宗想打死杨慎的意愿很明显(尤其是第二次)。这种情况下,锦衣卫里真有人敢不向着自己的真主子,而去帮已经失势的外臣么?张原在第二次廷杖中被直接打死,也可以旁证这一点。
至于事实到底如何,由于史料的缺乏,大家就各抒己见吧。不过世宗却没有认为锦衣卫们在忽悠他(不然他可以下令进行第三次廷杖),本就理亏加上心里也信鬼神之说,世宗八成是认为有不可见之力在保他们。
为了避免激怒鬼神从而影响自己,世宗换了个折腾杨慎的方法。下令将杨慎流放至云南永昌卫,并命其即刻出发。
世宗这么安排,是不给杨慎养伤的时间。希望长途跋涉能将重伤的杨慎,耗死在路上。因此世宗专门给杨慎安排了亲信押送官,防止他逃避躲藏,也以时间紧迫为由,不允许杨慎沿途停留养身或求医治病。
用杨慎本人的话说,这次流放凶险异常,“病驰万里,羸惫特甚”,差点就死在路上,“力疾冒险抵永昌,几不起”。
这样都不死,搞得世宗除了赌咒,也没别的办法了。但是弄不死杨慎,不代表世宗就会放过他。
首先,世宗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坚决不同意赦免杨慎。
杨慎至流放地后一年,巡抚云南的监察御史郭楠同情其遭遇,上疏皇帝请求赦免杨慎等臣罪名。结果世宗大怒,命锦衣卫将郭楠捉拿回京审讯,后廷杖并革职为民。嘉靖十七年,礼科给事中顾存仁请求赦免杨慎等因议礼而获罪的官员,世宗一样赐其廷杖和革职为民。
为防朝臣趁他不备钻空子,每逢大赦时世宗都会传旨内阁和刑部,强调不得赦免大礼诸臣。皇帝的严防死守,搞得杨慎六十岁时,也无官员敢依律为其办理赎身(《大明律》规定流放满六十岁可赎罪归乡)。
其次,世宗经常问及杨慎,“关心”他的生活状况。
世宗这不是怕杨慎过得苦,是怕他过得太舒服。“每问慎作何状,阁臣以老病对,乃稍解”,好在杨廷和父子的人缘好,每次世宗问及时,被问者都主动帮其掩饰。不然听说杨慎过得惨就觉得开心的世宗,绝对会让他沦入地狱。
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杨慎也给出有力的还击 – 活得精彩。
虽然没机会像他父亲那样,“治国平天下”。但他也在所能的范围内做出成就,著书立言、编撰文献,甚至领兵协助地方官平定叛乱,“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唯一可惜的是这些都不能让世宗知道。
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初六,72岁的杨慎病故于昆明。世宗闻讯后特命内臣至云南开棺验尸以防其假死脱罪,可见皇帝对自己弄不死的杨慎忌恨有多深。
小咸鱼
大才子是彻底把老板惹毛了,顾忌群臣也不能直接赐死,堂堂天子也不可能搞暗杀,想顺带送他又不能得手[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