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问狄仁杰为何承认谋反,对曰:“不承,则已死于拷掠矣。”

醉风文史 2024-11-12 09:41:44

长寿元年(692年),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裴行本以及裴宣礼等大臣造反,并将他们悉数逮捕下狱,当时狄仁杰刚被武则天提拔为丞相没几个月。

来俊臣向来以诛杀夷灭大臣作为自己的功绩,这次只要将狄仁杰等人的罪名坐实了,他又是大功一件,在朝廷的声望无疑会更上一层楼。

原本来俊臣还准备给狄仁杰上上手段,让他自己承认犯有谋反罪,谁知他还没来及施展《罗织经》中的手段,狄仁杰便当场认罪。

那么,狄仁杰为何轻易认罪呢?

一、来俊臣诬告丞相

当时律法规定,一经审问便承认自己罪行的人可以减免死罪,来俊臣经常利用这一手段来诱使受不了酷刑的大臣认罪,这次,来俊臣同样想用这一方法来威胁狄仁杰等人。

狄仁杰自然也听说过来俊臣的手段,所以当来俊臣审讯时,他没有迟疑便认罪说:“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象征着新的开始,他们这些人本就是唐室旧臣,理应被诛杀,所以谋反是事实。

来俊臣没想到事情会那么顺利,得到狄仁杰的供词后,他才决定稍微从宽处置狄仁杰,可他没想到的是,狄仁杰还能逮住机会,绝地翻盘。

狄仁杰等人已经被判处死刑,看押略有放松,就是趁此机会,狄仁杰向看守人员求来笔墨,从衣服上撕下一道布条书写自己的冤屈,然后塞在棉衣中,请求将棉衣送回家。

判官王德寿并未起疑,同意了狄仁杰的请求。

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到陈情书后,进宫向武则天诉冤,武则天看完陈情书后召见来俊臣,质问狄仁杰案件实情。

来俊臣却辩解称,他从来没对狄仁杰等人用刑,甚至都没摘下他们的冠带,还好吃好喝照料着,如果没有谋反的事实,他们为何要承认谋反!

武则天也不是容易被蒙蔽的人,她自然不会全信来俊臣的一面之词,为了验明来俊臣所说的话是否属实,武则天派通事舍人周綝到狱中查看。

二、又出毒计,伪造《谢死表》

来俊臣自然早有安排,他让狱卒将巾、带借给狄仁杰,让其在房间内西侧自由行动,然后让周綝观看。

周綝胆小怕事,向来畏惧来俊臣的威名,因此只是“唯东顾唯诺而已”,根本没敢往狄仁杰所在的方向看。

来俊臣见周綝唯唯诺诺的样子,又心生一计,他又假借狄仁杰等人的名义,伪造一份《谢死表》,让周綝呈送给武则天,意图坐实狄仁杰等人谋反的罪名。

要不说还是狄仁杰命大。先前,宰相乐思晦遭到俊臣迫害,全家被杀,唯有一个九岁的男孩被收入司农当仆役,他声称有急变之事上告,武则天召见了他。

这男孩也是个聪明人,他对武则天说明自己全家被来俊臣害得家破人亡的事实,言称来俊臣欺瞒武则天,说武则天随便设一个谋反罪状,无论任何官员,来俊臣都能让其认罪,并且认罪内容和罪状一模一样。

武则天自然能明白男孩的意思,于是她决定亲自过问狄仁杰的案子。

在面见狄仁杰时,武则天问他在狱中为何承认谋反,狄仁杰的回答满含憋屈,他说:“不承,则已死于拷掠矣。”

如果不承认,他狄仁杰恐怕早就死在酷刑中了。言外之意很明确,狄仁杰之所以承认谋反罪名,只不过是以退为进,免除拷打而已,目的还是为了找机会上告冤情。

武则天恍然大悟,不过她还是有些疑惑,既然是冤枉的,那为何还要写《谢死表》呢?

三、出狱仍遭贬

狄仁杰这才知道,来俊臣为了将其置于死地,还弄了这一出,他当即表示,所谓的《谢死表》根本不是他写的,他根本不知道这回事。

经过查证,狄仁杰等人果然是冤枉的,可武则天虽然赦免了死罪,但还是将他们全都外放为官,其中狄仁杰被贬为彭泽县令。

后来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还和来俊臣一起劝谏武则天,一定要杀了狄仁杰等人,武则天惜才,最终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

其实,武则天十分看中狄仁杰的才华与人格,当初将狄仁杰提拔为丞相时,武则天还对狄仁杰说朝中有人说他的坏话,问狄仁杰想不想知道是谁。

结果狄仁杰的回答令武则天大为叹服。

在狄仁杰看来,如果武则天认为他做错了,那他身为臣子应当改过,如果武则天认为他没过错,这也是一种幸运,他不知道是谁中伤他,但会将他当作朋友。

武则天深知狄仁杰是一位能臣,在得知狄仁杰被冤枉后,她为何将其贬出京师呢?其中或许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以武则天的手段和能力,她不是不知道来俊臣在朝中胡作非为,只是来俊臣对她还有用,当时她的皇位还未坐稳,不少人想将她赶下皇位,她需要有人震慑那些心怀不轨的人。

来俊臣无疑是一位合适人选,处理一些腌臜事,还是这样的人用起来顺手,一旦到了怨言沸腾之时,只要将来俊臣拉出去杀了谢罪就能解决问题。

所以,武则天将狄仁杰外贬为官,或许也是为了保护他,在没有彻底巩固武周王朝之前,让狄仁杰远离朝堂斗争,以免受到波及遇害。

0 阅读:7

醉风文史

简介:读史使人明智,读史时偶尔冒出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