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纬亡国被俘,仍索要冯小怜,宇文邕说:“一老妪岂与公惜也!”

醉风文史 2024-11-13 23:41:06

北齐王朝多出“神经质”皇帝,北齐后主高纬也不例外。

高纬后宫有一位名叫冯小怜的美貌宠妃,一般人有美女相伴,恨不得将其视为禁脔,但高纬和一般人不同,他认为一人独享冯小怜的美艳风情,实在有些暴殄天物。

也不知这位皇帝的脑回路是怎样的,竟然让冯小怜褪去罗衫,躺在朝堂上的一张案几上,命满朝文武大臣排着队观看,声称“独乐不如众乐”。

这便是“玉体横陈”的由来,当然这种说法并无史书记载,但高纬对冯小怜的宠爱是做不得假的,即便成了亡国之君,高纬仍不忘向北周武帝宇文邕索要冯小怜……

一、淑妃冯小怜

冯小怜原本是高纬第三任皇后穆邪利的侍女,穆邪利亲手将她进献给了高纬,这或许是一种固宠手段,因为穆邪利原先是高纬原配斛律皇后的侍女。

高纬起初对穆邪利也极为宠爱,不仅花费大价钱为她制作一条珍珠裙裤,后来还不惜让胡人带着彩色锦缎三万匹到北周购买珍珠,意图为穆邪利制造七宝车,即便北周人不肯交易,仍将七宝车造了出来。

只不过皇帝对某一个女人的感情都比较短暂,很快穆邪利就失去宠爱,于是在五月初五这天,穆邪利就将冯小怜献给高纬,号曰“续命”。

高纬很喜欢冯小怜,在得到她后几乎放弃了整个后宫,不仅和她同坐一张席,同乘一匹马,甚至还发誓说愿意和冯小怜死在一起。

要知道高纬的好色程度已经到了一定境界,他将后宫中每个宫女都封为郡君,她们中仅锦衣玉食者就有五百多人,她们穿的裙子,用的镜台都价值不菲。

那冯小怜凭何得到高纬的盛宠?按照史书记载,冯小怜“慧而有色,能弹琵琶,尤工歌舞”,也就是说她长得聪明又好看,还能歌善舞,尤其弹得一手好琵琶。

如果再结合一些野史,那冯小怜就更“倾国倾城”了。

比如,冯小怜吐出的气息闻起来都是香的,身材凹凸有致,身体冬天软如棉花,暖如烈火,夏天就坚如玉琢,凉若冰块……

这些无疑都踩中了高纬的喜好,因此,他被冯小怜彻底迷住了。

二、荒唐君主为女误国

同生共死这种誓言,大部分都是男人骗女人的鬼话,更何况还是不缺漂亮女人的皇帝,可高纬却身体力行,真的将生命和国家用在取悦冯小怜上。

公元576年,北周派兵攻打平阳,晋州告危,当时高纬和冯小怜正在天池打猎,晋州方面前来报信的士兵从早晨到中午来了三次,都没见到高纬。

没能见到的理由很奇葩,右丞相认为皇帝和淑妃正在打猎玩乐,边境小小的军事行动很常见,没必要打扰他们。

直到傍晚,告急的使者再来到来,说平阳已经被攻破,这才向高纬奏报,正当高纬准备回去商议派兵事宜时,冯小怜却没尽兴,要求再围猎一次,而高纬竟然答应了!

结果是等高纬到达晋州时,城池已经失陷,于是高纬命士兵挖地道向城内发起进攻,当时城墙已经倒下十几步宽,士兵们正想一拥而上攻入城内,高纬却下令停止攻城。

这次理由更加奇葩,高纬觉得冯小怜没见到这种阵仗,决定让爱妃也一起看看,结果冯小怜因为梳妆打扮没能及时赶来,北周军队用木头堵住缺口,城池未能攻下。

冯小怜还想观看晋州城西石头上圣人留下的遗迹,可城池还没攻下,为了避免城墙上的北周军队射箭伤到两人,高纬就命令部下抽去不少攻城用的木头制造远桥。

谁知高纬和冯小怜一起走到桥上时,桥竟然断裂了,一直折腾到天黑才回来。

按理说,出现这种情况,皇帝肯定没有错误,只能冯小怜背锅,可高纬不仅没有对冯小怜做出任何惩处,反而还准备立她为左皇后。

三、一代佳人下场凄凉

两军交战,高纬竟然为了一个女人胡乱指挥,亡国似乎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公元577年,北周军攻至青州,高纬意图带着冯小怜等人逃往南陈,结果在途中被北周将领尉迟纲抓获,北齐灭亡。

即便成了亡国俘虏,高纬仍旧对冯小怜念念不忘记,向北周武帝宇文邕索要冯小怜,希望能将冯小怜归还给他。

不是人人都会被美色所惑,北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面对冯小怜的美色根本不为所动,反而不屑地对高纬说道:“朕视天下如脱屣,一老妪岂与公惜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宇文邕将天下都视作脱下的鞋子一般,一个老太婆他又怎么会舍不得呢!于是,宇文邕将冯小怜赐给高纬。

冯小怜果真是个老太婆吗?当然不是,高纬才不过二十岁,冯小怜又能大到哪里去,宇文邕这样说,只不过是看不起高纬而已。

后来高纬被杀,宇文邕将冯小怜赏赐给代王宇文达,事实证明不是所有人都能抵挡冯小怜的魅力,最起码宇文达不行。

冯小怜受宠自然受到宇文达妻子李氏的不满,可她斗不过冯小怜,在冯小怜的恶意中伤下,李氏差点被迫害致死。

可惜,美人总是命运多舛。不久后,北周外戚杨坚篡位,代王宇文达跟着遭殃,杨坚也是个不为美色所动的主,也可能是因为家有悍妻,所以杨坚就将冯小怜赏赐给部下李询。

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李询正是宇文达妻子李氏的亲哥哥,李询惩罚她穿着粗布衣服舂粮食,李询的母亲得知她曾经迫害过自己的女儿,更是直接逼迫她自杀。

0 阅读:4

醉风文史

简介:读史使人明智,读史时偶尔冒出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