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们奏事,李旦为何不敢专权独断?必须先问过太平公主和李隆基

醉风文史 2024-09-25 23:34:24

唐睿宗李旦有个外号叫“六位帝皇丸”,什么意思呢?他的爷爷李世民、亲爹李治、亲妈武则天、哥哥李显、侄子李重茂以及儿子李隆基都是皇帝!

更有趣的是,李显曾两次登基称帝,但这两次都不是他主动争取皇位,而是被人塞在手中。

第一次是武则天废黜唐中宗李显,将皇位送给了李旦,第二次则是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清除韦氏党羽,拥立李旦复位。

历史上有这种传奇经历的皇帝,恐怕也仅有李旦一人而已。可是,在复位后,李旦夹在妹妹和儿子的权力斗争中却十分憋屈,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致命选择题

李旦能活到最后可谓是“天选之子”,因为他一生中经常面临选择题,那种选错就要死的选择题,而李旦没有选错一次。

比如亲妈武则天热衷权势,先是临朝称制,处理一切政务,然后又改年号,结果忽然有一天她表示要还政于李旦,李旦有三种选择,一是亲政;二是坚决推辞;三是共同掌权。

选择第一种和第三种,毫无疑问会死,所以李旦选择第二个选项,至于皇帝该有的权力,那是什么?有命重要吗?

又比如,有一天,李旦的正妃刘氏、德妃窦氏在接受武则天的召见入宫后,突然人间蒸发了,这时李旦又有三种选择:一是装作毫不知情,什么都没发生;二是亲自去宫中询问;三是大肆宣扬妃子失踪之事,派人寻找。

如果选择后两种,武则天会怀疑李旦也参与了巫蛊之事诅咒她,结局逃不脱一个死字,李旦聪明地选择了第一种。

李旦对两个妃子的失踪丝毫不敢提及,在武则天面前也是泰然自若,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

再比如,李显即位后,想要立李旦为皇太弟,这时李旦又有三种选择:一是推辞一下接受;二是坚决推辞;三是推荐李旦的儿子为太子。

李显或许对李旦这个弟弟很放心,但他的皇后韦氏与女儿安乐公主对权势的热衷丝毫不亚于武则天,李旦若是卷入是非漩涡,恐怕难以脱身。

而李旦面对诱惑,又明智地选择急流勇退,力辞不受皇太弟之位。

二:重登帝位

李旦原本不想再卷入权力之争中,奈何形势不由人。

李显去世后,李重茂继位,然而这位新皇帝手中没有权力,韦氏集团暗中掌控了朝堂,韦后有效仿武则天称帝的心思,那李旦以及太平公主自然成为其夺位的主要障碍。

韦后本想找机会除掉李旦和太平公主,奈何李旦有个好儿子李隆基,他暗中招揽人马,与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密谋清除韦氏集团,匡扶大唐社稷。

所以,韦后集团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李隆基等人抢先一步消灭,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全部被杀,而后李重茂让位于叔父李旦,李旦由此再登帝位。

可成为皇帝,李旦就不用做选择了吗?当然还要做,因为此时的李旦权力有限,朝政大权都在妹妹太平公主以及儿子李隆基手中。

李旦首先面临的难题是立谁为太子,依然面临三种选择:一是长子李成器;二是立有大功的李隆基;三是其他皇子或者不立太子。

第三种选择首先被排除,不立太子不现实,而李成器占据大义,李隆基身有大功,其他儿子在两人面前完全不堪一击。

按照传统宗法继承制,长子李成器就该是太子,可前面也说了,李隆基掌握着一部分朝政大权,而李成器可能自认为斗不过李隆基,于是主动辞让太子之位。

而朝中大臣如刘幽求等也都支持李隆基,李旦即便有立李成器为太子,从而制衡李隆基的想法,面对这种局面,也只能放弃。

李旦也就只能顺水推舟,立李隆基为太子。

三:妹妹和儿子打擂台

李隆基成为太子之后不可避免要在朝中谋取更大话语权,而这无疑会与姑姑太平公主产生冲突,如此一来,曾经合作铲除韦氏集团的亲密盟友,就此开始成为敌人。

李旦身为皇帝,面临的局势却十分尴尬,强势的妹妹与儿子都不听他的,他只能居中调和两人的矛盾,却始终无法找到突破点。

在这种情况下,你说李旦是皇帝吧,他名义上也是,但总受制于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他这个皇帝当得也有些憋屈。

据《资治通鉴》记载:“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

意思是,每当宰相们向李旦奏请国事,李旦都不敢擅自决断,每次都是先问:“与太平公主商量过吗”,随后又问:“与三郎(李隆基)商量过吗?”得到肯定答复后,才同意。

这哪里还像唯我独尊的皇帝样子?

怎么李旦还和武则天当权时期一样是个傀儡皇帝,只不过当时是听武则天的话,而现在是听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话。

难道是明哲保身习惯了,让出权力,不沾染斗争已经成为本能?所以有人评价说李旦性格懦弱,没有主见不是没有道理。

李旦和稀泥的做法并没有让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斗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到底是偏向于儿子,李旦最终决定让位给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

成为皇帝的李隆基自然不会容忍太平公主继续把控朝廷,于是果断出手铲除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最终,太平公主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家中。

0 阅读:21

醉风文史

简介:读史使人明智,读史时偶尔冒出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