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明教这个变化太惊人了

真情豫鉴历史 2024-07-17 02:18:14

原创 江湖种树书

在金书中,明教--日月教是一大体系。

少了这一块,武林就不完整,好比门派中没有少林,帮派中缺了丐帮,光棍节狂欢京东却不参与。

金书江湖里,少林千年不倒,丐帮日渐衰落,明教则不一样,时起时落,忽死忽生。

光明顶上,说不得向张无忌介绍明教的光辉历程。

他提到率众起事的四个教主:方腊在渐东起事,到了南宋建炎年间,有王宗石教主在信州起事,绍兴年间有余五婆教主在衡州起事,理宗绍定年间有张三枪教主在江西、广东一带起事。

宋朝的信州在今重庆奉节一带;衡州即衡阳,在今湖南。

可见,明教在宋朝起事的地点都在南宋辖境。既是教主带头起事,想必离总部不太远。有理由相信,虽然明教唐代时自波斯传入中原,但宋朝时总部不在西域,而在江南。

到了元末,明教传到三十三代教主阳顶天时,总部反而跑到昆仑山光明顶去了,离中原很远。

阳顶天治下的明教领导结构很奇怪,左右光明使、四法王、五散人都像教主的私人助手和朋友,不像庞大组织中的管理者。

谢逊的话佐证了这一点。他在冰火岛上向张翠山和殷素素讲述身世时说:他在二十三岁那年离开师门,远赴西域,结交了一群大有来历的朋友,蒙他们瞧得起我,当我兄弟相待。

这群朋友,自然就是明教高层。那时的明教,颇有些初创企业的味道。

可见,这时的明教和在南方多次起事的明教,已经有很大差别。

回到南宋,明教最后一次大规模起事在理宗绍定年间,也就是1230年左右,大致在第二次华山论剑前后。

这样的时间线很合理。

此前几十年,明教一直在江南四处起事,无暇参与武林争斗,因此“五绝”、第一次华山论剑等等都与他们无关。第二次华山论剑后几十年,“五绝”江湖逐步转为以郭黄家族为中心,也没明教什么事,显然因为明教已被朝廷严加禁止,极大削弱。

这可算明教的“一起一落”。

1273年,襄阳失守,郭黄战死。蒙古随即一统天下,既灭亡了严厉镇压明教的宋朝廷,自然也打乱了中原武林体系。

明教有信仰,斩草不除根,很容易春风吹又生,余众应该就是在此前后开始逐步恢复组织。

按年纪推算,谢逊大概生于1300年前后,他师父成昆比他大十岁左右,阳顶天夫人是成昆师妹,他的年纪比成昆还要大不少(推算过程细碎,就不写了)。

因此,阳顶天应该是明教重新聚合势力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坚。

在他之下,杨逍、范遥、四法王、五散人等形成了新的明教高层领导集体。正因如此,除殷天正外,这些人都很年轻,很像新兴组织初创的模样,不像已循规蹈矩发展多年后的样子。

可以理解的是,明教在江南的势力数度被剿杀、扑灭,阳顶天等人在重建组织的过程中,希望得到波斯总部的支援,也希望躲开中原的朝廷势力,就把总部放在了西域的昆仑山光明顶。

正如红花会总部原在江南,其势力在杭州极大,竟能绑走乾隆。自与朝廷闹翻后,群雄只能远走回疆,也是自江南转战西域,如明教如出一辙。

明教复兴后,好景不长。阳顶天是第三十三代教主,张无忌是第三十四代,杨逍接了第三十五代教主,但他无法与朱元璋相抗。

明朝立国后,朱元璋禁绝明教。

这是明教的“二起二落”。

如同上一次,这回明教被禁后,仍在民间暗中发展。在此期间,少林、武当诸派不提,五岳剑派趁机崛起。复兴的日月教再次与正道诸派对撞。

吊诡的是,这次,日月教总部既没设在江南,也没回到昆仑山光明顶,而是挪到了河北平定州附近的黑木崖,与京城同处直隶了。

我原以为,那是因为日月教势力大张,又为躲开波斯总坛的制约,才向东迁移。实际不是,日月教很可能改变了此前明教对抗朝廷的策略,改为与朝廷合作,才将总部挪到京城附近。

在抓捕童百熊一节,我原以为,教众在城中大呼小叫地抓人,不将官府放在眼里,其实日月教或许本来就是和朝廷达成了合作关系。他们与朝廷,已是一体两面了。

那时的江湖门派,完全不同于宋元时期,不再和朝廷对抗。

刘正风就和衡阳知府关系很好,他为金盆洗手,去捐了个参将。在“笑傲”连载版中,林远图的长子林伯奋交游甚广,也有官府中广泛的关系。

看来,日月教复兴后,算是想明白了。以前,无论方腊还是阳顶天、张无忌,都选择对抗朝廷。这次,他们决定顺应潮流,跟朝廷合作。

正因如此,日月教比明教成功得多,不但没被朝廷剿杀,在与正道的对抗中也占尽上风,甚至正道各派联手也无法抵挡。

这是明教的“三起”。

江南的起事义军、光明顶上的群雄,终于变成了黑木崖上战战兢兢、谀词如潮的教众们。

这些人,却取得了前辈们没能取得的巨大成功。这反差,太惊人了。

0 阅读:2

真情豫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