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齐风·猗嗟》中的“射”文化

未鸾吹 2023-12-14 10:40:51

周代,贵族孩子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射”为六艺之一,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

射不是能射箭这么简单,也要讲究礼仪,与周代礼乐文化密切相关。

《猗嗟》这首诗就记载和表现了当时齐国的“射”文化。

诗经·齐风·猗嗟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诗篇大意是:

这人长得壮又美呀!身材高大又颀长。英俊气宇轩昂,眼睛明亮有神。走路步伐矫健、节奏优美,射箭真熟练。

这人长得真英武呀!眼睛黑白分明。表演已经结束,一整天射箭,从来不出的。真是我外甥。

这人长得壮美又俊俏,眉清又目秀。舞蹈有节奏。射耙都射中,四箭射一处,可以抵御敌寇。

齐国大地射风浓厚

《猗嗟》属于齐风,展现的是齐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生活。齐国是古代东夷族所在地,这个民族善于射箭,传说中射日的后羿就是东夷族的首领。周朝建立后,齐国成为太公的封地。太公没有一味照搬西周的礼仪制度,而是因地制宜,很好地保留了当地的民俗民风。齐国就形成了原来的齐地文化和周文化相融合的新型文化。

“射”文化随之得到了发展,从尚武善射的习俗,变成了射艺与射礼并重的文化。

礼乐兼备的射文化

这首诗反映的是鲁庄公前往齐国,与齐襄公在禚地会面时所举行的宾射礼。

从《左传》看,鲁庄公当时只有十五六岁,青春年少。从诗篇看,正好反映了这一点。

诗篇写鲁庄公相貌堂堂,丰神俊朗。他身材壮美高大,他眉清目秀,眼睛黑白分明、炯炯有神,他英俊威武,气宇轩昂。显然是风流倜傥的美男子。

诗歌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鲁庄公的美,为写射做了很好的铺垫。如果是相反的一个人,艺术效果会大打折扣。

但如果鲁庄公只是外表美,射箭不好,也会让人觉得是徒有其表。

可诗中的鲁庄公是样样都好。诗歌通过他的射仪和射技来表现他的善射。

优美的射姿

古代射礼开始时,有入场和出场的环节。人们通过走路的姿势来判断此人是否懂礼守礼。在这种公开场合,太快太慢、太轻太重的脚步都不合适,不疾不徐,节奏适中的步伐才得当,才符合礼,也是有德行的一种表现。

“巧趋跄兮”,写的是鲁庄公步伐轻巧矫健,节奏适中,符合礼仪要求,显示了他意气昂扬、信心十足。

宾射之礼

在射箭活动中,不同等级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会采用不同的射礼。射礼一共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类。宾射是诸侯向天子朝拜,或者诸侯国国君相互朝拜时所用的射礼。宾射的靶子是用布做的,叫做“正”。

“终日射侯。不出正兮”,鲁庄公参加的这个活动属于宾射,因为他和齐襄公都属于诸侯。宾射礼的目的是加强沟通交流,让关系更亲近。鲁庄公此去找他的舅舅,也是希望两国能够更加亲近。

周代时等级社会,射侯也分等级,它的颜色质地和画的内容都不同,箭靶中心的数目也不同。射者与箭靶之间的距离也是不同的。只不过这些诗中没有详细讲述。

“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古代有五种不同的射箭技法,有一种叫“白矢”,射到侯的箭镞“透而不穿”,就是箭射到了侯上,但没有穿透,说明力度把握特别好。因为力气过大会穿透侯,过轻不能穿在侯上。一个“贯”字,就传达出这种“透而不穿”恰到好处的意思。四支箭射成井字形,最好,叫“井仪”。射完以后,还要把四支箭取回来。就是“反”。射箭用四支,不用五六七支,因为四象征天下四方,比喻能管理四方之乱。

射箭与乐舞

射箭不是单纯的射箭,还要配合一定的乐舞,乐舞也分等级,“舞则选兮”,就是指鲁庄公的动作与所选的乐舞的节奏是合拍的。

射箭是男子的竞技,配上乐舞,就成为射礼,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统治者通过观察每一个人,以此来选拔人才。

《礼记·射义》:“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

射礼与射技

射礼虽是一系列的礼仪形式,但要很好地展现这样的礼仪,需要熟练的射技,只有射技熟练,才能在整个过程中应对自如,从容不迫。

“射则臧兮”,是写他对射箭这门技术的熟练程度,他对射姿、射法都极其熟练有序,表现得从容不迫。

善射的意义

“展我甥兮”“以御乱兮”,可以看出齐襄公观看完鲁庄公的射箭后,见他对射技、射礼都如此精湛,对他极其认可,高兴地夸赞:真不愧是我外甥,可以抵御外敌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对国君的诸多要求中,射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篇诗以赞叹的口吻,来叙写鲁庄公在射礼中精彩的表现,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君王,进退有仪,行为中矩,可以堪当大任。

2 阅读:51
评论列表
  • 2023-12-14 15:33

    [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