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读书”发起人樊老师在一则视频中直言:“这个社会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硕士博士,所以他们现在只能送外卖了”。他还说:“很多孩子又读硕士又读博士,尽量推迟走入社会的时间,他们有人养着,甚至到了30岁才走上社会,其实他们十几岁就应该赚钱。”
1)
二十年前,国内研究生招生人数只有二十万左右,但现在每年国内研究生招生人数在一百二十万左右。其中博士生招生人数从二十年前的约四万人,增长到现在的约十四万人。
这样的扩招速度是很吓人的,导致的结果就是文凭过剩、学历通胀。如今在求职市场上随手一抓就有一大批本科生、研究生,可是高端岗位不够啊,许多工作岗位招聘大专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就可以了,没必要招硕士、博士。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高学历人员待业在家或者不得不降低求职标准低聘就业”的现象。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北大博士在北京当城管”的新闻讲的就是这个现象。其实在北京当城管还算不错的,一是那位北大博士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城管队伍的,具有了公务员身份,起码以后生活不愁;二是那位北大博士留在了北京,成为了北京地区体制内单位正式员工,今后不管是自己的生活,还是孩子的教育,都是许多人羡慕都羡慕不来的。
然而不是所有的名校研究生都有那么好命,某位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硕士,年近四十了却没有工作,只能一边送外卖一边找工作。
博士、硕士日子不好过,本科生、大专生,以及没有上过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日子也不好过。当博士、硕士为了生活不得不降低求职标准,竞争一些含金量比较低的工作岗位时,学历较低的求职者就会失去一些机会,他们为了生活也不得不降低求职标准,甚至只能待在家里“啃老”。
学历通胀不仅让社会变得更加内卷,也加重了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要知道,我们在八十年代,上大学是免费的,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不仅不需要交学费,而且还能获得一些补贴。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的“扩招欲望”,因为每多招一个学生,学校就要多支出一笔费用,赚不到钱还赔钱,谁愿意扩招?
但进入九十年代后,上大学就要交钱了,并且学费逐年攀升,招生变得有利可图,高校扩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于是,教育产业化了,高学历人才开始批量生产了,劳动力市场变成人才市场了,普通人的口袋掏空了,一些大学毕业生跑去送快递、送外卖了……
2)
寒窗苦读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换来的不是“鲤鱼跳龙门”,而是“赋闲在家或者不得不脱下长袍干粗活”,这对很多人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为什么现在许多人对上大学“不感冒”?就是大家觉得就算顺利从大学毕业,也不见得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当然,大学培养了许多“高不成低不就”的年轻人,不仅仅跟社会大环境有关,也跟个体的主观态度有关。现在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对学习文化知识是没什么兴趣的,他们在高中阶段卷得太厉害了,耗尽了所有的力气,上大学卷不动了,懒了,最后文凭是拿到手了,但没有真材实料。
不过我们也应该承认,这么多年的大学教育,的确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让不少人成功晋级到“精英阶层”。只是,在阶层日益固化的今天,大学教育的功能被严重弱化了,人们不能再指望“考大学改变命运了”。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考大学不能改变命运,既然读到了博士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那我们就不上大学了呗,高中毕业十几岁就出去干活赚钱了呗。这只能是气话,虽然文凭不值钱,但文凭依然是大多数人的“门票”和“敲门砖”。我们普通人除了刻苦学习考个好大学,还有其他的改变命运的好办法吗?因此我们只能加入这个游戏体系,卷一卷还有机会,不卷就什么都得不到。
但话讲回来,文凭贬值、学历通胀,妨碍了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破坏了整个社会“尊学重教”的氛围,让大学生变得迷茫、消沉,我们需要进行反思。
今日话题:你是什么学历?你在求职过程中能感受到“学历贬值”了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轶工坊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济南移动用户41100864414
学校是挣学费的生意,找不到工作是个人的事
用户10xxx99
送了外卖就不要说自己的硕士或大学生了!
用户10xxx19
我想找不到工作的都是文科博士硕士,因为文科博士硕士所学都是爱好,而不是社会需要。
晴转多云偶见雨
这学上的、学傻了吧?高学历低情商!知识没能转化为成果你学来干嘛呢?如今的科学进步你们又付出了多少、贡献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