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开创性研究挑战了自闭症和眼神接触的长期观念

拉拉康康 2025-04-11 03:44:02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玩耍时眼神交流减少可能并非自闭症儿童独有的现象,这促使人们重新评估自闭症的诊断和干预措施。

一项开创性的研究采用创新的人工智能驱动观察方法表明,避免眼神接触可能并非自闭症患者独有。

人们普遍认为自闭症儿童在社交互动方面存在困难,并且在人际交往中注意力往往下降。自闭症诊断中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行为指标是回避眼神接触的倾向。然而,研究表明,即使是发育正常的儿童,在日常玩耍中也很少进行持续的眼神接触,这使得人们对该指标在临床评估中的可靠性产生了质疑。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闭症的行为指标,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瞿璐博士和刘巧云教授最近领导的一项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该研究于2025年3月17日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论》上,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在玩耍时表现出与正常发育同龄人相似的社交注意力模式——两者都倾向于更多地关注玩具而非面部表情。这些发现挑战了长期以来认为眼神接触减少是自闭症的明确或显著特征的观点。

传统自闭症评估的局限性

研究人员表示,大多数传统研究采用人工临床环境来测量儿童的共同注意力技能。这些测试包括向儿童呈现玩具等刺激物,并观察他们的注视模式,以评估他们跟踪和启动共同注意力的能力。然而,这些测试通常在标准化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可能无法完全反映儿童在自然环境中的表现。

本研究的作者突破了这些传统方法,利用一个新颖的非侵入式人工智能观察实验室,分析自然环境中的凝视、发声和动作,从而突破了自闭症诊断观察量表 (ADOS) 等传统实验室评估的局限性。这种方法捕捉到了真实的行为,揭示了标准化测试可能忽略的关键社交沟通策略。该研究涉及三组儿童的多模态行为分析:正常发育儿童、自闭症儿童和发育迟缓儿童。本研究已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的伦理批准,并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这项研究的结果相当令人惊讶。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游戏时间中,60%到80%都集中在玩具上,只有6%到14%的时间会注视成年人的脸。这表明,回避眼神接触可能并非自闭症独有的现象。

研究还发现,非语言交流线索,例如照顾者的手势,在互动过程中对共同注意力的形成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与《当代生物学》(2022)杂志上的最新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发现,无论是否被诊断为自闭症,儿童在自然玩耍时都很少看脸。

对自闭症理解和诊断的影响

这些发现可能对理解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广度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指出,长期以来认为自闭症儿童避免眼神接触的观点可能被夸大了。虽然已知自闭症儿童比正常发育儿童更少注视父母的脸,但这种差异可能并不那么显著。此外,这些发现表明,儿童可能会利用其他沟通线索来参与社交活动,尤其是在与游戏相关的活动中。

此外,这些发现也可能对临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许多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临床干预措施侧重于提高注意力和鼓励眼神交流。然而,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些干预措施可能并不适合所有自闭症儿童,尤其是在游戏相关活动中。因此,作者建议,采用其他干预措施,例如父母的手势和沟通手势,可能会更有效。

“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那些仅仅关注眼神交流的干预措施,”作者进一步表示:“以手势等更广泛的线索为目标,可以更好地支持自闭症儿童的沟通发展。” 该研究呼吁更新诊断框架和个性化干预策略,以反映儿童参与社交的多样化方式。

作者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对自闭症核心症状的理解需要不断更新。经典的研究范式必须重新审视,并持续探索和研究,以理解儿童在社交沟通中的自然行为,尤其是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行为。” 展望未来,研究人员希望这样的研究能够帮助改善并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合适、更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瞿璐和刘巧云合著《不看人的孩子一定是自闭症吗?——更深入地探究共同注意》,2024年5月27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论》。DOI:10.1177/20965311251319050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论

免责声明:康加号致力于健康常识分享,内容根据公开资料编辑,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在线留言删除。文章旨在介绍健康科学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如需精准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诊疗。

0 阅读:0
拉拉康康

拉拉康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