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一种常见的止咳药右美沙芬可通过抑制胶原蛋白的积累,成为治疗肺纤维化的有希望的药物。早期测试显示出了潜力,临床试验正在计划中。进一步的研究将改进该药物并探索其作用机制。
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的科学家发现了 FDA 批准的非处方止咳糖浆成分在治疗纤维化肺病方面的潜在用途。
右美沙芬是许多非处方止咳糖浆中的常见成分,可能有望成为治疗肺纤维化(一种与多种严重健康问题相关的疾病)的良药。
海德堡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发现右美沙芬是治疗肺纤维化的潜在药物。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揭示右美沙芬可以通过干扰导致细胞内瘢痕形成的胶原蛋白的产生来减少肺纤维化。
了解肺纤维化肺纤维化是由肺部纤维状胶原蛋白积聚而形成过多疤痕所致,最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原因多种多样:接触石棉、煤尘和霉菌等环境刺激物;化疗药物的副作用;肺结核等严重肺部疾病的长期后果;以及某些自身免疫性或炎症性疾病,如狼疮或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项新研究探索了 FDA 批准的药物右美沙芬在治疗肺纤维化方面的潜力。肺纤维化是由于肺部瘢痕组织积聚而发生的(左图为小鼠肺部有瘢痕组织),而使用右美沙芬治疗后,瘢痕组织有所减少(右图)。图片来源:Muzamil Khan 和 Creative Team / EMBL
纤维化瘢痕会导致肺组织僵硬,从而导致呼吸困难并降低血液中的氧气浓度,最终导致器官衰竭。自 2019 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 (WHO) 估计其欧洲地区有 761,000 人患有肺纤维化。此外,世卫组织估计,由于肺纤维化,已有 25,000 名患者死亡,并损失了 496,000 个健康年。
“在了解到肺纤维化无法治愈后,我想发现治疗这种疾病的新药物。”EMBL 研究助理、论文第一作者 Muzamil Majid Khan 说道。
重新利用已获批准的药物了解开发新药的挑战后,Muzamil M Khan 及其团队决定探索已获批准并随时可用的药物。EMBL 科学家筛选了一系列 FDA 批准的药物,包括右美沙芬。研究人员与海德堡转化肺研究中心 (TLRC) 和德国肺研究中心 (DZL) 合作,研究了人类肺细胞并应用了多种尖端技术,这些技术在很多药物首次获批时甚至还不存在。
“为了筛选潜在的抗纤维化药物,我们首先使用高通量显微镜对优化的‘罐中疤痕’检测方法进行分析,以确定抑制胶原蛋白运输的潜在药物,然后使用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显微镜等多种技术来确定药物的作用机制,”Khan 指出:“罐中疤痕”检测方法因其是一种研究肺纤维化的体外系统而得名,它使科学家能够研究胶原蛋白形成的完整过程,从而将其用作测试抗纤维化药物疗效的模型。
临床前试验结果令人鼓舞这些先前的实验不仅在小鼠肺纤维化模型中测试了右美沙芬,还在实验室培养的活体 3D 器官型人类肺组织中测试了右美沙芬。
“作为与 DZL 合作的联盟的一部分,我们能够与海德堡当地的一家诊所 Thoraxclinic 合作,目前我们正在计划进行 II 期临床试验,以探究这些相同的发现是否也适用于人类患者。”EMBL 小组负责人、本文的资深作者 Rainer Pepperkok 介绍。
在 EMBL 蛋白质组核心设施 Chemcore 和药物化学家的进一步协助下,科学家们计划进一步研究这种药物,了解它为什么有效以及它如何发挥作用。这有望确定这种药物在疾病环境中作用的细胞靶标,从而有可能开发出这种药物的改良变体。
“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研究胶原蛋白的运输本身就很有趣,但现在从疾病的角度来看,它也可能产生影响,”Pepperkok 强调:“重要的是要记住,这仍然是基础研究,只是了解右美沙芬对肺纤维化影响的第一步。尽管如此,这一基础发现似乎确实提供了有希望的治疗潜力。”
参考文献:“右美沙芬抑制胶原蛋白和胶原蛋白样物质的分泌,从而改善肺纤维化”,作者:Muzamil M. Khan、George Galea、Juan Jung、Joanna Zukowska、David Lauer、Nadine Tuechler、Aliaksandr Halavatyi、Christian Tischer、Per Haberkant、Frank Stein、Ferris Jung、Jonathan JM Landry、Arif M. Khan、Viola Oorschot、Isabelle Becher、Beate Neumann、Thomas Muley、Hauke Winter、Julia Duerr、Marcus A Mall、Alessandro Grassi、Ernesto de la Cueva、Vladimir Benes、Janine Gote-Schniering、Mikhail Savitski 和 Rainer Pepperkok,2024 年 12 月 18 日,《科学转化医学》。DOI:10.1126/scitranslmed.adj3087
来源: 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免责声明:康加号致力于健康常识分享,内容根据公开资料编辑,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在线留言删除。文章旨在介绍健康科学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如需精准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