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夜雨,白居易为初恋写了一首诗,二十年光阴化身无尽的思念

谁家庭院木樨香 2024-01-30 23:29:36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邻女 白居易

白居易笔下的邻家少女,年方十五,亭亭玉立,胜过月宫的嫦娥,又如旱地里脱颖而出的莲花,清新脱俗,让人难忘。不知如今的她,身在何方?何时才能再见到她倚着碧纱窗,坐在绣床前,轻声细语地教鹦鹉学语。

当我们踏入青春门槛的红时候,渴望一阵春风,安慰我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恰好一个人经过,便记在心里,念念不忘。重情重义的白居易,不仅是唐代的大诗人,更是一个执着的痴情人。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段难以忘怀的初恋。

如果说,初恋是用来回忆的,那么白居易这段长达三十五年的回忆,可谓刻骨铭心,感天动地。让才子念念不忘的女子,正是他诗中的邻女,名叫湘灵。

时间追溯到白居易十一岁,那一年,为了躲避家乡的战乱,年幼的白居易跟随母亲搬到其父白季庚的任职地——徐州符离。这个宁静美丽的小镇,位于今日安徽省宿县境内。缘分妙不可言,或许是天意不可违,白居易认识了一个比他小四岁的女孩,名叫湘灵。

天真活泼的湘灵,笑起来像桃花一样灿烂。略懂音律的她,声音悦耳动听,宛如山间流淌的清泉。日子一天天过去,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一对玩伴,心有灵犀、无话不谈。

邻家有女初长成,十五岁的湘灵,出落得愈发水灵、清秀,无论走到哪儿,都是最美的风景。当时的白居易,年方十九,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正可谓郎才女貌。情窦初开的白居易和湘灵,从此开始了一段马拉松般的旷世绝恋。

公元798年,27岁的白居易,为了前途离开符离,前往江南寻找叔父。此去江南,山高路远,每当走到地势较高的地方,白居易都忍不住登高回望。他知道,身后的路有多长,他的思念,便有多深。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思念的泪水滑落脸颊,在寒风中凝结成冰珠。无论我身处何方,我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我深知,当我想你的时候,你会在故乡的西楼上,独倚栏杆,深情地望着远方,想着远方的我。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白居易的这段心理独白,真切地写出他对湘灵的思念,湘灵对他的牵挂,也从侧面说明,他们情比金坚。前往江南的路上,让白居易苦恼的,不仅是相思,更是他和湘灵的未来。

白居易的母亲,封建观念极深,看不上湘灵的家庭出身,而湘灵自己也为此自卑,感觉自己攀不上白居易。《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三首诗,将白居易的真情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动容。

当二十九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欣喜万分。他返回符离,满怀希望地恳求母亲,希望她同意自己与湘灵的婚事,不料却被拒绝。被母亲拒绝后的白居易,伤心到了极点,离开住了10个月的符离。在他心里,早已把这个小镇当成自己的故乡。

公元804年的秋天,32岁的白居易在长安任校书郎一职。此时的他,打算举家搬迁至长安。白居易再一次返回符离,恳求母亲,让他迎娶湘灵。白居易的母亲,也很执着,在她看来,门户大于一切,自己的儿子如此聪慧优秀,婚姻岂能儿戏?

白居易的母亲不仅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还不让他与湘灵见面。白居易全家迁离,昔日青梅竹马的湘灵,却无缘送别。此生,婚姻更无可能。执着的白居易,为了惩罚母亲的错误,决意终生不娶。

别后八年,白居易的母亲不允许他们再见面,甚至不能提起湘灵的名字。无奈之下,白居易将一片深情,化身诗词。《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每一首都催人泪下。

37岁的白居易,在母亲以死相逼下,以相亲的方式,认识了同僚杨汝士的妹妹,并与之结婚。白居易的思念,从未停止。直到元和七年,他还写诗思念湘灵。《夜雨》、《感镜》都写于这段时间。

白居易被贬江州的途中,与漂泊的湘灵父女重逢,当着夫人的面,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哭过后,写下一首《逢旧》。白夫人并未因此生气,可见其大度,或者也被丈夫与湘灵的深情感动了。

公元811年,不惑之年的白居易,秋日夜雨,独宿空堂。寂寥的他,想起湘灵,随笔写下一段文字,诉说岁月里一段遗失的美好。此诗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描绘出一段深情的爱情故事,让人为之动容。

夜雨

白居易〔唐代〕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首句开门见山,写出所念之人,所感之事。没有刻意的渲染,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更为引人注目。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这四句话形式两两相同,情感却层层深入。

我深深思念的人,在遥远的他乡;让我感怀之事,藏于心底。白居易擅长白描的写法,朴实的语言,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首句提到的思念,以及被隔的远乡,都点到为止,留白的妙处,便是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人行文至此,框架初显。虽只是白描图,线条却简洁有力。

诗人未曾提及所念是何人,为何思念她。结在深深肠,突出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行文至此,框架初显。所念之人,隔着远乡;所感之事,郁结于肠。与人一个“隔”字,与“事”一个“结”字,仿佛一对恋人被生生分开的感觉。

隔与结之冷,与诗人心中情感之火,形成鲜明的对比。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动词“瞻望”,打动人心。故乡遥不可及,明知看不见,却还是要看。登高望远,眼不能及,心却早已飞到故乡,回到恋人身边。

虚实结合的诗句里,我们看到了大唐才子的心酸、无奈和深情。诗中的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的。回忆中的往事和肝肠绞痛的感觉,则是主观的感受。从“况此”一句开始,诗人开始描绘夜雨的场景。

诗人惜字如金,以短短二十个字描写夜雨,无思,无念,无人,无事,却有灯、堂、天、风雨。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一个“况”字,画龙点睛,恰如其分地描绘出诗人的情感深度,内心的情感波动。秋夜以“残灯”修饰,更能营造出一种深沉、忧郁的氛围。

夜深灯残,寂寥的诗人,难以入眠。昏黄的的灯光下,灯芯摇曳,空堂夜静人伤悲,唯有思念无穷尽。秋天的拂晓,风雨交织,更添几分愁绪。风雨苍苍,情景交融。此刻,诗人的心,早已下起了雨。

“秋天”、“未晓”、“风雨”,融情于景。“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的描写,更是诗人此刻的心境。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这两句,未写一字思念,而又字字深情,句句将诗人的思念之情着色,之前白描的框架已然上好了颜色。

至此,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呈现于读者眼前。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头陀,意为苦行僧。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可谓点睛之笔,与开篇的所想之人、所念之事遥相呼应。想忘,却又难忘,那些思绪总会在不经意间浮入脑海。若非效仿苦行僧研究佛法,又怎么可能忘却尘世间的烦恼。

莲蓬易断丝难断,白居易与湘灵的情思,何尝不是如此?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却在无果的结局中谢幕。此后人生,纵有无数思念,又向何人诉说?

白居易的这首夜雨,秉承白居易之大、简、妙风格,语言朴实亲切,虽写爱情,写思念,却不似寻常爱情诗那样婉约、缠绵,大气不失细腻,不事雕琢,情之所至,生之所达,不死不休,生命不止,情思难断。

整首诗不受束缚,不落窠臼,诗人没有跟风写唐代流行的工整今体诗,无比喻,无用典,无兴、比之作、用朴实的语言,诉说最真挚的情感,可谓浑然天成。

直到白居易53岁那年,他与湘灵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一个伤心的句号。当时,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满,返回洛阳,途中他去寻找湘灵,而湘灵却早已不知去向。那个少年相识的邻家婵娟,自此消失。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或许,湘灵不想成为白居易的牵绊,既然无缘,就此别过,各自珍重吧。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0 阅读:26

谁家庭院木樨香

简介:亲情、友情、爱情,真情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