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就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行“积极纳谏”之举,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臣下直谏。
在位23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5人,其中魏征一人前后就进谏了200余件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朝政有很大的帮助。
让人不解的是,对创造“贞观之治”有大功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却并未有太多劝谏的记录。
一、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想要征兵。
宰相封德彝就提了一个建议,将那些未成年却身材魁梧壮实的人一并征发。李世民觉得这主意不错,就同意了!
没想到敕令刚下达,魏征立马站出来再三反对。
李世民大怒,将魏征召进宫就是一顿责骂:“你为何要反对征兵新政?”
魏征看着满脸怒色的李世民,淡淡说道:“臣是怕陛下又失信于民!”
李世民惊愕地问:“朕如何失信了?”
魏征向李世民拱了拱手,正色道:“陛下刚即位时就下诏,免收关中地区二年的租调,免除关外地区一年徭役。
没过几天,又下旨不包含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人,这些人从下一年度开始免除。
现在又要征调那些身材魁梧壮实的未成年人,这难道就是以诚信治国吗?”
李世民听后一时语塞,冷静思考一番后,觉得魏征说得句句在理,自己确实有过失,有些尴尬对着魏征笑道:“爱卿句句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呐!”
于是,李世民不再征调未成年人,并赐给魏征一只金瓮作为奖励。
二、魏征敢于直言犯谏,可不是一次两次!
有一次,李世民打算去游玩,一切都安排妥当了。突然得知魏征上坟提前回来,赶忙让手下人取消游玩计划。
“这老匹夫,给他批半个月假期,他三天就回来,多给几日清闲,有那么难吗?”李世民心里吐槽了魏征一番,不情愿地接见了魏征。
魏征一见到李世民,也不管李世民心情好坏,严肃且直接地劝谏道:“听说陛下打算去南山游玩,怎么又不去了?”
李世民一脸尴尬,笑着说:“确实有这打算,这不怕爱卿责怪,就赶紧取消了。”
还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正玩得起兴时,远远看见魏征向着这边走来。
李世民怕魏征又会说自己玩物丧志,赶紧将鹞鹰藏到自己怀中。
魏征那眼睛也是贼尖,早就看到李世民在把玩鹞鹰,为了规劝李世民不要玩物丧志,魏征跟李世民玩起了个小心眼。
他在向李世民上奏时,故意慢吞吞地,一说就没完没了,李世民又不好意思打断他,也不敢把鹞鹰拿出来,最终这只鹞鹰活活闷死在怀中。
魏征不愧是千古谏臣,规劝起李世民来是真的毫不客气。
三、反观房玄龄可就没有魏征的魄力,敢于对李世民直言犯谏;房玄龄对李世民的敬畏是打心里的,他甚至多次主动申请解除宰相之职,赋闲在家达三次以上。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丽,命房玄龄留守长安辅佐太子李治监国,并给予房玄龄“得以便宜从事,不复奏请”。
换句话说,这期间房玄龄拥有先斩后奏的特权;然而,房玄龄却始终不敢行使。
有一天,房玄龄正在办公。突然有人闯了进来,口口声声说要告密。
房玄龄先是一惊,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好奇地问来人要告谁的密?
来人说:“告你的密!”
房玄龄想都没想,立刻命人准备车马,把这个告密者直接送到皇帝面前。
李世民见到告密者后,直接就将其腰斩了,并回信骂了房玄龄一顿,既然给你全权,就要敢于用它,以后这种小事就不要打扰我了。
有权都不敢用,可见房玄龄打心里对李世民就有畏惧感,更别说能像魏征那样直言犯谏了。
四、房玄龄不想劝谏吗?
当然想,但是他的出身和过往经历不允许他这么做,这也是魏征敢于直言犯谏的底气所在。
李世民虽然善于纳谏,但也摆脱不了历代君王极力维护皇权的共性,面对大功臣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李世民是有顾忌的。
这些人若是直言犯谏,容易触发君臣间的猜忌与对立;为了避免功高盖主的嫌疑,这些人自然不敢直言进谏了。
反观魏征,他既不是功臣集团,也不是贵族世家,还是李世民曾经的死对头。
这样的经历,是不会让人有功高震主的感觉,更不会让李世民产生忌惮。
这也是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不敢直言犯谏的主要原因。
魏征还善于调和各方势力,能赢得功臣集团和世家贵族的倾服。无形中,成了李世民与功臣世家的居间人。
这样一位谏臣,李世民自然愿意且喜欢接受他的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