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电视剧和网络小说看多了,你是不是以为人生很容易?

帅帅说历史 2023-01-14 14:11:03

《元史》

《二十四史》倒数第二本,是《元史》,作者是宋濂。

一般来说,史书的编修顺序是,本朝修撰前朝的历史,所以《元史》的编写,是在明朝。

但有趣的是,《元史》的作者宋濂,是元朝生人,而且还不是元末人,他是元武宗时期的人,处于中元阶段。

那时节有很多人的一生都能横跨两朝,不是因为他们活得长,而是因为元朝实在太短了。

从元武宗海山的至大元年,即公元1308年,到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的元统元年,不过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元朝换了八个皇帝。

如果说是正常的权力交接,皇位更替倒也罢了,但问题是,这八位皇帝基本上都是通过暴力兵变,武装夺权所产生的。

蒙古贵族之间相互倾轧抢皇位,又往往会演变成内战,这帮人一打起来什么也不顾上,朝也不上了,政务也不处理了,整个大元王朝乱做一团,民生疲敝,社会矛盾尖锐,再加上天公不作美,气候性灾害频繁,百姓得不到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又被贪官污吏迫害,纷纷揭竿而起,爆发了全国性的元末农民起义,最终导致元朝灭亡。

(蒙古内战)

宋濂出生的时候,离元朝灭亡还有一段时间。

这位同志出生于浙江浦江,出生的时候不太顺利,母亲怀胎七月产子,是个早产儿。

早产儿,胎龄小,体重轻,预后差,而且还极易死亡。

当然,宋濂肯定是没有死的,因为如果生下来就死了,也不可能有作者的这篇文章,更不可能有之后的《元史》了。

不过,虽然侥幸不死,宋濂的身体情况却一直很差,还患上了一种叫做风眩的疾病。

风眩,也叫风邪,从中医的理论来看,是由血气亏损,风邪上乘所导致的。

这个病在古代算是常见病,你比如,唐时高宗李治就曾经患过此症。

不过宋濂的风眩之症很显然要比李治厉害的多,他幼年时风眩发作,头痛欲裂,经常因为身体承受不住而昏死过去,好几天才能苏醒,幸好家人对他照料有方,这才使得他平安长大。

(宋濂 形象)

宋濂记得那些疼痛,疾病发作时,他只感觉天旋地转,目眦欲裂,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啃食着他的躯体和脑干。

他幼年时的岁月承担了生命所不能承受之痛,使得他对人生的质量和变化有了全新的理解。

少年初长成,宋濂成了个神童。

中国历史上的神童有很多,但大多数都是牵强附会,在其人成名之后编排出来的传奇故事,但宋濂这个神童,却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点水分也没有。

史书上说宋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意思是说,宋濂这位仁兄,从少年到老年这一辈子的时间里,没有一天不读书的,您只要看到他,他必然就在刻苦读书,这样丰富的阅读量成就了他傲人的知识量,这导致当世的学问,没有宋濂不精通的。

那时的宋濂,就相当于现在的头条百科,只要你肯上去搜,没有百科不知道的。

由于学习能力出众,宋濂很快才成为了闻名浙江一带的大学者,也因此被大元朝廷瞩目,征召其为翰林编修,让他入朝为官,在翰林院做些抄抄写写的工作。

不用科举,不用考试,也不用花钱买官,我们给你提供稀缺的工作岗位,优良的工作环境,丰厚的福利待遇,您直接来上班就得了。

(刘基 画像)

后来在元末乱世中辅佐朱元璋成就帝业,民间形象和诸葛亮有得一拼的刘基同志为了在大元朝廷里当官没少折腾,而现在这样的肥缺送到了宋濂的面前,宋濂却直接了当的选择了拒绝。

这份好工作在别人看起来很难拒绝,然而宋濂拒绝这份工作的理由,也很难让人拒绝。

他告诉朝廷派来的官员,自己不愿意做官,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年迈,自己要赡养他们。

都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读书多是负心人,然而通读诗书的宋濂却坚守住了自己的仁义礼智信。

是啊,父母含辛茹苦的将自己养大,如今他们已经年迈,生活不能自理,自己如果为了做官抛下他们,谁来照顾他们?谁来伺候他们的饮食起居?

如果入朝为官,成就功名的意义是了抛弃父母,枉顾亲情,那么做官还有什么意义?

宋濂辞官不受,一是不能抛弃父母做个白眼狼,二是因为,冥冥之中他也感觉到,这大元江山看似坚固,实则不会久了。

果然,元末农民起义一朝起势,元朝陷落,元顺帝连滚带爬的跑到了大漠里啃沙子,明太祖朱元璋又成了天下的主人。

(元朝灭亡)

而早在朱元璋创业期间,老朱同志就把宋濂吸纳到了自己的麾下。

和元朝直接发邮件邀请宋濂来上班不一样,朱元璋很显然是个懂得礼贤下士,做排场工作的人。

为了请宋濂出山襄助自己,朱元璋大车小辆天天去,丰厚礼物没少送,宋濂虽然性格孤高,但也架不住朱元璋这股热情劲儿,几个月下来挺不住,还是跑到朱元璋账下去工作了。

跟宋濂一起投诚朱元璋的,还有那个老谋深算,智力点满的刘基。

宋濂和刘基都是文人,也都是浙东名士,文学成就也都很大,但他们的命运,却不尽相同。

刘基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个政治家,他为朱元璋提供了“先陈后张”,也就是先攻灭陈友谅,再讨伐张士诚的思路,助力朱元璋夺得了天下,而宋濂基本上没有献过什么奇谋牛策,他入职朱元璋集团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工作是负责辅佐太子朱标,主攻朱标的文化事业。

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纯粹的文人。

(明太祖朱元璋 形象)

人们都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虽然刘基在事业上对朱元璋的帮助很大,但朱元璋对刘基狷狂的性格并不喜爱,相比之下,他更喜欢成熟稳重,不掺和权力斗争的宋濂。

虽然宋濂名义上是太子朱标的老师,然而朱元璋在某种程度上也把宋濂这种顶级文人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我们知道,自小孤苦,痛失双亲,流浪乞讨度日的朱元璋,是没有什么文化的。

他虽然在皇觉寺当过几天和尚,但寺庙里不教读书写字,只教你背诵你根本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的佛经。

当了皇帝之后,为了精进自己的文化水平,朱元璋时常找来宋濂,询问做皇帝应该读些什么书。

宋濂这人也很实在,立刻给皇帝推荐了一部《大学衍义》。

《大学衍义》,这是南宋理学家真德秀的著作。

(真德秀 形象)

老实说,宋濂以为,皇帝也许就是随便这么一问,自己也就是随便这么一说,然而自己前脚推荐完,后脚朱元璋立刻叫人把《大学衍义》誊抄在宫殿两侧,让宋濂为其讲解书中奥秘,并且召集一众大臣前来旁听。

这是什么待遇?这是大明帝师待遇。

当然,除了在文化水平上备受推崇之外,宋濂还是个很有史才的人,不然他也就写不出后来的那二百一十卷《元史》了。

作者如此夸赞宋濂,难保有读者会认为作者本人和宋濂有亲戚,或者本人姓宋,抑或是夸大其词,吹嘘宋濂。

如果作者的话您不能相信的话, 那么您可以参考一下当时的另外一位大文人,也是宋濂的老同事刘基对他的评价。

刘基曾说“宋濂(文)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意思是说咱大明论写文章,论有文化,宋濂排第一,我不敢跟他比。

如此有文化的宋濂在南京皇宫里为朱元璋和朱标讲了十多年的学,最终功成身退,告老还乡。

宋濂辞官回乡,那是在洪武十年。

(辞官归乡)

如无意外,他将带着满身的荣誉,帝王的垂青和怜爱荣归故里,轻松且富足的度过自己的余生。

在家喝喝茶,写写诗,为自己的文人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有人说,隐退了,消停了,这好像不太圆满,真正的圆满应该是勇攀高峰,位极人臣,缔造出耀眼和绚烂的传奇。

大家都想要成就传奇,然而传奇不是烤冷面,说来一份就来一份,历史上的大部分人,都只不过是默默无闻的配角和小人物。

人生在世,其实是艰难的。

如果宋濂能平平稳稳的度过他这一生,那就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然而,他回乡不过三年,胡惟庸案一朝爆发,宋濂受到牵连,流放四川,最终病逝于蜀地。

褫夺官阶,收回荣誉,离开家乡,流放异土。

也许,就连宋濂自己,也不能预知他最后的人生,是这样的结局。

我们看了太多的网络小说,看了太多的电视剧,我们以为一个人成功登顶,功城名就,闪耀历史舞台,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

其实,不是这样的。

非但功成名就不容易,在封建帝制时代,能平安喜乐的度过一生的人,又有几个呢?

生来苦,老去苦,患病苦,死亡苦,爱恨情仇苦,抱怨憎恨苦,别离苦,得不到更苦。

人们所拥有的,绝大多数是平淡的,略微有些苦涩的人生,所以绝大多数人,都要在平凡的一生中,寻找到,生命的真谛。

0 阅读:10

帅帅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