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鲁河的大历史:20天的暴雨,6年的决堤,一个朝代的覆灭

飞春探微 2021-08-06 07:44:34

本文大纲:

【导言】

【1,贾鲁之言——性格经历】

【2,贾鲁之世——历史背景】

【3,贾鲁之动——治水机遇】

【4,贾鲁之治——惊心动魄】

【5,贾鲁之死——功臣绝路】

上一期文章,飞春读传就贾鲁河的前世今生,进行了初探。

其实,贾鲁治河,还有更大的历史背景。

那年月,一场罕见的暴雨淹没了人间,溢漫了黄河,催生了现在的贾鲁河;

那年月,贾鲁在惊心动魄的治水之后,点燃了朝政危机,一场倾覆元朝江山的农民大起义,迅即蔓延开来;

那年月,贾鲁治河泽被后世,却在功成名就之后,迅速走上黄泉不归路……

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这一切,难道都是上天安排好的?

甚至那场连续20天的暴雨,也都是上帝预先设置好的彩排,终成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吗?

今天,就让我们挖开贾鲁河,打开那段历史,把个中细节因果,看他个端详吧!

配图

一、贾鲁之言

官场自古有名言,朝里无人难做官。

纵然有才有学,有胆有识,有上帝一般的远见和绝对正确的方法,但如果宦场不遂,其也崛起无望。

历史告诉我们,如果遇不到对的人,就要遇到明智的自己。

否则,清醒而自损,难免续写悲剧。

历史上此类英才,不胜枚举。

其华灼灼,其死默默,哀也。

元朝汉官贾鲁,一生兴衰成败,也是如此啊。

贾鲁,720多年前,生于山西高平。时逢元朝大德年间。

其自幼熟读经书,谋略过人,十几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名列乡贡前茅。

学优入仕,自古汉人如此。蒙古人治下的大元朝,也是如此。

20多岁时,贾鲁就成为元朝的官吏一枚了。

宪史、行省掾、县尹、宣抚史幕僚、监察御史、御史台都、太医院都事、中书省校检官、工部郎中、行都水监……

这些看不懂的劳什子,你不必一个个去深究都是什么,反正都是元朝的官职。

且都是贾鲁做过的官。

从县太爷到水利部副部长,从监委到医院,从教课的老师到编写教材的教授,20年来,他一直都在跳槽。

确切地说,是在不断地升职。

人挪活树挪死,这贾鲁,是超级玛丽式的官场旅途。

经历复杂,阅历广泛,既有实践操作,又有理论专长,既当过地方长官,又干过工程技术人员。

这就是厚重贾鲁。

遗憾的是,他朝里无人,所以一直是在不咸不淡,不轻不重的地方当官。

20多年来,大多时候,也都是在别人的手下,当个副职,亲力亲为,干得不错,就是不能独揽大权。

当官者,谁没个一把手的野心?

此乃贾鲁隐痛。

贾鲁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好提建议。

爱学习,爱劳动,是个好孩子。

但如果爱思考,爱提建议,爱改变些什么,是不是好孩子,就要看教师素质、班级氛围了。

贾鲁好提建议,应该是很有心得的。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20多年来,他就换了10多个职位,且基本是步步高升。

比如,他在中书省当校检官时,就写了份万言书,向领导反应说,由于相关部门管理不善,导致国家粮仓损失很大。

其原因,就是由于富豪地主们大肆掠夺土地,让老百姓失地造成的。

所以,必须对这一块儿下大力气整治,明晰土地产权,打击非法强占土地。

领导一看,这小贾同志调查翔实,有见识,深为触动。

但结果,他被请走了,到监委当官了。

监察御史,是个专门监督地方的官职,可以理解成现在的检察院或监察委。

在这里不久,贾鲁又发现了问题。

他说,作为御史,应该有权力直接把奏章送到皇帝的办公桌上,而不是由朝中的大臣先过目,认为可行才上奏。

这建议,估计也触动了一些人的私心。

不久,他又被请走了,去工业部当了副部长了。

在工部呢,他又提出了19条改革建议,我勒个去,他这明显是吃着谏言的红利了。

废话少说,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个谏言哥的未来。

二、贾鲁之世

1344年,中原一带下了一场罕见的暴雨。

此雨不光是大,关键是时间长,20天未断!

下得黄河决堤,元史载,“平地水二丈”深。

黄河那个时候也不顺畅,国家经过宋金辽元战乱,疲弱不堪,黄河没事没人想着去治理,有事也无力去治理。

所以,随它去,任它流,基本是淤泥与黄水俱下,湖泊与平原相依。

水泊梁山,本是一望无际的大湖泊,到元朝时,由于黄河不断决堤,淤沙填充,湖面日益缩小。

不少原来的低洼湖泊之地,成了农家耕地。

配图

有人可能会怀疑,黄河决堤,哪会那么大威力?

不要怀疑,须知,黄河一年带来16亿吨沙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如是啊。

正是因为黄河沙泥多,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它不断淤积,不断决口。

也不断转移着它流向大海的路线。

当然,也不断为历朝历代管理者抓狂。

基本上,人与河斗的历史,一直在重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休无止。

贾鲁建言兴味正浓时,他的人生重大机遇来了,那就那场20天未绝的大雨,元朝至正四年夏。

《元史》载,此次大雨,致使黄河先后在白茅堤、金堤决口。

白茅堤和金堤,即现在的山东曹县白茅村,和河南兰考县的东北一带。

黄河水沿着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等地,向东泛滥,导致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交界处一带,泽国千里。

庄稼没了,死人多了,大批流民背井离乡,弃儿鬻女,剥树食皮,死尸遍野……

天灾犹可恕,人祸不可活。

在黄河决口后,元朝政府一直没有治理。任凭黄河水一直淹了老百姓五六年,眼睁睁地看着老百姓一年年地饿死。

民国配图

元朝为啥不堵黄河口?

一,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蒙古对人分四类,汉人、南人排最后。他不重视南方老百姓的死活。

二、元朝建都在北京,经济命脉在南北大运河。

国家的粮运和盐场,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只要大水不危及大运河和盐场,就不算啥大事。

三、治理黄河太费钱,非一日之功。

况且,黄河也不是他蒙古人戳开的窟窿,历朝历代都有,天灾水祸随他去,帝王只管拥大都。

1344年是至正四年,元朝末年。

元朝从铁木真的雄起,到现在已138年,气数将尽,内部已腐朽不堪。

而天将降大雨于斯人,致黄河决口,成了烧掉这个乱摊子的导火索。

而点燃这根导火索的人,恰恰就是爱思考、善谏言、敢作为的贾鲁先生。

三、贾鲁之动

1348年,至正八年。

4年前决口的水还没有打住,这年,黄河又决口了,地点在济阴(今菏泽境内)。

元顺帝心烦,命52岁的贾鲁为行都水监,去考察灾情。看看他能提出什么好的建议吧。

行都水监,可理解为国家水利部门外派机构的负责人。

贾鲁一听要调自己为行都水监,甚喜。这是皇帝对自己目光如炬的信任啊,所以考察和谏言更卖力了。

他上任后,沿着黄河往返数千里,察水势灾情,测量地势,绘制地图,摸清了河患的关键所在。

返回后,他向皇帝提出了两种治河方案。

一种是,在黄河北岸高筑大堤,避免河水北溢,破坏京杭大运河。

二是,疏塞并举,彻底治理、疏通好黄河,使它重回故道,不再泛滥沿岸百姓。

前者是省工省时,后者是功莫大焉;

前者治标,后者治本。

但郁闷的是,皇帝最后没拍板。

为啥?

没有支持他的人呗。

贾鲁的一腔热血,就这样又凉凉了。

不久,贾鲁又被调任右司郎中,这是一个记录皇帝言行的官。

在这个位置上,他继续勤勉地提建议,提出了改革时政的“二十一事”。

未得皇帝激赏,他被任都漕运使,管粮食水运,交通部门。

在这里,他又提出“漕运二十事”……

小贾变老贾,真是谏言上瘾了。

其实,贾鲁所思所行,所践所言,并非不符时宜,更非凌空蹈虚,沽名钓誉。

其谏言一直未得推行,最大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不和。

在元朝,治理黄河这么大的事情,想要通过朝议,不是一个小小的行都水监就能建议决定的。

至少,需要皇帝信任的丞相和诸位大臣一致认可,并有迫不及待的形势催逼,才可实施。

但此时,贾鲁治河的这两个条件,一个没有。

所以,有时候吧,这人生,你准备得很充分,但上帝只给你彩排,就是不给你直播。

啥办法?

等。

1349年,至正九年,贾鲁的条件终于成熟了。

这年7月,一向支持贾鲁的朝廷重臣,脱脱帖木儿,当上了右丞相。

右丞相,在元朝,也相当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派老大了。

脱脱想做出一番事业,改革弊政,当下治理河患是当务之急。

于是,贾鲁的建议被他提了出来。

另外,从1344年以来,多年未堵的河患,使灾情不断扩大,民不聊生,着实让民间危机四伏。

更要命的是,6年的决口,使黄河水开始向北边大幅蔓延起来。

肆意的黄河水,冲击了附近的盐场,甚至漫过了京杭大运河。

眼看,漕运和盐场这两大国家命脉就要完蛋了,朝臣们这下急了。

老百姓死个人不要紧,个别地方出个反贼、闹点动乱,总体来说也是正常,但如果危及大都的安全,是必须要治的。

这就是元朝末年的政治。

朝臣们围绕治与不治、如何治,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最后,脱脱丞相力排非议,推行了贾鲁的建议。

信任脱脱的皇帝,最后也拍板,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开始治河了。

这一年,是1351年农历4月,至正十一年春。

四、贾鲁之治

他指挥民夫15万、驻军2万,在今河南兰考一带,开工了。

他的工程分3个阶段:疏通故河,修筑大堤,堵塞决口。

其中,最难、最惊险、最费力的,是最后一关:堵塞决口,把黄河勒回故道。

贾鲁治河,一共用时190天,这最后一关施工时,正值秋涨汛期,河水正猛。

想要把这条黄龙勒回修好的故道,谈何容易。

不知各位有无这样的经验:在水中行走或作业时,会感到人和物的重力,会瞬间消减,站都站不稳,如何阻水呢?

史载,贾鲁治水,有3大绝招:叠埽(sào)、“水帘桅”和沉船。

什么是埽呢?

就是用玉米、高粱一类的秫秸秆,或柳条枝等长而韧的梢枝,夹杂草植,粗略地织成一张大席状。

然后,中间裹些石块等重物,像烙馍卷菜一样卷起来捆紧,形成一个埽。

几个或十几个、几十个埽一组,一点点从堤坝边缘沉入决口底部,伸入中央,与土和大堤互相作用,把决口给慢慢堵上。

这种做法,在古人治理大小决口时,是屡试不爽。

8月底,贾鲁开始下埽封口。

但他失败了。

原因只有一个:水势太凶。

《至正河防记》载,“近故河口,水刷岸行,洄旋湍激,难以下埽”。

贾鲁所下的埽台,不但挡不住黄河决口,还有被越来越急的水冲走的危险。

贾鲁见状,不由一身冷汗。

下埽配图

不过,他很快镇静下来,想了另一个办法:船堤障水。

就是把船当成大堤,沉船入水底,一点点阻水。

9月7日,贾鲁令人在决口处逆流排27艘大船,前后用大桅或长桩相连。

然后用大麻绳一个个将它们捆绑起来,用竹棍搅紧上劲,上下左右,牢牢地把这些船箍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堤。

然后,用铁锚+铁锤+粗索,“七八百尺”长,系于两岸。

船的腹部,铺上草,装满石子,用木板合起来,钉死。上面再铺几层埽,用大绳揽起来。

船头部,用几个横木夹住竹编笆、中间夹草石固定,向下垂入水中,名曰“水帘桅”。

一切就绪后,开始沉船了。

他们选水性好的工人,持大斧利凿,立于船首尾,岸上以槌鼓为号,大家一起用力凿船。

须臾之间,大船全部凿透、进水、沉入河底。

黄河水瞬间受阻,溢入故道。

贾鲁趁机急忙派人多多下大埽,填塞缝隙,渐渐有了效果。

然而,在决口合拢之际,突然发生危险了。

在两岸合拢只有几十米距离时,汹涌的黄河,水势越来越大,大得甚至能撼动埽基,大有冲裂群埽、功亏一篑的势头。

岸上众人观之,大哗,色变,“众议沸腾,以为难合”。

惊险时刻,贾鲁“不动神色,机解捷出”,命10万余人加速扎帮、运埽、叠埽、填埽,奋力与黄河作最后一搏。

在惊心动魄的斗争中,贾鲁锲而不舍,终于在11月11日,成功合拢了决口,“决河绝流,故道复通”。

治河配图

这场战役,贾鲁耗费巨大,史载——

光大木桩,就用了27000根;

榆树柳树杂梢,666000根;

秫秸蒲苇杂草,7335000余束;

竹竿,625000根;

碎石头,2000船;

绳索,57000根;

沉入河底的大船,120艘;

其他配件,更是不计其数。

用去的中统钞票,1845636锭。

如此规模,在我国古代治河史上也不多见。

可以说,在贾鲁的指挥下,十几万人完成了一次改造大自然的奇迹,功莫大焉!

请记住这个时间,1351年(至正十一年)农历11月11日。

五、贾鲁之死

贾鲁治河的成功,让皇帝大悦,破格提拔他为中书左丞,正二品,直接辅佐脱脱丞相。

其所浚的那段黄河,就叫贾鲁河了。

(后来,明朝再浚,沿其思路南开新河,引黄河入淮河,是谓新的贾鲁河。上一篇文章中,飞春读传有专述)

然而,让贾鲁始料不及的是,朝廷中另一股势力,正在对他进行反扑。

这股势力,就是反对他治河的那帮人。

其代表,就是工部尚书成遵,与大司农秃鲁。

他们反对花费如此之大的国家钱财,动用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在国家财政疲弱不堪的情况下,去做一件这么兴师动众的事。

其本质,这帮人是不想看到贾鲁,和支持贾鲁的丞相脱脱,在治理黄河这件泽被后世的大事上,取得成功。

贾鲁治河能得以实施,就是因为脱脱新官上任要烧三把火,要励精图治。

成遵和秃鲁,为何与脱脱为敌,其原因复杂,有公有私,有价值观原因,也有历史宿怨。

可能还与蒙古人重用汉官的争论有关。

这些不去理它,我们要知道的一个事情就是,在贾鲁拼了命的治河时,有人在背后开始给他垫砖了。

什么砖呢?

成遵当初反对贾鲁治河时,提到的一个原因就是:征用大量的农夫,会导致民怨。

现在,不知道是有人做活怂恿,还是成遵一语成谶,在贾鲁挖土筑堤时,果然出事了。

先是在黄河南北地区,传出一个童谣,曰: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然后,民工们在挖土时,在兰考黄陵冈地方,果然就挖出来了一个只有一只眼睛的石人。

于是,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就四处传开了。

其实,历史告诉我们,这无非是有人在带节奏。

任何时期的农民起义,都有这个先例。

必须放一彩蛋,用神秘的迷信力量,激发大家的信心。

同时,我们必须得承认,成遵说得也不无道理。

元朝对农民征收的赋税徭役,本身就重。

连年水灾,更是雪上加霜,现在又要为大修黄河摊派物资,老百姓没法过了。他们很快组织起来,准备造反了。

元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这其中最大的,就是江淮间的红巾军。

元朝的掘墓人朱元璋小哥哥,就在这里面。

1351年治黄河时开始造反,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这十几年的元末农民起义,正是始于贾鲁治河。

如此看来,贾鲁治好了一条大河,却挖开了另一条汹涌的大河。

最后,说下贾鲁的死。

1351年底,贾鲁治好了黄河。

翌年,贾鲁就和脱脱一起去处理善后——亲自带兵到徐州镇压农民起义。

9月,脱脱和贾鲁平定徐州的反军之后,脱脱班师回朝,命贾鲁去追击余党。

贾鲁不余遗力,心想,自己为国家修好了大河,但副作用也着实让人始料不及。

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快消灭反贼,不能授人以柄。

1353年5月,他亲自带兵攻打濠州(安徽凤阳),一线督战七天七夜,誓夺城池。

一天,在他上马指挥进兵时,突然感到一阵头晕,从马上跌落。

左右急忙把他扶起,他却令兵马不要散去,继续进兵,还说自己很快就会好的。

因急于攻城,他拒绝服药,不料,心急加病急,在这场追剿起义军的战斗中,他不幸死在了战场。

终年,57岁。

他死后第二年,脱脱丞相,也在朝廷的内部斗争中,败下阵来,被流放到云南,不久就被人用酒毒死了。

国家战乱之下,黄河又无人疏浚,十几年后,再次决堤。贾鲁之功,随滔滔黄水,卷入历史东流去。

贾鲁治水,功也,罪也?

多年后,在山西高平贾鲁老家的故居,有人在墙上写了一首诗,读来还算客观:

“贾鲁修黄河,恩多怨也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全文完)

25 阅读:18498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22

用户12xxx22

14
2021-08-07 08:11

好文章,求推广。

云鹰永翔

云鹰永翔

12
2021-08-07 10:20

这是东方,上帝管不到

红叶 回复 08-07 11:12
是外国剽窃了国内的名

崔鹏 回复 08-31 21:27
你要是看了柳毅传就知道原先老天爷就是上帝,只是后来西学东渐翻译的时候把god对应为上帝

墨迹大爷

墨迹大爷

5
2021-08-20 13:32

我就在贾鲁河边上住,没想到这河还有历史!

刚萨

刚萨

4
2021-08-09 12:21

不支持那个时候如此治理黄河

山野粗人

山野粗人

3
2021-08-07 10:11

应该叫做黑历史

用户17xxx39

用户17xxx39

2
2021-08-22 19:41

寻秦记项少龙沿着贾鲁河逃亡,谁在胡扯

飞春探微

飞春探微

大千世界,微微探幽,携诚而至,不亦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