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相当于如今什么学历?说出来可别不信,别被电视剧误导了

崔崔不是催 2025-01-14 09:31:32
前言

每谈及秀才,众人脑海里往往就会浮现出穷困潦倒的模样。文学作品的影响下,秀才在我们眼前展现出的皆是穷酸形象,于是便有了“穷酸秀才”这般说法。

但实际上秀才并非如此,莫被影视作品所误导。在封建王朝,一旦考中秀才,那便是高级知识分子了。那么,若将秀才放到当今社会,会相当于何种学历?

一、特权阶级

《武林外传》往昔可是红透了大江南北,剧里“秀才”的生活状况也着实被大众所知晓。秀才嘛,虽是个接受过教育之人,却只能在客栈里当个账房先生,那一个月挣的工钱,少得就像寒冬里的星星,仅有两钱银子,这怎么够他花销?

为何人们拼尽全力都想考取秀才?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的一生满是悲情,穷其一生都朝着那个目标奋斗。其实,孔乙己的这种状态在封建王朝是极为常见的,而《武林外传》里对秀才的描写有失公允。

封建王朝里,阶级不平等是极为严重的问题,这也是封建王朝被推翻的一个因素。封建社会存在诸多特权阶层,秀才处于这一体系中最低层级。如此看来,在封建王朝,若想改变人生与命运,最为便捷的途径便是参加科举考试成为秀才,就像在暗夜中寻找曙光,科举成为底层民众打破阶层壁垒的一道希望之门。

这亦是寒门子弟跻身上层阶级最便捷的途径,未曾遭受压制之人无从知晓其中的艰难困苦,唯有经历过那种生活方能体会。故而许多人穷其一生都渴望考取功名,踏入官场,进而升官发财。而且即便他们无法成为高官、京官,其人生也会与以往大相径庭。

一旦考中秀才,便能享有诸多特权,这些特权与每个人都紧密相连。首要的便是赋税的免除,赋税于百姓而言,犹如一座沉重的大山。百姓一年的收入能有几何?收获的粮食又能有多少?即便如此,还得向朝廷上缴一部分。

然而,一旦考中秀才,便无需再缴纳那笔数额不菲的钱粮了,这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可不是个小数目。仅这一项好处,就足以让许多人趋之若鹜了,况且还有其他诸多益处。秀才的生活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

百姓逢着大官,往往是要下跪的。然而,一旦考中秀才,便无需下跪,此亦为对秀才身份的一种认同。大家都晓得,在地方上知县便是最大的官儿了,地方诸事皆归其管辖,可他们对秀才却无此等权力。

秀才即便犯了错,依照其身份,旁人也没资格随意惩处。秀才犯事,只要不是谋逆重罪,大多都会从轻发落,朝廷亦不会深究。虽说入朝为官者大多需为举人,但总有人才匮乏之时,这种情况下,秀才也可入朝为官。

二、今天学历

在封建王朝时期,秀才在社会层级里妥妥处于中上层。地位不凡,这就意味着并非人人皆可成为秀才。此处就不得不提及科举制了,它可是选拔官员较为公平的一种方式,只是相对公平,也并非毫无弊端。

封建王朝里,科举考试可不容易。并非学过四书五经就能应考,其涵盖范围极为广泛,虽不至于无所不知,像上通天文、下晓地理那般,但实际上也相差无几了。就拿离我们最近的清朝来说吧,清朝的科举考试,应试者达数十万人之众,然而最终能够考中的,也就大约两万人罢了。

竞争之激烈,不亚于今之高考。然科举与高考不同,其间易有猫腻,腐败现象难以杜绝。诚如前文所述,即便如此,科举仍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若把科举置于当下,那便相当于如今的高考了,科举考中秀才,就如同如今取得本科学历。实际上,仔细探究便会发现,科举与高考确有相似之处,二者皆需历经十数年的苦读方能崭露头角。

可若细究起来,科举相较于如今的高考恐怕要更为精深。需精通四书五经以及相关历史典故,单从学识的深浅程度而论,秀才大致等同于如今的研究生水平。

研究生更侧重于学术研究,且研究程度颇深。较为确切地讲,秀才若与现代学历作类比,可达到研究生的层级。此外,其与现今高考存在差异之处,那便是录取率。科举考试因难度颇大,故而录取人数较少。

数十万人参与考试,最终得以录取的仅有两万人。这放在如今,其难度堪比考入重点本科,是超过一般本科的。诚然,正因为这考试难度极大,其含金量才更高。除了之前提及的若干好处之外,还有一点,那便是能够光宗耀祖,让家族门楣生辉,如同高悬的明灯照亮家族的荣耀之路。

封建王朝时期,一人考中秀才,全家乃至整个家族皆能受益。这秀才的身份,宛如一道荣耀的光环,笼罩着家族。别的且不提,单说娶妻之事,那可是容易了许多。只要听闻谁考中了秀才,次日媒婆便会登门说亲。

三、物以稀为贵

秀才考中之后,若无意继续科考,便可凭借秀才的身份开办私塾,教授学生读书认字。普通百姓对秀才往往满怀敬意,许多孩子成长时,都以秀才为榜样。把孩子送去书院求学,就是盼着孩子能考中秀才。

百姓皆敬重秀才,可民间为何仍有“穷秀才”的说法?以他们的学识而论,本应出类拔萃的。但无论何时,皆是物以稀为贵,随着考取秀才之人渐多,中秀才者也日益增多。

此刻,秀才已不再是什么稀罕之人了。人嘛,总是向往高处,正如水往低处流淌一般,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进取之心。这些秀才一旦考中,便也想谋求其他的发展途径,他们要么前往发达的城市寻求发展,要么直接奔赴京城。如此一来,京城和大城市渐渐就出现秀才云集的景象,如同水流汇聚一般。

哪怕是地处偏远的小县城,秀才依然有着颇高的地位。只是县城太过僻远,在古代交通不便之时,他们的见解也很难为人所知晓。京城可就不同了,京城作为全国最为发达之地,经济与文化仿若繁花盛绽,繁荣至极。

京城学子文人众多,一个秀才身处其间极易被埋没,于是便会让世人形成一种固有观念。有人会问,这些人为何不返乡?小县城的收入或许连养家都成问题。也有人疑惑,他们为何不做点别的营生?

封建王朝有“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商人地位最为低下。且文人多有傲骨,怎会做这种事?就算他们甘愿放下心中那份骄傲,可他们读了几十年书,根本就缺乏从商的资本与能力。

还有一个法子——接着考,这也是多数人的选择。毕竟秀才不过是最底层的功名,许多秀才都会去参加秋闱,一旦考中就可成为举人了。然而考中秀才已然这般艰难,举人就更不必说了,若把秀才比作重点本科,那举人就如同顶尖的那几所院校。

诸位且瞧瞧明清两朝考中举人的几率便可知晓了。后世学者统计得出,举人的录取率大约为百分之一,这简直就如同千军万马竞相争渡那唯一的独木桥一般。

结语

古人得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样的结论也并非毫无缘由。在古代王朝里,读书人于地位和待遇两方面而言,都堪称佼佼者。哪怕只是区区一个秀才,并非进士举人之类,也有实现逆袭的可能。由此可见,古代阶级差异的不平等状况是多么显著。

0 阅读:9
崔崔不是催

崔崔不是催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