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农村人口普遍呈外流趋势,但不同地方的外流规模和方向不尽相同。因为工作原因,笔者经常下乡转悠,最近就以自己所在的中部某县为例,选了一个村做了一次实地走访调查。
先来说下这个村的基本情况。村里有户籍420户左右、1600多人,分为8个村民小组,距离乡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左右、县城25公里左右。乡镇交通比较便利,国道穿乡镇而过,附近有较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了不少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
笔者随机走访了该村的2个村民小组约30户农户,并在其他2个村民小组中各随机访问了10户左右的农户,通过了解他们的家庭人口情况,来了解现在的农村人口都去了哪。
情况一:“一半、一半”调查得知,常年生活在村里的人口,约占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这部分人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靠种地谋生,还有部分是留守儿童以及在外面读书的学生。另外还有20%左右的人口是在村外工作,但回返回村子里居住,附近很多厂子每天都会接送上下班。这两部分相加,约占户籍人口的50%。
也就是说,该村的一半户籍人口,常年流失在村外。其中,三分之一在省外(主要在广东),三分之一在县城。
有村民说,“村里没钱赚,大家都到外面打工,有些人打着、打着就把家里人都带走了,现在农村里的房子都比人要多了。”笔者看到有一个自然村比较夸张,一排房子(共6栋)全部锁着门,主人全部都是举家迁移到外地去了。
而且,现在很多人都是常住在城里,甚至是在外市、外省工作,但回农村造房却很积极。这个“根”不愿丟,但回“根”生活,却又不显示。这其实是很矛盾的一个事情。
(农村里大量的房子空置)
情况二:青年人基本流失殆尽农村里留不住年轻人,这个我早就知道了。但是没想到,这次调查发现,17-35岁非求学的青年人里,超过一半都去了县外。可以说,不是农村留不住他们,而是整个县域环境留不住他们。有一个村民小组,这两年来毕业了3个大学生,全部没回县里,一个到省会城市工作,另外两个都去了广东。
其中一个大学生的父亲说,希望儿子回来县里上班,让考公务员或者考老师,但儿子不愿意。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县里工资不高,没吸引力,另一方面或许与县里婚恋难也有关系,现在的县城里,非体制内的年轻人,并不好找对象。
(农村里常见的宗祠)
情况三:农村老人养老难在村里生活的,30%以上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很多还都是独居的老年人,子女常年在外地。有老人对笔者说,自己住的比较偏,边上的邻居都是白天出去上班,晚上回家睡觉而已,平时也没什么沟通。如果自己半夜起来上厕所摔倒、走了,臭起来都不一定会有人发现。
这就是现在农村养老现状,不仅老年人口多、老龄化程度高,又住得分散,和城市里的老人不一样,农村老人的文化水平更差,很多连手机都不会用,孤独、无助困扰着他们。
我的思考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有人口才能兴旺。但人口也应合理分布,过于分散或者过于集中,都是不合适的。
第一,要顺应农村人口流动趋势。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分散趋向集中,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政府应顺应这个潮流,因地制宜推出些搬迁项目,比如原来很多地方都搞了“下山脱贫”,让过于偏僻的、分散的农村居民,搬迁到中心镇或县城边上。适当增加一些适合进城农村人口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或者在有条件的乡镇上,建设一批新农村小区,让农村人口在县域内实现更高水平的集中化居住。
第二,绝大多数农民还是安土重迁的,外流只是为了就业,所以要强化本地龙头企业吸纳农民实现就近就业,满足农民追求“离家近、收入稳”的就业需求。同时,要加大事业单位、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招聘力度,适当增加户籍限制,注重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青年人口返乡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涵养人力资源。
第三,要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体的帮扶,尤其是要重视起农村养老问题。鼓励村干部、村里的年轻人结对帮扶一些留守老人,对一些“老人户”进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