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法华寺(二):宝殿宏威佛光盛绽华堂

牛爷大走四方 2025-01-14 16:18:53

(续接上文《灵殿瑞坊古韵佛香圣境》)

第三进院落的正中是毗卢殿(又称大雄宝殿),这座大殿是法华寺的核心建筑,其建筑规模宏大,飞檐斗拱的设计精妙绝伦。始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依旧址重修,面阔九间,单檐庑殿顶,单体建筑面积达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

大雄宝殿殿门两侧悬挂着“平等观诸法其心无所杂,慈光照十方,为从作归依”的对联,门楣上悬挂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所书的“大雄宝殿”牌匾。

大雄宝殿内的顶部中心位置为藻井设计,,整体呈向上隆起的穹窿状,由多层斗拱、枋木等构件层层叠加、收缩而成,形成一种深邃而壮观的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藻井采用了高浮雕、浅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雕刻的图案丰富多样,有栩栩如生的龙纹,龙身蜿蜒盘旋,张牙舞爪,气势磅礴;还有姿态优美的飞天,她们衣袂飘飘,手持乐器或鲜花,仿佛在天空中翩翩起舞,为整个藻井增添了灵动之美;此外,还有各种花卉、如意、云纹等传统吉祥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福寿安康等。

殿内供奉着毗卢遮那佛,其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象征着法身佛,是佛教教义中“三身佛”之一,代表着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真理。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三身佛:即中尊毗卢遮那佛、左尊卢舍那佛、右尊释迦牟尼佛。佛像庄严而坐,面容慈眉善目,温婉典雅,背光采用悬塑并绘有石绿、深蓝等颜色,使得立体感很强,烘托出佛的庄严,肃穆之感。

大雄宝殿殿内东西两侧山墙绘有水陆壁画,又称人神行进图,人物众多、形态各异,内容包括儒、释、道各色人等。殿内壁画均为按永安禅寺壁画复刻的。

以火焰为背景,由红色和黄色的火焰纹间隔,分三层绘天、地、人三界477尊。上层彩绘天界四方天王和日、月、金、木、水、火、土诸星君像;中层是天干、地支、二十八宿及北斗诸星君像;下层是人间帝王后妃、文武百官、黎明百姓、僧尼道姑以及贤儒烈女、孝子顺孙等人像。

下排自左至右为往古儒流贤士众、往古孝子顺孙众、往古贤夫烈女众、往古九流百家众;中排自左至右为年月日时四值使者、大威德菩萨、阿修罗众和大罗刹众(详细说明可参看2024-06-20/30的山西浑源永安寺之头文)。

往古优婆夷众是古代的女性居士群体,如永安寺水陆法会壁画中所描绘的,她们身着朴素服装,手持佛珠或其他法器,展现出对佛法的敬仰与追求,反映当时女性积极参与宗教信仰以及佛教对女性修行者的重视。

往古道士众则是古代的道士群体,同样在永安寺水陆法会壁画中有体现,他们身着飘逸道袍,有的手持拂尘,似有仙风缭绕,有的紧握宝剑,威严而具守护之态,还有的身伴葫芦,蕴含无尽玄机,其神态超凡脱俗或淡然平和,展现出修行后的从容。

往古孝子顺孙众,他们秉持着对长辈的敬爱与孝顺,无论身处何境,皆以孝行彰显人性至善,侍奉双亲尽心尽力,传承家族孝道文化,其事迹成为世代楷模,激励后人弘扬孝悌之义。

往古贤夫烈女众,贤夫们心怀担当,持家有道,以品德和智慧为家庭撑起一片天;烈女们则坚守贞节、勇敢坚毅,或在困境中守志不渝,或在大义面前展现非凡勇气,她们与贤夫一同构建起往古社会家庭伦理的典范形象,为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与传承贡献了独特力量,其故事在岁月长河中流传,影响深远。

年月日时四值使者是道教神话体系中的神祇。年值、月值、日值、时值使者分别负责一年、一月、一日、一时(两个小时)的事务记录和巡查等事务,类似值班神仙,被认为可以记录人间善恶,人们在举行道教仪式等场合有时会向他们祈愿、礼拜,期望能得到庇佑或者让他们在神明那里多美言几句,其体现了道教的神谱等级秩序以及对时间秩序和人间善恶监督的观念。

大威德菩萨是佛教菩萨之一。在密宗里地位显著,其形象通常呈现忿怒相,有多面多臂,象征着降伏恶魔的力量。此菩萨能凭借无边的法力威摄群魔,具有息灾、驱魔等诸多功德,其法门能帮助修行者克服种种业障与魔难,引导众生走向觉悟解脱之路。

阿修罗众是佛教六道众生之一。他们身形高大、力量强大,有一定的神通。阿修罗众有嗔恨心重、好斗的特点,常常和忉利天的天人争斗,欲争夺天界的资源和控制权,处于嫉妒、瞋怒的情绪中,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福报,比如寿命比较长、享受一定的荣华。他们在佛教观念里,代表着一种被贪、嗔、痴三毒侵害的生命状态。

在佛教文化等领域,大罗刹众是一种恶鬼群体。罗刹男丑女美,大罗刹众很是凶恶、好斗,力量强大,有的还会飞行,常给人带来恐惧,他们以人肉为食,是比较典型的代表着暴力和邪恶的群体形象,其形象也用于体现佛法降伏邪恶力量的意义。

以五色祥云为背景,上层彩绘五岳圣帝、四海龙王及五湖、风、雨、雷、电诸神像;中层是十殿阎君及阴曹地府诸官像;下层是十八层地狱及人间各种因天灾人祸而惨死的众鬼神(详细说明可参看2024-06-20/30的山西浑源永安寺之头文)。

下排自左至右为孤独地狱、近边地狱、八热地狱、八寒地狱。中排自左至右为护国护民城隍庙社土地神祇众、吊客丧门大耗小耗宅龙神众、阴官奏书归忌九伏兵力士众、金神飞廉豹尾上朔日畜神众(详细说明可参看2024-06-20/30的山西浑源永安寺之头文)。

饥荒饿殍病疾缠绵诸鬼神。在一些传统宗教或民间信仰的观念里,饥荒时期饿殍遍野,病疾肆虐,会有诸多与苦难、死亡相关的鬼神形象被认为与之关联。这些鬼神往往象征着灾难与不幸的一面,它们可能被视作是饥荒和疫病所带来的恐惧与绝望的一种超自然投射,游荡于世间,见证着生命在极端困苦中的挣扎与消逝,反映出人们对艰难时世中那些无法掌控的厄运的想象与敬畏,不同的文化和传说赋予了它们各异的形象、特性与故事背景,以警示世人或解释世间的苦难无常。

护国护民城隍庙社土地神衹众,在民间信仰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者,能监察善恶、护佑一城安宁,保国安民,祛灾除祸,掌管着生死祸福与城池的运势走向。而土地神祇则遍布乡野村落,贴近百姓生活,庇佑一方土地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守护着当地民众的平安顺遂,是人们心中乡土安宁、生活祥和的精神寄托与信仰象征,它们承载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对家园的守护愿景,在岁月的长河中深植于大众的信仰情怀里。

吊客丧门大耗小耗宅龙神众。在命理学和民间神煞观念中,“吊客”“丧门”是主凶丧之事的神煞,往往被认为出现就可能带来丧事相关不利情况;“大耗”“小耗”主要和损耗钱财有关,预示着财物方面的消耗;“宅龙神众”通常是和住宅的运势有关,被看作守护住宅安宁、风水等诸多方面的神众。

阴官奏书归忌九伏兵力士众是山西永安寺壁画中水陆法会场景里的一组神祇形象.“阴官”指幽冥世界中掌管事务的官员;“奏书”为岁之贵神;“归忌”是丛辰名,其日忌远行归家等;“九伏兵”“力士” 则是与武力、守护相关的神众,它们代表着不同的自然力量和社会职能,是民间信仰中用以祈求保护和祈福的神祇。

金神飞廉豹尾上朔日畜神众是山西永安寺壁画中的一组神祇形象. 其中金神被视为吉祥美好象征;飞廉是风神;豹尾有辟邪驱灾之能;上朔日指农历初一,具特殊宗教意义;畜神众与畜牧业或动物相关,这组神祇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秩序的理解,以及对吉祥、丰收和安全的期盼。

八寒地狱是佛教概念中的八种寒冷地狱。从頞部陀地狱身体生疱,到尼剌部陀地狱疱破,再到后面的地狱中罪人因寒冷而牙齿打颤发出各种声音,以及身体冻得如青莲花色、红莲花色等,最严重的摩诃钵特摩地狱是最寒冷的,会使罪人身体严重冻伤变色,主要用于劝人向善,目前没有科学依据来证实其存在。

八热地狱是佛教中的概念,是地狱的一种分类。这里环境酷热难耐,有等活地狱,其中的众生相互残杀,死而复生,不断受苦;黑绳地狱,以黑绳划众生身体后斩锯;众合地狱,众多苦具合起来折磨罪人;叫唤地狱,受苦时发出惨烈呼叫;大叫唤地狱,受苦的呼喊声更大;焦热地狱,炽热程度更高;大焦热地狱,酷热更甚;阿鼻地狱为最底层、最痛苦的地狱,罪人在此永受煎熬,这些地狱的描述主要是用来警示人们莫作恶。

近边地狱是佛教中的概念。它是围绕着根本地狱的副地狱,位于八热地狱的周边。罪人在根本地狱受完主要刑罚后,会被驱赶到近边地狱继续受苦。这里有不同的受苦场景,比如有布满剑叶的树林,罪人在其中会被剑叶划伤;还有布满滚烫灰水的沼泽等,各种残酷的环境用来惩罚那些造作恶业的人,这也是佛教用来警戒人们不要作恶的内容体现。

孤独地狱是佛教中的概念。它不像八寒地狱、八热地狱等有固定的场所和群体。孤独地狱的众生会因各自的恶业,被困在如石头、树木、门栓等各种不同的物体中受苦,这些地方就成了他们的地狱,而且每个众生所受的苦各不相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体现个体独自受苦状态的地狱形式。

《明王演法图》,明王皆作忿怒相,竖发,怒目獠牙,头顶侧圆光内绘其本尊像,名为《明王演法》。《明王演法》是以十大明王为主题,十尊三头八臂的十大明王是四佛六菩萨的愤怒化身,像高三米有余,怒目圆睁,乘神兽、执法器、护持禅法,庄严肃穆,是明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大雄宝殿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面阔三间的垛殿。垛殿是指在古建筑中,位于主殿两侧、较为短小且相对独立的附属殿堂,也称为耳殿。

(未完待续·宝塔经楼禅心慧语幽境)

2024-04-13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0 阅读:23
牛爷大走四方

牛爷大走四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