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毛主席,天安门城楼还挂过11个人的画像,其中一人仅挂了1天

墨寒雪 2025-02-07 10:41:40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天安门,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见证了共和国的辉煌历程。

翻开历史的画卷,天安门上曾经挂过12位伟人的画像,他们都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到目前为止,天安门一共挂过12个人的画像,其中毛主席的画像挂的时间最久,但还有一个外国人,他的画像曾在天安门挂了一天。

那么,这个人是谁?这12位都有着怎样传奇的故事?

【画像中的兴衰史】

提到天安门城楼上的画像,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袁世凯,这个在清末名噪一时的大人物,曾是挂在天安门上的第一人。

1911年,武昌起义的枪声惊醒了沉睡的中华大地,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慈禧太后不得不请出了号称“清流”的袁世凯,让他出山领兵,镇压革命。

袁世凯得此重任,立刻兴师北上,然而当他的军队刚刚抵达北京城下时,革命的浪潮已经席卷了半个中国。

清廷的统治土崩瓦解,已成定局,嗅到政治气味的袁世凯,决定放弃大清,转而支持共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而袁世凯,也凭借手中的兵权,顺利当上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就任总统后,袁世凯的第一个举动,就是督促专人绘制了一幅自己的巨幅画像,并在天安门城楼之上悬挂。

这一天,《申报》等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刊登了袁世凯画像高悬天安门的消息,有人欢呼雀跃,认为共和已经成功。

也有人心存疑虑,担心这位曾经的清朝重臣,会否变成一个新的专制统治者,事实证明,怀疑者是正确的,袁世凯的政治野心,远远不止于做一个共和时期的总统。

1915年12月,他宣布废除共和,改国号为“中华帝国”,自己则称帝为“洪宪皇帝”,消息传出,举国哗然,各地议会纷纷通电斥责,誓死反对。

面对汹涌的民意,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重新“恢复共和”,不到三个月后,这位黄袍加身的皇帝便郁郁而终,但他的画像,却还在天安门上空荡荡地挂着,一直到1928年才被撤下。

袁世凯的画像,成为了天安门上第一个挂像,也是第一个不光彩的挂像,一个自命“开启共和”的人,最终却走向了专制的歧途。

袁世凯画像的挂与撤,预示了一个时代的兴衰,那么,在袁世凯之后,天安门上还有哪些风云人物的面容?他们又演绎了一段怎样的传奇?

【缔造新中国的领袖群像】

1925年,在北伐途中不幸逝世的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其画像曾一度取代袁世凯,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之上,人们悼念这位革命先驱,缅怀他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丰功伟绩。

孙中山的画像并没有在天安门上停留太久,不到一年,便被他的继任者:蒋介石的画像所替代,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领袖蒋介石意气风发,觉得自己才是中国的救世主。

于是,他不顾社会舆论,一意孤行地将自己的画像挂上了天安门,与此同时,“天下为公”的横匾也被高悬于上。

蒋介石还亲自到天安门前的广场视察,在自己的巨幅画像前发表演讲,宣示他才是中国的领导者,内战的炮火很快又撕破了这短暂的和平假象。

仅仅三年后,随着解放军攻入北平,天安门上的“蒋公”画像,也随之被撤下,蒋介石本人,也在1949年败退台湾,从此再未回到大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的画像,正式取代了蒋介石,高高挂起在天安门城楼正中。

与此同时,另外七位社会主义革命的功臣: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林彪、聂荣臻、叶剑英,他们的画像也一同亮相天安门。

这八位领导人,堪称是新中国的创始团队,是革命理想的践行者,在他们的带领下,古老的中国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

在天安门上首次集体亮相的八位领袖中,毛泽东无疑是核心人物,从井冈山到瑞金,从延安到西柏坡,是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走过了艰难卓绝的革命道路。

朱德是久经沙场的军事将领,“朱毛红军”的称号,已然成为传奇,刘少奇是党的二号人物,在白区工作和整风运动中颇有建树。

周恩来作为党的外交旗手,在国际舞台上维护着新生共和国的利益,而聂荣臻、林彪等人,更是百战征程中的常胜将军。

这些挂在天安门上的面孔,每一个都代表着革命历史的一段传奇,而他们所共同缔造的新中国,也开启了中华民族的一个崭新纪元。

历史的画卷在缓缓铺展,新的时代在召唤着他们前行,但是,在新中国最初的八位领袖中,为何只有毛主席能够独占鳌头,一直在天安门上熠熠生辉?

【一代伟人永恒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城楼上最引人注目的,无疑就是毛泽东主席的画像,事实上,早在新中国宣告成立之前,毛主席的画像就已经挂上了天安门。

1949年1月31日,在北平和平解放的前夜,一幅巨大的毛主席画像悄然出现在故宫博物院的大门上。

第二天凌晨,解放军攻占北平,毛主席的画像也迅速被挂上了天安门城楼的正中央,从那一刻起,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便注定将永远地屹立在这里。

毛泽东,不仅仅是共产党的最高领袖,更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心目中的救世主,在他的带领下,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了起来,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引中国前行的灯塔。

不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也并非一直高悬不下,只有在“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毛主席画像才会如约出现在天安门的正中央。

而从1966年开始,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兴起,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开始常年悬挂,不再摘下。

同时,为保证画像常新常鲜,有关部门特意安排画家,每年都绘制一幅新的毛主席画像,在“十一”国庆节的凌晨,准时换挂在天安门城楼之上,这一做法,一直延续至今。

为何人们要如此隆重地对待毛主席画像?除了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之外,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已经成为了新中国的一个精神象征。

他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把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建设成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虽然也曾犯过错误,但他的功绩和贡献,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的。

1981年,已经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的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被问及天安门城楼上悬挂毛主席画像的问题。

有记者问,这个做法还要持续多久?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回答:“永远都会悬挂下去!只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毛主席的画像就永远不会从天安门上摘下来!”

毛泽东,早已超越了一个政治领袖的范畴,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图腾,他的画像,注定将伴随新中国的前行,光照千秋万代。

【特殊的“客人”】

但还有一个外国人,他的画像也曾经在天安门悬挂过,这个人就是前苏联领袖:斯大林。

苏联曾经被我们称之为“好大哥”,曾经斯大林在解放战争中、抗美援朝中,为我党提供过武器,在外交上也为我党提供过莫大的帮助。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我国的经济能够渐渐复苏,工业体系能够慢慢建立,其中也有斯大林的帮助。

因此,在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不仅毛主席亲自致电表示哀悼,周总理还亲自前往苏联,参加了斯大林的追悼会。

此外,我国除了降半旗致哀以外,还将斯大林的画像悬挂于天安门,以表哀悼,也算是我国为斯大林办了一场特殊的追悼会。

【天安门上不朽的丰碑】

天安门见证了新中国的风云巨变,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都曾经在这里闪亮登场,但唯有毛主席画像,才能够穿越时空,永驻天安门。

这背后,凝聚着一代伟人的卓越功勋,也铭刻着亿万人民的集体记忆。

天安门,见证了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它不仅仅是一座恢宏的建筑,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每当人们仰望高悬于天安门城楼的领袖画像,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振奋和自豪,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凝结了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他们引领中华民族走过战火纷飞的岁月,开创了革命建设的新纪元,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奋斗,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

历史征程波澜壮阔,复兴伟业催人奋进,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今天,当人们再次凝望天安门上熠熠生辉的领袖画像时,心中涌动的,不仅是对先辈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那永不褪色的丰碑,见证了昨天的苦难辉煌,更映照出明天的无限希望。

【参考信源】

人民政协网 2023年12月25日 《天安门城楼伟人画像有八个版本(上)》

上观新闻 2022-02-08 《110年前,中国以相对较小的代价由“皇权帝制”走向“共和立宪”》

央视网 《往事| 斯大林去世时的中国:天安门前挂遗像》

0 阅读:60
墨寒雪

墨寒雪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