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被奥巴马称为“美国国耻”的收购案中,巴菲特成了“内鬼”?

马赛克 2023-08-03 13:40:43

来自巴西的银行家雷曼,一生中做出了两件足以让自己名垂史册的事情。

第一件事便是在1971年创建了一家投资银行——加兰蒂亚银行,他在这家投行的管理上,一改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强调精英管理(升职加薪的唯一标准是业绩,从不考虑工作年限)、提出合伙人制度(给最优秀的员工提供成为公司合伙人的机会)、投资人直接插手所收购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等许多巴西人从未听说过的经营理念。

正是这些先进的经营理念,让加兰蒂亚银行在各种收并购中如鱼得水,一路高歌猛,比如收购零售连锁企业美洲商店,比如收购了摇摇欲坠的博浪啤酒和在圣保罗如日中天的南极人啤酒,比如和比利时的英特布鲁合并成立英博等等。

也正是这些先进的经营理念,让那些旷世精英能死心塌地为其卖命,包括马塞尔、贝托和博睿拓……这些左膀右臂后来成为了雷曼干成第二件更为轰轰烈烈大事的关键性人物。

那么,雷曼干成的第二件大事是什么呢?

没错,便是收购安海斯-布希公司,这个名字大伙可能不熟悉,但是如果说它是百威啤酒的母公司,应该就不会陌生了。

这家公司是由德国移民于1852美国圣路易斯市的密西西比河畔创立的,它最早的名称叫作巴伐利亚啤酒厂(Bavarian Brewery)。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卖给了当地一位名叫埃伯哈德·安海斯的开肥皂厂的商人。这个商人能力也一般,不过他拥有一个商业奇才女婿——阿道夫·布希。正是布希的改革,让这家啤酒厂迅速崛起。崛起之后,布希于1876创立了百威品牌,并从他岳父手中买下了该公司一半的股份,将公司改名为安海斯-布希。从此,这家啤酒公司就变成了家族企业,代代相传。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几乎在襁褓中时就会被带到这座酒厂,所有家族子嗣在出生几小时内就会被喂下五滴百威啤酒。

到 20世纪末,百威占据了美国市场份额的60%,获利总额在业内也是一骑绝尘。

那么,这么一家实力雄厚且规模巨大的企业,为什么会被英博收购成功呢?

主要原因可能有两方面:

一是雷曼一直坚持的梦想和为实现梦想努力的决心。在加兰蒂亚银行开业的那天,雷曼就对着自己仅有的5名员工说,总有一天自己会将百威啤酒纳入麾下。说这话的时候,他自己和员工的笑了,他笑是为了掩盖自己的严肃;员工笑则是因为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二是百威继承者昏庸无能且足够败家。就在英博开始加速海外扩张的时候,百威依然固守专注于美国国内市场,哪怕自己的盈利已经逐渐止步不前。这时百威的管理者布希家族的败家能力相比他们的经营能力,那可是高出百倍。根据美国记者朱丽·麦金托希在其《褫夺皇冠》一书中的披露,布希家族的成员和公司的高管拥有一个被他们称为“百威航空”的私家机群,包含6架私人飞机和2架私人直升机,为此他们雇用了20名飞行员。他们永远只住五星级酒店,哪怕不是出差而是正常的日常也是如此,这些继承者和高管们每人平均一顿工作餐的支出都超过1000美元。

另外,在对外收购方面,百威的继承者更是将任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卖什么不是看公司需求,而是看个人喜欢。于是乎,他们买下了布希游乐园,买下了佛罗里达的海洋世界游乐园。你要问过山车和海豚对一家啤酒公司的发展究竟有何益处?安海斯·布希的老板给你的答案是“不知道,但是我很喜欢”。

相比之下,那时候的英博,高消费本身就会被视为一种严重违规,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只坐经济舱,出差最多住三星级酒店,有时候还会与同事合住一个房间。在餐馆吃饭只点最普通的饭菜,最多加一瓶自家品牌的啤酒。

当然,百威最终被英博收购了,但是收购的过程还是跌宕起伏,充满惊涛骇浪的。

2006年底,雷曼的投行顾问、律师团队和英博高管组成了一个秘密小组,提出了一项名为“阿姆斯特丹”的计划,这个机会的终极目标是收购百威母公司。

为了不打草惊蛇,也为了知己知彼,在正式发起进攻之前,雷曼的团队跟布希团队进行了一次合作谈判,授权百威成为英博旗下所有啤酒品牌在美国的总代理商。接着来便是对这个“合作伙伴”长达一年半的情报收集和分析。

2008年5月下旬,在准备发起进攻的前期,雷曼和夫人苏珊娜,以及巴西前总统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夫妇一起到中国新疆进行戈壁沙漠之旅。当然,这次旅游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还得时刻盯着自己的手机,生怕有什么差错。

墨菲定律还是出现了。

5月23日下午,这个秘密就被《金融时报》的博客泄露了。有一篇文章称英博准备出价460亿元收购久负盛名的啤酒制造商安海斯-布希,该文章甚至给出了收购该公司的财务模式的细节、交易参与者的姓名以及第一次与奥古斯都·布希四世接触的时间。

面对布希的电话质问,雷曼还是选择了表示自己有跟布希家族谈一谈的想法。

布希意识到了危险,决定采取行动。

2008年5月29日,他召集了董事会成员、高盛的银行家、美国知名世达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以及他的长期顾问共商对策。随后,他又向花旗银行咨询,想确认英博是否能一下凑齐460亿的收购现金,毕竟那时金融场的危机已经初露端倪,就连曾经大佬贝尔斯登也是在JP摩根的挽救下才幸免于难。

自以为万事俱备后,百威的继承人选择了单独与雷曼进行面谈。

结果很打脸,面谈结束后没几天,英博给布希四世打了个电话,通知说他会立刻发出收购安斯-布希的书面提议:英博将报出每股65美元收购价格(对市场最高价格有18%的溢价),收购后新公司的总部依然留在圣路易斯,名字改为百威英博。

这时一场百威公司控制权的激烈争夺战打响了。收购提案不仅将股东和公司管理层分成对立的两派,也点燃了互联网上反对交易的巨大声浪。至此,收购案俨然成了一个国家政治事件。甚至彼时的总统候选人奥巴马也公开声称,如果安海斯-布希被外国公司收购,将会让美国蒙羞,成为美国国耻。

在这场争夺战中,雷曼的英博团队需要跨越“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便是美国民众和议员,毕竟这两类人不同意,收购了也只能“得到人得不到心”,成为烫手山芋。

2008年6月16日,雷曼的头号军师薄睿拓在华盛顿接受密苏里州民主党参议员克莱尔的约见面谈。没想到被下了套,面谈结束走出门外时,美国记者早已将门口堵得水泄不通,他们需要英博向美国民众解释要收购百威的目的以及收购后的处置方案。

好在薄睿拓有足够的魄力和才能,将这场公关危机成功地转化为说服美国民众和议员的平台,且取得了最佳效果。

第二座“大山”便是股东,毕竟要收购一家公司,最起码得将其50%以上得股权拿下,而这成功与否的最基本前提还得是股东愿不愿意卖给你。

散户和小股东不用担心,只要价格给够,他们自会双手奉上。

麻烦在于大股东。

需要说明一下,虽然那时安海斯-布希的经营权依然掌控在布希家族的手中,但是他们为了维持高消费,早就将股权卖得差不多了,占股仅剩4%多一点,仅为第三大股东——这就是为什么布希会很慌的原因。

经过努力,英博公司获得了48%的股权许可。这时他们将目标锁在了当时百威第二大股东——巴菲特身上,因为股神的持股有5%。

出人意料的是,几天后,巴菲特开始抛售他持有的所有百威股票,而且抛售价格比英博给出的收购价低5美元。更巧合的是,这些股票的一半全部被英博给拿下了。

很明显,巴菲特这是在帮英博。

为什么要帮?

《华尔街日报》给出的答案是:巴菲特和雷曼一见如故,他们有相同的人生经历,有相同的处事风格,甚至都有着一起共事数十年的搭档。

最后,说说第三座“大山”——收购资金。

7月13日,经过数周的角力,若干次涉及500多位股东、律师、银行家的会议之后,安海斯-布希最终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接受了英博520亿美元的出价。

但是,当时正处于次贷危机期间,很多金融机构都自身难保,从哪里筹集520亿美元的现金呢?

就在陷入僵局的时候,英博的首席财务官费利南·杜特拉出马了,因为他在这之前高瞻远瞩,已经以自己的江湖地位和行业口碑成功说服了10家银行:桑坦德银行、东京-三菱银行、巴克莱资本、法国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富通银行、荷兰国际集团、JP摩根、日本瑞穗实业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这十家银行组成财团,为英博收购提供融资,而且在合作协议里把“重大不利变动条款”给删除了——这意味着这十家银行只要不破产,都得给钱。

值得一提的是,英博的运气也足够好,一开始的十家银行里,是有雷曼兄弟的,后来杜特拉才用富通银行替代了雷曼兄弟。

跨过这三座大山后,2008年11月18日,英博公司正式完成对安海斯-布希的收购。自此以后,这个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商成为了比利时企业,不过直到现在,这家公司的管高中,一直保留着有2/3人是巴西人的传统。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戏说金融”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 阅读:5

马赛克

简介:想正经的看图文,想娱乐的看视频,生活需要点马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