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玄之乱:当权二百年的门阀士族跌落尘埃,寒族主宰江东的开始

小瑀说史吧 2025-01-01 13:56:33
导语

桓玄之乱是指公元402年,东晋权臣桓玄攻破都城建康,诛杀专权的宗室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推翻东晋,建立桓楚政权,此后被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不久被下属杀死。

桓玄之乱是门阀士族为维持统治地位的动乱,在这场历时两年的博弈中,大士族阶级先是从司马氏皇族中夺回权力,但因内部腐朽堕落、派系斗争激烈而被以寒族为代表的武将刘裕击败。

从此自魏晋以来掌权二百余年的门阀士族被寒族取代,中国正式进入到南北朝时代。

桓玄谋叛:对失去权力的不甘

公元369年,桓玄出生于世家大族谯国桓氏,是东晋权臣桓温最小的儿子。

关于桓玄的形象,史书记载其相貌奇伟,神态爽朗,博通艺术,亦善写文章。用现在的话来讲,桓玄是长相超帅的大才子。

桓玄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也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个人物,应该成为东晋的顶梁柱石,只可惜造化弄人,桓玄直到二十三岁才担任太子冼马。

在当时太子冼马只是一个掌管典籍的虚职,几年后,桓玄才升迁义兴太守。

要知道,在门阀士族鼎盛的东晋,世家大族子弟普遍二十岁出仕为黄门侍郎、秘书郎等中枢要职。

桓玄的仕途实在是坎坷,以至于在就任太守后感叹:“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

那么桓玄既然身为士族集团,为何命运却如此差劲?主要原因还是出在他父亲桓温身上。

前文说过,桓温是权臣,如果严谨来讲,应该是东晋立国以来权力最大的士族。

桓温是晋明帝司马绍女婿,曾任荆州都督,掌握长江中游地区兵权,并兼任大司马,在任期间灭亡成汉,三次北伐,执东晋政权之牛耳,晚年废黜晋帝司马奕,并有取而代之的行为。

晋朝虽然是门阀士族当权,但开国百余年,从未发生废立之事,除了僭越的政治风险较大,主要也是士族内部各派系之间维持的微妙平衡。

可桓温竟打破这一平衡局面,不仅让司马氏宗室胆寒,也得罪了门阀士族整体利益,所以在桓温要加九锡迫近帝位时,遭到以谢安、王坦之等门阀的强势阻挠。

373年,重病在床的桓温眼看无法完成篡位的野心,遂废黜世子桓熙,将荆州兵权交付弟弟桓冲,南郡公爵位则由幼子桓玄袭封,中枢大权则交还晋廷。

桓温此举意在保全桓氏家族,避免遭门阀集团的清算。

毕竟门阀内部还是有默契的,只要你守规矩,不越线,还是会保全家族身家性命的,毕竟谁也保证不了长盛不衰。

正是因为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所以朝廷一直对桓玄深怀戒心而不敢任用。

不过桓玄不甘心止步于区区太守,在回封地途径建康时,特意拜会当权的司马道子,但是司马道子却是一点也不卖关子,趁着酒劲当着众人的面说:

“你父亲桓温晚年想篡位,这件事你怎么看?”

桓玄一听吓得跪地流汗不起,最后还是王府长史谢重出面解围,才结束了这尴尬场面。

通过这件事,桓玄深刻的明白即便是父亲病逝二十年,但曾经的黑历史依然被司马氏牢记,想通过正常渠道升迁被重用已基本不可能。

但桓玄并没有放弃,既然和平方法不行,就只能依靠一些手段了。

桓玄弃官后回到荆州的治所江陵,时任荆州刺史王忱是太原王氏王坦之的儿子,所以王忱处处压制桓玄。

392年,王忱病死任上,晋孝武帝司马曜打算以皇后之兄王恭接任,王恭与王忱是同族,所以桓玄对王忱不满,但也惧怕王恭,如果王恭上任,自己出头之日将遥遥无期。

对此,桓玄派人入京,不惜重金贿赂司马曜所宠信的尼姑支妙音,在支妙音的推动下,司马曜任命势力较弱的黄门侍郎殷仲堪当荆州刺史。

殷仲堪没有王氏的影响和权势,不得已依靠桓玄的人脉和家族势力经营荆州,而桓玄凭借父叔长年的威望专横荆州,以至于士民畏惧他甚于殷仲堪。

同时桓玄也需要借助殷氏的权力帮助自己,因此两人迅速成为亲密无间的“挚友”,当然,这只是桓玄的第一步,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还需要等待机会。

桓楚代晋,桓玄完成了父亲未了的心愿

几年之后,桓玄等到了一个机会,397年,青兖两州刺史王恭反叛了。

王恭作为司马家的姻亲,曾深受信任,却为何行背刺之事?

说到底还是为了权力,前文说过,东晋政权一直是门阀士族轮流执政,司马氏不过是士族的门面。

可在淝水之战后,随着谢安及其家族的黯然退场,门阀再无领军能臣,权力重新回到司马氏手中。

396年司马曜驾崩,晋安帝司马德宗继位,但司马德宗智力低下,只能由司马道子代行皇权。

然而司马道子专权昏庸,贪婪无度,排除异己,图谋削弱各方镇,引起士族的普遍不满。

王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起兵,桓玄打算浑水摸鱼,便劝说殷仲堪起兵,还派人联络王恭,但殷仲堪始终迟疑。

司马道子为平息众怒,便斩杀尚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这两个力主削藩的背锅侠,王恭这才罢兵。

而司马道子通过这件事,意识到桓玄和殷仲堪的潜在威胁。

398年,桓玄请求朝廷让他任广州刺史,司马道子害怕其与殷仲堪联合继续坐大,便迫不及待的答应了他的请求。

可没想到桓玄竟摆了他一道,接受广州刺史的任命后根本没有赴任。

司马道子着实被气得够呛,而人在愤怒之下做出的行为又往往是不理智的。

在宗室大臣司马尚之的建议下,司马道子多树宗亲外藩以削夺门阀在地方的势力,不料刚一开始就碰了钉子。

第一个要削夺的是豫州刺史庾楷,颍川庾氏是侨姓顶级士族,东晋初期曾把持朝政,虽然后期衰落,但依然影响不俗。

庾楷不甘利益受损,遂挑唆王恭再度举兵,王恭又联结桓玄、殷仲堪等举兵讨伐司马氏,殷仲堪认为王恭这次肯定成功,于是积极参战。

就这样,曾经隔阂不断的士族因为利益再次走到一起,他们的目标就是逼迫司马氏让出权力。

殷仲堪分五千兵给桓玄,南郡相杨佺期担任前锋顺江南下,一场门阀与宗室的混战开始了。

庾楷被司马尚之打败,前来投奔桓玄,庾氏家族从此更加衰落,而桓玄则大败朝廷军队,然而,随着王恭被部下刘牢之倒戈杀死,桓玄等人为保存实力,停止进攻。

此时的司马道子为了分化瓦解殷仲堪等人,以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而殷仲堪就被贬广州刺史,杨、桓曾是殷仲堪的下属,如今却平起平坐。

不过,司马道子还是低估了桓玄,桓玄虽然心里很高兴,但还是要借助殷仲堪的兵力,所以桓玄百般拉拢殷、杨二人,而殷仲堪与杨佺期因着桓玄家世声望,共推其为盟主。

司马道子计谋落空,为了防止三人反叛,只能选择妥协,复任殷仲堪为荆州刺史。

如果把桓玄想象为一个满足控制地方的军阀那就大错特错了,桓玄要的不止这些,对于桓玄的野心,杨佺期心知肚明。

杨佺期出身弘农杨氏,是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不甘心受桓玄摆布,一直打算袭杀桓玄,而桓玄也有了消灭杨佺期的意图。

殷仲堪为了防止一家独大,玩起权力制衡,杨、桓彼此想起兵,均被其阻止。

三人的矛盾被执政的司马元显(司马道子之子)看出,于是司马元显打算离间桓玄与殷、杨二人的关系。

他加桓玄为都督荆州长沙郡、衡阳郡、湘东郡及零陵郡四郡诸军事,还让桓玄的兄长桓伟代杨佺期兄杨广为南蛮校尉。

然而司马元显这招分化战术却玩脱了,桓玄趁殷仲堪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时突然发兵,一举击溃殷、杨二部,殷仲堪被逼自杀,杨佺期则被斩杀。

400年,桓玄逼迫晋廷加封其荆江二州刺史,而此时的晋廷正面临孙恩起义的压力,根本不敢得罪桓玄,只能答应桓玄的请求,还令其都督江州及扬州豫州共八郡诸军事。

至此,桓玄仅用三年时间就从一个被朝廷打压的虚名士族摇身一变为东晋最有权势的门阀诸侯。

此时的桓玄并未因此而满足,他想比他的父亲走的更远。401年,桓玄以讨伐孙恩的名义勤王起兵,实际是想浑水摸鱼。

但很快孙恩就被北府军大将刘裕击败,司马元显也明知桓玄醉翁之意不在酒。

于是催促桓玄回其治所,但桓玄可不想让嘴边的鸭子飞走,便背着晋廷进行一系列调兵遣将。

402年,司马元显打算先下手为强,下令讨伐桓玄,但此一时彼一时,司马元显高估了自己的权威。

东晋经历多年的战乱和门阀士族割据,实际控制的只有长三角等江浙沿海,建康以南的十五个州全被桓玄掌控,出兵讨伐的前锋大将刘牢之则掌握七个州和晋军精锐北府军。

而刘牢之因担忧击败桓玄后会被司马元显消灭,竟带北府军向桓玄投降。

失去军队支持的司马氏犹如待宰的羔羊,建康门户瞬间洞开,桓玄顺利带兵入京。

接下来,桓玄开始一系列掌权常规操作,第一步是总掌国事,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加假黄钺。

随后,桓玄开始政治报复,他要让那些曾经将他踩在脚下的人付出代价,首当其冲的就是司马道子父子。

桓玄历数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的罪恶,流放司马道子到安成郡,数月后派人将其杀死,然后又杀司马元显。

司马父子被除掉后,桓玄又杀掉庾楷、司马尚之等司马氏党羽,同时又削去刘牢之军权,命他为会稽太守,令其远离京口,刘牢之意图反叛,但得不到北府军将领支持,最终自缢而死。

桓玄在除掉所有政治威胁后,将桓氏宗族及党羽安插到中央和地方各个关键位置,而桓玄除了执掌朝政,还有了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奏不名的礼遇。

至此桓玄成功与父亲并驾齐驱,但他要做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完成父亲未完成的遗愿——篡位。

事实上,没有人能阻挡桓玄,403年,桓玄被加封为楚王,加九锡,几个月后逼迫晋安帝禅让给他,东晋从此灭亡,楚国成为新的国号,史称桓楚。

刘裕灭桓楚,寒族取代士族,主宰江左

桓玄上位以后,骄奢荒侈,游猎无道,通宵玩乐,丝毫不关心民间疾苦,除此之外,桓玄性情愈加急躁暴戾,官员不堪其苦,一时间,朝野劳瘁,民心思变,北府旧将刘裕等人趁机举兵讨伐桓玄。

桓玄以为除掉自己的政治对手和司马宗室,便可以以门阀士族领袖的身份执天下之牛耳。

但他犯下了与其父亲同样的错误,前文说过,东晋政权本质上是脆弱的司马旁支宗室与侨居门阀士族的联合政权。

而门阀士族是一个阶层、一个集团,其内部关系复杂,既有北方侨姓士族和南方本土士族的地域划分,也有头部、高阶、中等等门阀世家的区别。

士族之间彼此互相联姻以巩固权势,同时门阀士族为了控制权力,往往会有一个或几个能力超群、与皇室关系密切的世家领袖操纵朝政,以防止司马氏掌权。

从东晋初期的琅琊王氏、颍川庾氏,再到打赢淝水之战的陈郡谢氏,中间还有太原王氏、高平郗氏等。

不管是哪个家族上位,都是要维持门阀政治及其背后的利益,后来者的定位也只能是王导和谢安那样的人,而不能越雷池一步。

一旦有人打破这里的政治平衡,势必遭到整个门阀集团的反对。

桓玄的父亲桓温曾试图改变现状,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在最后的关头也只能放弃。

而士族能够支持桓玄诛杀司马元显,也是因为之前司马氏开始剥夺他们的权力,以重振皇权。

如今桓玄走的比父亲更远,权势的膨胀让他忽略了父亲的教训。桓玄重用桓氏和亲信,侵夺了其他门阀士族的利益,最后的结果就是上下离心离德。

刘裕正是看到了桓玄政权内部的矛盾和士族势力的削弱,才于404年果断起兵,事实的结果如其所料,桓玄的军队竟无一能战之人。

在北府军的凌厉攻势下纷纷溃败,仅仅三个月,刘裕就杀入建康,桓玄逃往蜀中路途时被下属杀死,头颅被传至建康,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桓玄做到了他父亲没做到的事情,也得到了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而门阀士族也随着桓玄的毙命而被历史埋葬,以刘裕为首的寒族不断崛起,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

0 阅读:5
小瑀说史吧

小瑀说史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