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共两党的内战又拉开了序慕。
国民党军除了在美国海军的帮助下,紧急向东北这块“空”地运送一些兵力之外,大批军队还是得依靠铁路,用火车运送。
于是,从徐州到山海关这大遍广葇的土地上,国共双方军队的突进与栏截的大战一触既发,硝烟四起,锋火连连。
中原大地上,又将战火四起,一片狼烟。
国民党军的北上路线,主要依靠平绥铁路(北平—包头)、同蒲铁路(大同—风陵渡)、平汉铁路(北平—汉口)、津浦铁路(天津—浦口)这四条铁路线运输。
1945年10月中旬,国民党军第11战区所部第30军、第40军以及新8军共4万人为第一梯队,在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40军军长马法五、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8军军长高树勋、第11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宋肯堂率领下,从河南省新乡沿平汉铁路北上。
当时,国民党的后续部队还有4个军,除1个多军已进至新乡外,其余的部队正准备从洛阳、开封等地向新乡开进。
企图在已经进占石家庄的第一战区胡宗南部第3、第16军的接应下,首先占领晋冀鲁豫解放区首府邯郸,打通平汉路,进而夺取北平,从而打通通往东北的道路。
纵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平汉铁路,是贯通中国南北的交通命脉,也是国民党军向华北、东北运兵的主要干线。
而津浦线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一条长达1000公里的铁路,呈南北走向连接天津至南京浦口的广大地区。
国共双方都明白,若能控制这条铁路,则北面能威胁京津,南面能俯扼南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于是,国共双方围绕着这些铁路线的争夺非常激烈,因为能否切断铁路,阻止或迟滞国民党军北上的步伐,成为国共双方争夺东北的关键。
由于这条铁路要从共产党控制的山东和华中两个解放区经过,又有直威胁国军首府南京的趋势,而成了蒋介石的心头之患。
为了打通津浦铁路运输线,蒋介石调集了大批兵力云集在这一条铁路线上。
国民党军的驻守将领主要有驻守浙赣边的顾祝同、驻守皖北的李品仙、驻守豫皖边的李延年、驻守鄂北的冯治安等部,在蒋介石的调令下,分别向宁、沪、杭地域和津浦线上的浦口、徐州段推进。
意图占领徐州,并以此为基地控制整个津浦铁路。
而国军先头部队李延年的第十二军、第九十六军和由伪军收编的吴化文第五路军在进占临城(今薛城)、藤县、兖州后,又进一步向济南开进,想达到分割解放区的目的。
此时,作为山东军区司令员的陈毅,首当其冲的成了阻止国军后续部队北上的第一关。
本来山东军区开始是由罗荣桓担任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由于罗荣桓要调往东北,所以本来打算调往华中军区的陈毅于半路又接到命令,转而直接开往山东。
看来在这个时候,毛泽东的战略布局还是有点混乱无序,迎接不遐的感觉。
林彪原先也是准备调往山东,半路上又一纸调令,直接开往了东北。
陈毅时而步行,时而骑骡,于十月初在临城与沙沟之间穿越了津浦铁路。
他看到铁路线上一列一列运送着国军的火车,陈毅忍不住对身边的鲁南军区干部说: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铁路给拆了!
但是,为了争取抢占东北的时间,原来山东军区的部队已随罗荣桓一起开往了东北,此时陈毅手下只有山东八师的三个团,新四军九旅的三个团,和微山湖西的一个只有六百人的地方团,兵力已严重不足。
而国军呢,正好抓住这个机会,趁共产党军队没有接洽的空隙,源源不断的向东北调运兵力。
在这紧要关头,尽管兵力不足,陈毅还是下达了直接攻击津浦路沿线要点,以阻止国军北进的命令。
第一个目标就是邹县,他组织当地民众和军队一起,首先折除了县城南北两边约四十多公里的铁路,然后开始攻打邹县县城。
县城里此时还驻扎得有日军的一个中队,和伪军的一个团。
担任主攻的是山东军区八师二十二团一营,一营官兵发起猛烈攻击,经过无数次的爆破,和数十人的伤亡,终于率先攻入了东门。
伪军见共军来势凶勇,兵无斗志,没有经过什么抵抗就逃跑了,但是据守在碉堡里的日军却相当顽抗,死战不退。
八路军经过坚苦的攻坚,终于摧毁了那座碉堡,连同三十多名日军一并埋在了废墟之中。
与此同时,鲁中军区也向大汶口的伪四师发起了攻击,经过激战,终于炸破了一段城墙。
三师七团一连七班的副班长李安仁,第一个冲进突破口,在夜色中用刺刀连续刺倒了十五个敌人,吓得伪军怆惶而逃。
天刚亮,大汶口就被八路军拿下,于是津浦路大汶口段也落入了共军之手。
李安仁(1924年9月16日-1947年),山东省安丘市庵上镇小陆阁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
15岁时因生活所迫参加国民党军队,1943年11月加入八路军,被编入鲁中军区八支队一营一连三排七班当战士。
1946年8月参加解放本溪作战,因战绩显赫,受到部队通令嘉奖,再获“战斗英雄”称号。
1947年,在临江战斗中,被敌炮炸成重伤,坚持战斗,壮烈牺牲,时年23岁。
接下来,第八师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在攻击临城和夏镇之间的柏山据点时,第八师遇上了国军的正规军。
国军依靠坚固的碉堡和强大的火力,与共军进行了顽强的战斗。
共产党军队攻打了整整一个晚上,也没有拿下这个据点。
眼看天就要亮了,如果再攻不下来,天一亮,国军的强大火力配合空中支援,共军就只得撤离战场了。
这时,一个名叫陈金合的班长站了出来,他向营长请示,让他去炸掉这个碉堡。
营长看着这个作战一向勇敢的战士,在些舍不得的拍了拍陈金合的肩膀,点了点头。
陈金合提着四颗手榴弹摸了上去,到了碉堡下,他围着碉堡转了一圈,也没有找到按放手榴弹的合适位置。
他又返了回来,向营长又要了一颗手雷,然后又在炮火的掩护下再次冲了上去。
他把手榴弹和手雷捆绑在一起,安放在碉堡边一个小铁门的下面,然后跑回来拉动了引爆绳索。
可是,过了好一会儿却没有听到爆炸声,经过检查,原来引爆索已经被敌人的炮火给炸断了。
天已大亮,团部传来命令:敌人的增援部队已经出发,如果五分钟之内再攻不下柏山,部队就只得撤离战场。
在这最后时刻,陈金合坚决要求自己再上去一次,一定要炸掉这个碉堡。
陈金合又在枪林弹雨中,左冲右突的冲到了碉堡下面。
他发现,上次安放的手榴弹和手雷都还在原地未动,陈金合爬了过去,可是,却没有连接引爆的绳索。
他想再找来绳索,但是他又一想,要是绳索再次被敌人火力打断,那一切都来不及了。
于是,他依念的向天色明亮的远方看了一眼,仿佛是最后向亲人作别,然后他果断的低下头,用肩膀把手榴弹和手雷顶在了小铁门上,然后毅然的拉动了引爆拉弦。
随着惊天动地的爆炸声,陈金合与那座碉堡一起,化着碎片飞上了天空。
陈金合的惨烈献身,激起了战友们的复仇斗志,一个个像猛虎争断铁笼一样向敌军阵地冲去。
一场激冲锋,抢占了柏山据点,天空明亮,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
陈金合,是解放战争中第一个留下姓名,用身体顶住手榴弹和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士。
他的牺牲,也令陈毅悲痛不已,甚至在战后的团级战斗动员大会上,陈毅高声喊道:
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谁敢来摘果,把枪缴下来!
这喊声,像是已经激起了陈总司令的绿林豪气,回荡着他在梅岭打游击时的壮志。
陈毅领导下的山东军区部队,经过近两个月的坚苦战斗,到十一月下旬,已经控制了津浦线一百四十公里的地段,以及临枣线二十公里的地段。
但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驻守华中解放区的新四军在调往山东布防的途中,却发生了一件极其悲惨的事件。
由苏浙军区副司令叶飞率领的新四军的一部,在从金华地区出发后,于杭州湾陷入了国民党军的包围之中。
在突围时,不仅伤亡了二百一十三人,而且在深夜北渡长江时,由于租用的商轮不幸沉没,包括新四军第四纵队政委韦一平在内的八百多名官兵,也一同随之沉入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