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云南省大理市永平县永国寺院内,有两棵神奇的“大理茶”古茶花,是大理地区大理茶茶花的母树。传说这两株茶花是明永历帝亲手种植,历史悠久。尤其神奇的是右侧茶花树还长出树乳,成为茶花界的一大奇观。同时右侧这株茶花不仅是目前国内人工栽培树干最粗的云南山茶,也是在全国还活着的人工栽培的古茶花中,树干最粗的山茶花。
山茶花树比较长寿,花期时间长,花朵美丽,因此被认为是嘉树瑞木广泛种植于皇家园囿、私家园林和寺庙道观。在云南省大理市永平县永国寺院内,有两棵神奇的“大理茶”古茶花,建国后大理地区繁育的大理茶基因都来自这两棵茶花,是大理地区大理茶茶花的母树,在茶花界拥有着很高的地位。
关于这两株茶花品种名称,许多人都根据花型认为是“九心十八瓣狮子头”,其实九心十八瓣狮子头花型与大理茶非常类似,她们花色都是艳红色,花瓣数量基本相同都约30片,4-5轮着生,外轮花瓣平伸,内轮曲折卷旋,将雄蕊分为数组夹于曲折的花瓣中,因此经常容易混淆。不同的是九心十八瓣狮子头花朵直径10-15厘米,大理茶花朵直径12-22厘米,是云南山茶中花型最大的品种,比狮子头更加珍贵。还有大理茶要比狮子头花期早十天左右,一般在一月上旬开花,狮子头在一月中旬开花。

云南山茶

云南山茶
永国寺始建于明初,位于永平县城西南30多公里的博南山半山腰,原名“宁西禅寺”。鼎盛时期的永国寺前后五进房舍,栋宇崇隆,檐牙高竣,殿墀宽大,廊槛回环,在偏远的滇西显得非常引人瞩目。永国寺正殿三开间,高大敞亮,殿内有一尊铜铸接引佛造像,佛身站于莲台上,高约二丈,单脚就有三尺多长。莲台宽六、七尺,高四尺多,都是用铜铸造而成。莲台涂以彩色,佛像全身贴金,庄严肃穆。据说当年为了铸造这尊铜佛和莲花座,共计熔化生铜二万余斤。鸡足山主持虚云大师曾经游历到永国寺讲经说法,被永国寺大佛庄严的法相和体量所震撼。他在文章中写道:“此佛像为国中第一,以任何名山古刹,无一处得有此佛大庄严之金身。”

永国寺山门
永国寺在明清两代香火鼎盛,名震滇西,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因为大礼议事件被嘉靖帝杖责罢官、贬谪流放永昌,永不录用。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滇南戍史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状元、文学家、学者,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在杨慎戍边永昌卫时,经常往来于博南古道寓居永国寺和博南庙内,吟诗读书,著书立说。“博南庙”前身是唐代的金浪巅山神祠。后人为缅怀杨慎这位落魄边疆的状元,便在“博南庙”塑杨升庵文宪公像,于是博南庙又称“杨升庵祠”。赵藩为杨升庵祠撰写了一副楹联:“自号博南山人,唱酬遥寄张公子;地近宁西禅寺,英魂常依李晋王。”

杨升庵祠遗址
明末,天下大乱,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顺治三年)朱由榔称帝,史称永历帝。朱由榔倚仗大西军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在西南一隅抵抗清朝,得以在乱世中苟延残喘。可是好景不长,永历十五年(1661年,顺治十八年),清军在吴三桂的率领下攻入云南,面对吴三桂的步步紧逼,永历皇帝与晋王李定国屡战屡败,只能向西退却,曾在永国寺内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据现存寺内的碑文记载:晋王李定国保护着永历帝向滇西逃跑时,曾经在博南山激战过,朱由榔抵挡不住,于是继续一路西逃来到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收留。为了斩草除根,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王无奈将其献与吴三桂。吴三桂押解永历帝回到昆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6月在昆明被吴国贵用弓弦绞死,终年40岁,在位16年,死后葬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永历陵。

丝绸之路
1912年,剑川人赵藩撰文,欧阳榘书写的碑文记载:“水经注:汉明帝时,通博南山道,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即此山也。一名金浪巅,俗呼为叮当山,杨升庵所云方言之讹是已。明李晋王李定国与清兵曾战于此山上,永国寺犹奉永历帝君臣栗主。晋王所题‘宁西禅寺’木牓四字,犹悬殿楣,惟石牓“毗卢宝座”四字,则仅中二字存矣。
中华民国光复之元年正月,腾越李师长印泉与余有事西南道经山中,考图经,游旧刹,发思古之幽情,题名立石以念来者。”腾越李师长印泉,就是李根源,字印泉,他来到当时的宁西禅寺,补书了“毗、座”二字,随后取永历帝和李定国君臣各一字将“宁西禅寺”改名为“永国寺”。现在宁西禅寺木牓已经毁坏,补书后的“毗卢宝座”四字至今仍然保存在寺院之中。现在永国寺大门上“永国寺”三字匾额是赵藩题写,遒劲有力、端庄大气。不过匾额“永”字看起来是“水”字上面加一点,写法很是与众不同。

永国寺匾额

永国寺碑
永国寺所在的博南山,是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的必经之地。去往永国寺的路是土路,极其崎岖陡峭、颠簸难走,普通车辆难以抵达,需要四驱越野车才能够通过。永国寺坐东北朝西南,大门正对山下的杉阳坝子,博南古道在门前穿过,是一处访古寻幽的好地方。永国寺四周树木环绕,内部衰草萋萋,断壁残垣,已经颓败不堪,整座寺院没有留下太多东西,只有大门还坚强地伫立在哪里。进门后拾级而上,原来高大的观音殿只剩下一个木结构框架。穿过观音殿,后面是由两棵三米多高的爬地柏(铺地柏)搭成的拱门,越过拱门,是一个较大的院落,后面是现在粗糙搭建的大雄宝殿,右面是三间厢房。随着岁月的流转,朝代的更替,名震一时的永国寺铜佛早已被毁,整座寺院只剩下一片枯草和断墙残壁,让人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早年永国寺的两株山茶花

现在永国寺的两株山茶花古树
在这破败不堪的庭院中,却隐藏着茶花界中的无上珍宝,大理地区“大理茶”茶花母树。古山茶花年年闻春绽放,绚烂多姿,为古老的寺院带来勃勃生机。关于这两株茶花的来历一直众说纷纭,广为流传的是永历帝亲手所植的。当年,永历帝来到这里时,已经惶惶如丧家之犬,怕是没有心思栽茶花了,不过是后人牵强附会罢了。其实按照当时云南建设寺庙的规律,这两株茶花应该是建寺之初种植的,距今约有500多年的历史。

右侧树上的花朵

云南山茶
每年初冬时节,两株古茶花树花蕾初放,阳春三月进入盛花期,一朵朵花大如盘,艳若朱丹,美若彩霞的茶花,在苍翠的绿叶间尽情怒放。远远望去,就像丹霞流火,彩蝶飞舞,把永国寺的残垣断壁都映衬得红红火火,给沉寂的古寺带来无限的春意。因此,这里的山茶花除了被人称为“一棵红”外,还有有一个非常有诗意的名字“映殿红”。杨慎贬谪永昌时,见到盛开的山茶花,于是写下一首《山茶花》诗盛赞茶花之美:“绿叶红英斗雪开,黄蜂粉蝶不曾来,海边珠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玉台。”

山茶花

山茶花
早年,两株古山茶花绿叶满枝,荫蔽庭院,花开时云霞满树,灿烂盈庭,是当地著名的景观。尤其右侧这棵山茶花,在树干6米高处生出一个树枝,长出一组倒生状枝叶,犹如石钟乳,当地群众称其为“茶花树乳”,被认为是一种祥瑞之兆。树木生长树乳的现象主要出现在银杏树上,茶花树出现这种现象让人不可思议。据记载拥有这种形态的茶花古树世上仅此一株,极其珍奇与罕见,一直是茶花界的传奇被单独研究。

早年的“茶花树乳”

现在“茶花树乳”早已消失
不过,这两株茶花也为盛名所累,所谓“树大风高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因为品种优良,树形珍奇罕见。在中国当年茶花热的时候,许多人都来到这里靠接茶花苗,或者剪取茶花接穗,直接将树冠给剪秃了。古茶花树枝条更新本来就很困难,一番折腾下来,两棵茶花树都开始气息奄奄,不复往日的繁盛,处于濒死的边缘。2008年专家考察和测量了这两株茶花,她们都生长在海拔2340米的庭院里,左面一株山茶花高14.5米,胸围123厘米,每朵花一般有26-28个花瓣,依旧可以见到不少以前经高枝靠接的痕迹,树势不佳,枝叶较少。
右面这株山茶花高14米,胸围188厘米,每朵花一般有22-26个花瓣,树体上依旧留有不少以前经高枝靠接的痕迹,树势非常差,枝叶很少。尽管江苏泰州溱潼古山茶基径达1.5米,是世界上基径最粗的山茶花,但她是两干丛生,无法计算树干胸围,这就很遗憾了。永国寺右侧这株山茶花尽管不是人工种植年岁最久的茶花树,但是树干粗壮,铁骨铮铮,不仅是目前国内人工栽培树干最粗的云南山茶,也是在全国还活着的人工栽培的古茶花中,树干粗度最粗的山茶花。

滇山茶

树冠上的寄生植物
为了保护这两株山茶花,政府派遣专人到寺庙看管这两棵茶花,任何人都不允许再剪她们的枝条嫁接,经过这些年的休整,古茶花的长势明显见好,右侧这棵又开始枝繁叶茂、满树繁花了。但是新的麻烦又纠缠着她,她的树冠上长满了寄生植物,与其争夺阳光和养分,为了防止茶花树再度衰落,应该尽快将他们清理干净。更加遗憾的是由于早年养护不力,珍奇罕见的“茶花树乳”不知被谁靠接锯掉了,这一茶花奇观就此消失不见了,只有锯掉树枝的伤疤还在述说着以前的传奇,让人无限惆怅。左侧这棵茶花因为树干左侧枯死,腐朽严重,有的地方就剩下一张皮,让人触目惊心。为了防止倒伏,已经用脚手架将她支撑起来,不过枝叶比以前好多了。因为这里茶花树花开时节非常干旱,所以许多来欣赏茶花的人都会给她们提两桶水浇灌她们,希望她们的美丽能够永远长存。
参考资料:
[1]王仲朗,王霜,志内利明,山下寿之,中田政司.中国第二届茶花育种研讨会暨国际茶花育种学术讨论会[J].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