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人的观念里,“治愈”意味着“彻底根除”,甚至“永不复发”。但实际上,很多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都属于常见的慢性病,无法完全“根治”,这就好比感冒,即便经过治疗得以康复,也无法绝对保证今后“永不复发”。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不应抱有精神分裂症能够“彻底根除”或“永不复发”的过高期待。
从医学视角来看,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重点在于通过药物等手段去除症状,同时保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这与我们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理念相似。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精神分裂症难以“彻底根除”,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法治疗。在临床上,当患者的症状消失,并能恢复一定的社会功能时,便可认为其得到了“有效控制”。按照这个标准,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的。
研究显示,大多数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规范治疗,效果良好。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几个月的治疗后,精神症状能得到临床缓解。然而,遗憾的是,许多患者在症状缓解后便自行停药,导致疾病反复发作,每次发作都会给大脑带来额外的损伤。反复发作后,大脑的功能可能难以恢复。此外,还有一些患者因长期未得到治疗,大脑已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
因此,及早就医、早期规范治疗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同时,长期规律地服用合适的药物,并结合心理治疗、康复训练等防治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并防止复发,有助于患者恢复社会功能。
在这里,还需要特别提醒大家,作为家属和患者,应明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目的不是为了停药,而是要学会接纳疾病、接纳药物。每个人都有其脆弱之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完美在于其大脑内神经递质的紊乱,通过药物使神经递质达到平衡,药物不是疾病的标签,而是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的重要工具。
除了上述治疗方面的内容,如何判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水平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自知力是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和治疗态度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维度来判断患者的自知力水平:
是否能意识到自己有异常表现
是否能认识到这些现象是异常的
是否能认识到这些异常是精神疾病所导致的
是否能意识到治疗是必须的
当患者的自知力逐渐恢复时,往往意味着疾病正在好转,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可能会为了逃避治疗而假装有自知力,家属和医生应仔细观察患者的行为,确保他们真正接受并配合治疗。
既然判断自知力水平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自知力呢?
坚持规范治疗:这是恢复自知力的关键,当药物开始起效后,大多数患者的自知力会随着症状的消失而逐渐恢复。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家属应尽可能让患者接纳和信任自己,并通过有效的沟通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症状。这可以提高他们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分析和判断能力。
心理治疗与康复训练: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自己、恢复社会功能,从而进一步提高自知力水平。
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以下这些要点需要着重留意:
首先是选择恰当适宜的时机,要特别规避在患者症状极其严重的情况下展开沟通,因为此时患者的身心状态极为不佳,难以有效地接收和回应交流信息。
其次要留意自身的语气和态度,应当采用商量式的语句,比如“您觉得这样会不会好一些?”“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这样做?”,坚决避免使用命令式的语气,比如“你必须这样做!”“你马上给我……”,以免给患者带来压迫感和不适感。
需要注意把握好分寸,要时刻观察患者的反应,依据其表情、神态、语言等方面的反馈,适时地对沟通的内容以及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当发现患者对当前话题表现出厌倦或者抵触时,要及时转换话题或者改变交流的方式。
用事实验证的方法,针对存在妄想情况的患者,可以借助真实的事实来辅助他们认清现实状况,比如当患者坚信某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时,可以通过展示具体的证据、引用实际发生的事例等方式,帮助患者打破妄想,逐渐回归到真实的认知层面。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恢复自知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通过规范治疗、加强沟通以及心理治疗与康复训练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自知力、提高生活质量并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