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常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真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绍辉说过去 2025-02-07 08:50:42
前言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句话,是古代战场上的规矩,也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遵守这个规则,那么如果真的把使者斩了会有什么后果呢?

古代战场上的“免死金牌”

“不斩来使”就是古代的“外交豁免权”,早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成了一种战争礼仪。

首先,使者它保证了敌对双方最基本的沟通渠道,他们往往身负重任,传递情报、表达立场、甚至还能搞点“心理战”,动摇敌方军心。

就像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几句话就把楚王说的哑口无言,不仅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也展现了外交的艺术。

“不斩来使”虽然是共识,但历史上也有不少使者惨遭毒手,就像东汉名将耿恭被匈奴围困,城中粮草断绝,匈奴派使者劝降。

这劝降明显是羞辱的意思,耿恭直接一刀把使者砍了,来表示自己抗争到底的决心,也是为了稳住军心。

还有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压境,名将王坚据守合州,蒙古派降将晋国宝来劝降,王坚二话不说,直接把他斩首示众,这两种情况,斩杀使者也是为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这些案例说明,“不斩来使”这条规矩并不是铁板一块,在特定情况下,统治者会根据自身利益和局势变化做出不同选择。

所以说,斩了来使,打破了这条底线,往往意味着,双方彻底走向决裂,战争将不可避免的升级,最终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也意味着,不斩来使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更像是一种权衡利弊后的选择,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很多时候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完全消灭对方,而是让对方屈服。

双方有时候就需要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而“不斩来使”就是保证谈判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但如果有一方已经做好了抗争到底的准备,那“不斩来使”这条规矩也就没了作用。

“不斩来使”更像是一条“潜规则”,但它也并不是绝对的,是双方在特定的背景下,从而才能达成的某种妥协,但使者也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敌对的双方,维系着战争之外的一丝希望。

“不斩来使”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政治智慧,它既是战争的规则,也是人性的体现,这条看似简单的规则背后,蕴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文化内涵。

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激烈的对抗中,也要保持沟通,为和平留下希望,毕竟战争是残酷的,带来的伤害也是巨大的。

“不斩来使”也是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减少战争的残酷性,这对于战后重建和平也有好处,这条规矩其实就像是敌对双方的润滑油一样,让战争这台残酷的机器,不至于彻底的失控,带来更大的伤害和更惨痛的损失。

更何况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维护沟通渠道的畅通,仍是有利于和平解决争端避免冲突升级的主要手段,所以说保持沟通就是为了给和平留下希望。

1 阅读:26
绍辉说过去

绍辉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