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城有座“村门”

亰人爱史记 2024-03-28 15:48:41

在旧时北京民间,或老北京人口中,常称北京城为“四九城”。“四九城”中的“四”和“九”分别是指紫禁城外围皇城城墙的四座城门和皇城外围内城城墙的九座城门。皇城城墙的四座城门分别是承天门(明代称谓,清代改称天安门;明代大明门或清代大清门是其外门)、北安门(明代称谓,清代改称地安门;俗称后门)、东安门、西安门。内城城墙的九座城门分别是正阳门(俗称前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此外,北京城还有“里九外七皇城四”之说。“里九外七皇城四”是指北京内城有九座城门,外城有七座城门,皇城有四座城门。皇城四座城门和内城九座城门同上,而外城城墙的七座城门分别是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说到此,读者未看到本文题目中提到的“村门”。其实,“村门”并非明清北京城“里九外七皇城四”城门之外的另一座城门,它只是北京城外城右安门的别称。

右安门城楼旧照

右安门建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一五六二年),由于其北向对着内城南城墙的宣武门,因此建成之初曾被称作“宣武外门”,后来才改称为右安门。

关于“右安门”之称的来历,有一点需要说明。明清北京城外城南城墙的城门不是根据现代地图“左西右东”来命名的,而是以紫禁城来决定方位。因此,位于紫禁城东南方位为左,外城南城墙正中永定门东侧的门称“左安门”,又名“南东门”;位于紫禁城西南方位为右,外城南城墙正中永定门西侧的门称“右安门”,又名“南西门”。北京城外城南城墙永定门左右两侧的左安门和右安门均取“安”字,与永定门的“定”字合为“安定”之意。这种命名方式体现了君临天下的大一统观念。

那么,右安门又怎么被称作“村门”呢?

明清北京城与金中都城位置关系图

明清北京城右安门外一带位于金中都南城墙东半部内外的这一广阔区域。金中都南城墙共有三座城门。正中是丰宜门,位置大致在今天南二环菜户营立交桥以南约一公里处。丰宜门东侧是景风门,位置大致在今天右安门外大街中部与凉水河交汇处附近。丰宜门西侧是端礼门,位置大致在今天丰台万泉寺一带。

据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日下旧闻考》记述,金中都城丰宜门外有桥名“草桥”。其实,草桥远在唐代已有,至明代草桥一带形成村落,村因桥得名“草桥村”。金贞祐三年(一二一五年),金中都被蒙古军队攻陷,城池被毁。到明清时期,草桥一带已经成为北京城右安门外的广阔区域。明代散文家刘侗与诗人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明确记载:“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会桥下伏流十里,道玉河以出,四十里达于路。故李唐万福寺,寺废而桥存,泉不减而荇荷盛。”《帝京景物略》还记述道:“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那时草桥一带,土地水源丰沛,植物生长茂密,芳草萋萋,鲜花朵朵,春季牡丹,秋季菊花,使草桥一带成为久负盛名的花乡。每年四、五月份,春暖花开时节,城中的人们纷纷前来赏花;每天早晨,又有众多卖花人,从这里担着各种鲜花,到京城中叫卖,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草桥种植鲜花历史悠久,约有几百年的历史,元代就已闻名,盛于明清两代。右安门外,乡村恬静,小桥流水,花草盛开,景色秀美,在明清时期有京城“小江南”之誉。

明清两代,皇家游玩和观光可在皇城西苑三海;在清代还有京城西郊颐和园。这些地方平民百姓是去不了的或者说是不能去的。明清时期,京城百姓多是到右安门外出城游玩和观光,去草桥看景,到花乡赏花。因城外不远的“草桥村”,故右安门又被人们称作“村门”。

草桥遗址碑

“草桥村”石刻

如今,右安门外草桥一带已经建起了城市快速路和居民小区,只有路边的立碑和石刻向路人昭示着此处曾经有草桥、这里曾是古都北京城外美丽的草桥村。

0 阅读:0

亰人爱史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