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卖给伊朗90枚弹道导弹,价值两亿美元,美国为啥没敢阻止

孔甲丙今说史 2024-10-02 02:10:02

1992年,一批来自中国的M-7弹道导弹悄无声息地抵达了伊朗。90枚导弹,总价值两亿美元,对于正被国际封锁的伊朗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及时雨。M-7导弹虽然技术上不算顶尖,但它的机动性和隐蔽性使得伊朗在面对潜在空袭时拥有了有效的防御手段。令人不解的是,这么一笔大规模军火交易,面对一直力图遏制伊朗的美国,竟然没有引发任何外交抗议。美国到底为什么没敢阻止这场关键的军火交易?

地缘政治的漩涡——两伊战争背景

1980年代,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因多方势力的介入与博弈发生了剧烈变化,其中尤为重要的便是两伊战争。

当时的伊朗,在1979年爆发的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政权上台。这一政权被西方国家视为对其在中东利益的威胁。伊朗与美国的关系迅速恶化,导致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防止伊朗进一步扩展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于是,当伊拉克在1980年9月发动对伊朗的全面进攻时,美国站到了伊拉克一方。虽然伊拉克的进攻最初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很快陷入了伊朗的顽强抵抗,战争陷入长期拉锯状态。

在此期间,美国不仅向伊拉克提供军事援助,还通过情报支持帮助伊拉克在战场上进行战术调整。美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萨达姆的军队在战场上占据优势,从而压制伊朗的力量。两伊战争最终持续了八年,双方在战场上互有胜负,但都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尽管美国在战争中选择支持伊拉克,但其对中东的战略目标并未仅限于此。战后,美国迅速调整了对中东的政策,特别是对伊拉克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导致海湾战争的爆发。在这一事件中,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了猛烈的军事打击,彻底改变了伊拉克的政治和军事格局。

美国的这些策略逐渐加剧了其与伊朗之间的对抗。伊朗对美国的包围行动感到不满,并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敌对情绪。双方的关系自198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这种紧张局势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不断升级。伊朗试图通过发展其军工产业和核技术,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以应对美国的压力。与此同时,美国则通过一系列的国际联盟,试图进一步孤立伊朗。

伊朗的武器封锁与外交孤立

在美国的强烈推动下,伊朗很快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多国响应美国的号召,参与对伊朗的武器禁运和经济制裁。联合国、欧盟以及其他地区性组织纷纷加入这场针对伊朗的围堵行动。武器禁运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伊朗获得先进的军事装备,尤其是导弹技术和核技术。同时,经济封锁则试图从金融、贸易等多个方面对伊朗进行全面打压,限制其经济发展,削弱伊朗政府对国内民众的控制力。

首先,伊朗作为一个能源出口大国,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是其经济的支柱。然而,由于制裁,伊朗的石油出口受到严重限制,国际买家纷纷停止进口伊朗的石油。即便是少数继续购买伊朗石油的国家,也由于银行系统的限制,无法顺利支付款项。石油收入的锐减直接导致了伊朗外汇储备的下降,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国内的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冲击。

国际银行系统与伊朗的金融机构切断了联系,伊朗无法参与全球金融市场的交易,资金流动受到严格限制。伊朗的货币汇率急剧下跌,通货膨胀加剧,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下降。基础物资,尤其是医疗用品、电子设备等高科技产品的进口大幅减少,国内市场供应不足,人民的生活变得愈发艰难。

在军事领域,武器禁运的实施让伊朗难以从国际市场获得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伊朗在战斗机、导弹防御系统、先进坦克等方面的进口几乎被彻底封锁。这使得伊朗不得不依赖本土的军工产业来维持和发展军事力量。虽然伊朗在自力更生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军工技术仍显落后。伊朗军队的装备更新换代速度变得极为缓慢,尤其是空军和海军力量,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

M-7导弹与伊朗的军事自主

1992年,伊朗在国际制裁和武器禁运的重压下,仍然顽强地寻求能够增强国防力量的手段。正是在这个时候,来自中国的M-7导弹进入了伊朗的视野。M-7导弹,源自中国的红旗-2导弹系统,是其“外贸型”版本。这种导弹虽然在技术上相对简单,与美军装备的导弹相比并不属于尖端武器,但对于当时的伊朗来说,无疑是极为合适的选择。

M-7导弹的运作方式和其特点,使得它成为伊朗应对外部威胁的理想选择。首先,M-7导弹是通过履带车或轮式汽车进行运载和发射的,这一设计使得导弹的机动性极强。在伊朗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尤其是多山的西部和北部地区,M-7导弹能够迅速部署并隐藏。无论是在野外进行机动作战,还是在城市附近的山区内隐藏,这种导弹系统的高机动性都使得伊朗军方能够灵活应对可能的空袭威胁。相比那些需要固定发射平台的导弹系统,M-7导弹的机动性为伊朗的防御力量增添了新的灵活性。

当时的导弹拦截技术相对落后,各国的反导系统远不如今天发达。因此,M-7导弹在那个时代的威慑力不容小觑。导弹射程虽然有限,约150公里,但对于伊朗来说,这些导弹的部署为其全境,以及领海200公里范围内的防御增加了一层有效的保护网。海湾地区多国海军,尤其是美国在波斯湾的存在,使得伊朗长期感受到军事威胁,而M-7导弹的加入,极大缓解了伊朗的防御压力。

这批九十枚M-7导弹,总价值约两亿美元,虽然价格不菲,但伊朗认为这是值得的投资。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相比,伊朗更愿意从中国获得军事装备,因为中国并未像西方那样对伊朗实施严厉的武器禁运。

美国的沉默与武器交易背后的真相

在中国向伊朗出售M-7导弹的交易完成后,令人意外的是,美国方面并没有做出强烈反应。从总统到国务卿,各级官员对这起显然引起关注的军火交易保持了沉默,一切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这种反应,按理来说应当引起质疑,因为美国一向对中东地区的武器扩散高度敏感,特别是涉及到伊朗这个多年来与美国对立的国家。

其中的原因之一,正是美国自己也曾在武器交易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尽管美国与伊朗的关系长期紧张,甚至可以说是敌对,但美国的外交和商业策略并非一成不变。作为一个利益导向的“商人国家”,美国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刻,仍然会通过某些不为人知的渠道,向伊朗出售军事装备。这种做法在两伊战争期间尤为明显,当时伊朗和伊拉克两国处于战争状态,而美国则在不同阶段为两国提供支持。

尤其是在两伊战争期间,美国利用以色列作为中转点,多次向伊朗出售"陶"式反坦克导弹。"陶"式导弹是一种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系统,以其高效的穿甲能力著称。这些武器对于当时的伊朗军队在地面战场上的防御和反击作用显著,尽管表面上美国与伊朗交恶,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军事交易从未完全中断过。

对于中国向伊朗出售M-7导弹的行为,美国想要进行责难并不容易。主要的障碍在于国际条文的限制。根据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导弹技术控制协定》,该协议仅限制射程超过300公里、弹头重量超过500公斤的导弹出售。而M-7导弹的技术参数完全符合协定规定的范围,射程只有150公里,弹头重量也低于500公斤,因此并不违背这项国际协议。

这种情况下,美国虽然心有不满,却缺乏法律依据对中国进行公开指责。更何况,美国自己也曾多次通过第三方向伊朗提供武器,这种双重标准的行为使得他们在国际场合上难以占据道德高地。因此,在面对中国与伊朗的导弹交易时,美国的沉默既是无奈也是策略性的选择。

在成功引进M-7导弹之后,伊朗并没有停留在仅仅使用这些武器的阶段。伊朗本土的军工企业,特别是SBIC公司,迅速展开了对这批导弹的研究工作。通过对M-7导弹的逆向工程,SBIC公司成功地掌握了相关技术,进一步进行了本土化改进,不久后推出了自主研发的“通达尔69”弹道导弹。

与M-7导弹相比,通达尔69在某些技术参数上有所缩减,尤其是射程和弹头重量方面都有所降低。然而,最重要的变化在于,伊朗现在能够自行生产这款导弹,这标志着伊朗军事工业的一个重大突破。通达尔69的量产能力意味着,伊朗从此能够摆脱对外部武器进口的依赖,特别是在受到国际制裁和武器禁运的情况下,这种自主化生产能力显得尤为关键。

参考资料:[1]美国专家眼中的东风-11弹道导弹[J].国际展望,2004(5):12-13

0 阅读:3

孔甲丙今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